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51

第51章 辨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2)

第八章 辨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2)

8.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呈阵发性发作的,叫做“缓急”。厥阴病爱有这个毛病,它不像少阳,寒热明显的比较短暂的交替,呈往来发作。厥阴的特点是间断的发作,很有时间性,比如每月或者每年定期发作,或者持久的交替时间,比如,冷几天后再热几天。这个问题,没有人细心观察体会。以后见到这种情况,你往厥阴上辨,准没错。

我们再看看这个方子,就两味药,一味薏苡仁,一味附子。薏苡仁,是入阳明,去水热的,也可以说,它入阳明太阴的,必须要有水饮和阳明热一起参与的才行。

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下什么气?水气。就是水热。那些外证湿邪,风湿痹,都是内湿水饮的问题导致的,这个要分清。它不主表。你要是见到肢体风湿了,就用它,没注意到人家里面还有寒湿,就错了。它专门去里面湿热,还可以化生津液。

那么,附子大家都知道了,温阳化气。这个针对的可是少阴的寒滞的,它入下焦温真阳,化寒饮,达上焦,去寒邪。

顺便再说说这个上焦的表里定位问题。上焦,在三焦上,为表位。表中之阳,那是肺脏的部位,表中之阴,是心脏的部位。所以,我们说,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西医就说了,你心脏有问题了吧?时方派的脏腑经络伤寒派,也说,少阴呢,是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这都是硬编造理论,不严谨的。我们六纲阴阳定位,对于脏腑器官,就是这样来定,简单直接。

所以,从这个方子来看,这个胸痹可是接近严重的,有些真心痛的味道。他用附子去温阳救逆止痛了。这个方子是阳明太阴少阴合病的方证,简单些,还是厥阴病。

9.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条是个轻症,就是心胸痞闷,憋闷的不舒服。诸逆,就是指的水逆气逆等说的。心悬痛,是说心里空虚,闷痛。就是老百姓说的心悬到嗓子眼了,慌闷而疼痛绵绵的。心悬,都是饮邪气逆上冲严重导致的。逆气多了,要配合发越治疗。麻黄、桂枝等,都能发越。可以降逆。那个脏腑辨证理论,对这个逆气也是这样认识的。殊途同归。“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他是这样认识的。

桂枝,我们知道,那个伤寒条文里有“叉手自冒心”的,用桂枝四两来治疗。这里的桂枝也是这个意思,通彻表里,以散逆气为主。配合生姜,温养胃气,发散、降逆。它能止呕,也就能降逆气。枳实呢,辛酸苦,也入上焦而降逆。也是有升有降,辛苦除痞结。

10. 治胸满短气噎塞,通气汤方。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大家看看,这些方子都是一个路子,不过是药物的药症不同。这个方子也是辛散下气的。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学生:太阴方子?

不完全是太阴,橘皮可以通腑的,还是太阴多,阳明少。这个方,我看比原书上的那些方子都好。针对胸痹典型但不算重的,一看方子就会有效。这个方,将来在临床上,要注意多使用。

11. 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散方。

细辛 甘草(各二两) 枳实 生姜 栝蒌实 干地黄 白术(各三两) 桂心 茯苓(各三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这个方,不用细琢磨,一看就是厥阴病无疑了,乱套了,表里虚实寒热错杂。这个问题讲过不少次了。就不细说了,也不细分析了。11条的病,临床多见。水饮和气上逆,阳明有燥热津亏,太阴有水饮不化,少阴也有寒饮。表寒不通。掌握这几条去辨就可以了。

12. 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药(各二两) 黄芩 当归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竹叶(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

这条也是典型的厥阴病。阳明热,太阴水饮,还有营血的瘀滞啊。

前胡,性寒,味苦辛。《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

这个方是针对痞、滞、饮去的,尤其是痰凝血瘀啊。这也是个好方子,也是个古方,要多运用。这个方子可以针对西医的冠心病,包括肺心病。他加了血分药当归。

当归,味辛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学生:芍药、黄芩也是血分药。

是的,芍药、黄芩都可以破血的。

13.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这是少阴太阴合病,治疗寒厥的。

川椒,味大辛大热。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川椒入胸中啊,可以去大寒痛的。之后,你看,用了附子,还不满意,又加了乌头、干姜,这都是绝顶的大热药。你看看这个病厉害不,心梗!!并且这个病人厥痛的同时,会溏泻的。加了赤石脂。赤石脂,专门治水啊。它把水饮都吸走了,水来土掩的意思。一般不用它,怕敛邪的,它止泻最厉害。那个心梗啊,你们个体开业的可以把这个方子制成丸散去治疗。重病要下这个重药的。

14. 治胸背疼痛而闷,熨背散方。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两) 川芎(一两六铢)

上七味治,下筛,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千金)

你把这个方子,变成汤药口服,对心梗效果更好。本条做煮散,可以等份的比例。

15. 治胸痹达背,蜀椒散方。

蜀椒 吴茱萸(各一两) 桂心 桔梗(各三两) 乌头(半两) 豉(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学生:心梗都是大寒了。

是啊,气血不能到达了。

本条的病症,属于中度的病情。遇到这类寒痛寒厥的胸痹,可以选用。

16. 附方: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这个方子是林亿他们搞的增补方。生野狼牙,怀疑是狼毒,去大寒大实的。前提是必须有阳明的实积,气机闭阻而现寒厥的才行。和那个三物备急丸差不多,不要轻易使用,是急救的。

奔豚气病

奔豚病太少见,我没见过,我们看看条文怎么说的。

1.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他说,这个病,有一股气从小肚子里开始,一直上冲咽喉,发作的时候有濒死的感觉,过一会就恢复正常。有人说,类似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也有人说,是一种特殊的癫痫病,或者说,是胃肠神经紊乱。从理论上说,我们倾向于这种病。为什么呢,《内经》说过,那个“癫”病,是从惊恐导致的。在娘肚子里的时候,母亲跌坠地下,导致惊恐,出生后要得癫痫的。他这条也说,这个奔豚呢,从惊恐来的。这类病的特点就是反复发作,痉挛抽搐。你想想,胃肠道的癫痫会什么样?它也要抽搐痉挛的。从咽喉、食管,一直到下面肠道,抽搐起来,会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说惊恐导致的呢?人,要是受到大的惊吓,会气机逆乱,心脏剧烈跳动,呼吸急速,这样的话,上焦就会逆乱而虚馁,中下焦的气就要上侵。和前面讲的那个胸痹是一个原理。所以说,这个病是由于剧烈惊吓,伤了上焦的正气了,因此,中下焦的气就要上逆的。从脏腑的角度讲,惊则气乱,上焦心君不安。恐,为肾的情志,精气并于肾则恐,肾的寒水就旺盛,就要乘虚来克心火。这两家啊,说的都是一个理,分析的方式不同。

2.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气上冲胸,腹痛,这是它的典型证候。还有寒热往来。胡老说这是典型的少阳病,这就不对了。少阳有寒热往来,厥阴也有的,少阳有腹痛,厥阴也有,少阳有胸胁苦满,而厥阴则是气上冲心啊。从提纲上一查,就知道胡老说的是不对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不能看到黄芩就是少阳啊。厥阴和少阳,有很多类似证候,要从阴阳上分才行。

这个方子的药物,都是阳明药和三阴药,有清热养胃的,有利水养血温中的,升上而降下。尤其川芎,辛温的很厉害,可以入脑的,散气通血。药物是寒热虚实表里并用的,是厥阴家的方剂路子。

甘李根白皮,甘,大寒。止消渴心烦,解暴热丹毒,治奔豚气,疗赤白痢。

这味药我也没用过,市场上也没见过。桑白皮可以代替,最好加上枳实以下气降逆。李根白皮可以下气降逆,而桑白皮没有这个功效。因此,加上辛酸苦的枳实,可以完善一下。从理论上讲就是这样。有机会的话,见到这个病就这么用一下吧。前面讲胸痹时候说过,这类水饮气逆上焦的病,上焦都要有郁热的,没有了郁热就要危险了,就寒厥了,它病机体现了厥阴病的上热下寒的性质。

奔豚病也并不是都由惊恐来的,不要被第一条所说的迷惑住。

3.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这条也是奔豚病,是惊吓来的吗?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比117条多了一句,“发汗后”。一定是太阳病发汗过多,不但病没好,还伤了津液。那么,他看到发汗了病也没好,一定是药力不够了,就给用火针来泻表,给弄感染了。本来过于发汗,上焦就虚的厉害,你再把上焦的风池、大椎的一类穴位弄的感染,就正气更虚了。这一虚,那个中焦下焦的水气就上逆。

他除了在那个感染的部位用灸法散邪,还用了桂枝加桂汤,还是除表邪。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这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乘机上逆的,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是上下之气不均衡了,所以,他药里没加用一些去水逆的药。补一补津液,散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得了。

4.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条啊,也是那个28条的最好的解释。我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读书的。这可能是得病的人本来内里有太阴水饮,得了太阳病了,或者是直接得的就是三阴的表证。结果给大发汗,伤了津液,上焦空虚,这个内里的水饮就蠢蠢欲动了,脐下悸动的难受,要发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桂枝,微微解表,主要是降逆为主。里面有寒饮了,就不要用芍药了,寒凉嘛。怕发汗,去掉生姜。加茯苓,中焦治水,拦截嘛。大枣15个,滋养被伤的津液。

太阴篇有那么一句啊,“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就是里有虚寒不能用大黄和芍药一类的寒凉药,你还用芍药,那不是胡来吗?

奔豚病并非全是由惊恐而来。辨证上,以厥阴病、太阳病、太阴病为纲要。

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1.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这条原来是放在奔豚篇的,我给移到这里了。这条很难理解,奔豚、惊怖可以说是由惊来的,吐脓、火邪这两个也是惊来的?那得怎么解释?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