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61

第61章 屡用温补不效者。 (4)

(4)屡用温补不效者。 (4)

38.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如果吃了药,没有全身水肿,呕吐眩晕也消失了,但是,却满面通红,像喝酒了一样。这是因为热药的作用,导致阳明有热了。这是属病还是系病?还是去寒饮为主,加了个大黄临时清热,该是系病。

更正一下:如果吃了药,呕吐眩晕也消失了,没有全身水肿,或者有水肿,但是,却满面通红,像喝酒了一样。这是因为热药的作用,导致阳明有热了。不是阳明,加大黄干什么?根据轻重分析,要是加了黄连,就是属病。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39.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其脉虚者必胸满,胸中有支饮,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分二服。(千金)

这个是小承气汤,但药量不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13.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这两条是一个意思,那个吐血篇的13条讲的是病因,没有方。而这条,讲的是咳血,有方子,是《千金方》的内容。这其实都该是《金匮》丢失的内容。长期喝大酒的人,要是咳嗽的很厉害了,就要咳血的。

“此坐久饮过度所致。”坐,是原因的意思。就是说,是因为长期饮酒过度导致的。酒这个东西燥烈,伤津液,热攻心胸,久了,会伤及肺络而咳,严重了要咳血。

“其脉虚者必胸满,胸中有支饮”,这个意思是说,要是同时有饮邪上逆,就要胸满,脉要虚的,上焦津液亏虚不足的意思。脉,以前讲过一条,“肺饮不弦”。要是寸部脉弦了,要发生胸痹的。这个饮,是哪里来的?饮酒,胃热,要津液不足,怎么还有了饮?饮酒的人都知道,酒后口干渴的厉害,喝水如牛饮啊。喝了满肚子水,他消化不了,就要成饮的,积于心下,多了就要上射的。

学生:津不能布,都化成了饮。从三焦来分析,饮酒,胃热,要津液不足,胃气就虚,中不治下,下焦水饮就盛。

是的。

从脉上看,虚脉。这个虚脉,指的是津液虚,水饮还不严重。严重了,就要变实了,这是辨证关键所在。但是,这个虚脉,要虚浮而数的,是阳明热为主,夹带水饮。是不是属阳明啊?要学会看方分析证!这是学经方的精髓窍门,是最好的思路。看这个方子就知道,是清阳明热的。

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枳实,味苦酸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清阳明水热互结而已。枳实,就是现在的枳壳,可以去胸满胀气的。厚朴,去膈下湿气胀满,这两个药,一寒一温,常常在一起配合,酸苦而降逆气痰饮。大黄量大,用了六两。味苦寒,清阳明实热,留饮,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是个主药。留饮和实热一去,这咳血也就止住了。所以这个方子也是个攻调“气血”的方,不要小看。喝酒喝多了,难受了,就泡点大黄喝,很好的!西医讲,保肝护胃。见到这个咳嗽,不要去治咳。这样的病并不少见的。感冒引起的,然后就咳嗽不止,十分厉害,喉中如水鸡声。

这个方证,还有个舌象,就是舌红有齿痕,苔滑腻而黄。大便有时候会是溏的,不要以为便溏就不敢用大黄。那是水饮作怪,用了大黄,清理掉了,就好了。

40. 治上气胸满麻黄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厚朴(五两) 小麦(一升) 杏仁(半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此治久 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咳者,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干姜三两)。(千金)

这条有些像麻杏石甘汤的意思,可以针对有表里同病,外有表证,内有阳明热,还有水饮的,很复杂,我们直接就划入厥阴范畴。这个表证,可以是太阳,可以是少阴,可以是太阴。有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厚朴麻黄汤的韵味。临床对于久咳的人,确实是都这么用。要善于化裁。

但水饮寒象不大,就是表有中风或水饮蕴藉,内有阳明里热的,病程还短的,不用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如果病程长,变证百端而复杂,有寒饮上逆的,就加上。这个方子可以常用,很好。

41. 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白前汤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千金)

这条,类似西医的那个什么胸腔积液、胸水等。水饮太重了,并且上逆胸中,就要攻逐了。

白前,味甘微温。《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紫菀,味苦辛甘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安五脏。

半夏,也是辛温,去水饮上逆,止呕,止咳逆的。这前三个药,都是温药,辛甘降逆,还有发散外越的作用,帮助降逆。甘药,本身就能治水。为什么不用五味子?甘酸除饮啊?病太重了,不要去收敛,要马上攻逐。因此,在三个对证药辛甘温化、发散降逆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攻逐药,甘遂。甘遂,苦寒峻泻水饮,是阳明药。甘遂和大戟,一个主膈上,一个主膈下,和枳壳、厚朴一个样子。

这个证,是太阴证,系在阳明,用阳明的办法去攻逐。水去了,再按照太阴虚寒水饮去对治。

42. 治上气咳嗽,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甚良,蜀椒丸方。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石菖蒲 矾石 皂荚(各一分) 款冬花 细辛 紫菀 干姜(各三分) 麻黄 吴茱萸(各四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过二十丸。(千金)

终于看到王叔和的方子了。这个就是个厥阴证,复杂的很,三阴证都有了。

矾石,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沾点阳明的边,去湿热的。用药很霸道,峻药缓用,主要是对寒饮痼疾去的。白矾用的好,一派辛热药啊,用白矾收一下,还制衡辛热,也能去水饮。看来王叔和得了经方配伍心髓了,甘酸治“饮”,佐以苦咸,散之以辛,他基本都用了。尤其那个乌头,用的好。要生用的,不然,20年久咳可以短期治愈,那就是胡扯了。对多年的气管炎,是疗效很好的。不是顽症,不用乌头啊。乌头用了以后,那个嗓子眼凉飕飕啊,很舒服的。

乌头,辛苦大热,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本条要注意,是以虚寒水饮为主,有明显热象的,先用汤药辨证,去掉那个热再用。

学生:老师临床上也是用丸药吗?按那个比例就行吗?

是的,用丸药。他那个药量,是说的比例。

43.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心下有痰饮,”这还是胃里停饮了。这个水饮没凌射胸中,不然就要咳嗽或者心悸了。冲过胸中,上逆到头了,因此,只有胸胁支满,胸闷,包括两胁、腋下等都胀满,证候最明显的,当然就是头,头晕的厉害,头晕眼花,目眩,就眼睛看什么都转动不定。严重了,会呕吐的。这条没说呕吐,就是还不算严重。这样的病,临床多见。

这个证,是太阴证。太阴病,就是水饮上下攻窜导致的。这个方子也不错,立竿见影。白术,去水饮,茯苓去水饮。甘草,还不忘护胃气。临床见到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口干不欲饮,舌淡胖,苔白滑,脉弦的,一般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学生:桂枝三两,经方降逆不忘发越。

是的,桂枝的作用就是这个。为什么发越?病在最上啊,上者越之。包括脑中风,都少不了要发越的。

44.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

短气,就是气脉不够用,喜欢叹长气,深呼吸一下。看舌脉,定为有轻度水饮的,都可以服用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亦主之。”这句话要辨证的去看。他这个条文,叙述是有毛病的。乍一看,以为肾气丸也是治疗水饮的通方,这就错了。肾气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子。一定要有水饮虚寒,同时夹带阳明热而津液不足,口渴能喝水,喝多了还不化。有点那个厥阴消渴的韵味。不分青红皂白,条文说了,肾气丸可以去水饮嘛,你用错了试试?起码是没效果。所以这后一句,一定要辨证才行。

45.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伏,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这是水饮极重的脉,饮胜闭脉。这个脉,重按,要贴到骨头才能摸到的那个样子。记住一点,不是虚弱无力,而是有力的,极沉而有力。如无力,就是虚了,是真阳欲绝了。你一用泻药,非死不可。有了这个脉,病人还总腹泻,泻了之后感觉很舒服,但是,心下这个胃的地方,还是不舒服,或者胀满硬痛,用手按就硬痛。这也是腹诊法,代表有实邪。泻完了舒服一会后,就又难受,还要泻。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机体的自我修复的排病现象。这又证明,这个病人啊,身体素质还是不错,他自己机体有调整能力。他机体想排出水饮,但是能力有限,一次排不干净,就多次的排。书上说,这是以前的留饮要排出去的现象。这个时候,医生要帮助一下,用点药,给排干净就好了。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苦寒逐水的列性药。半夏,辛燥降心下水饮硬结逆气。芍药,酸寒,利水止痛。甘草,温中养胃气。蜂蜜,缓急补虚养津液,也止痛。酸甘辛,除饮的配伍。后世书中,说甘遂和甘草相反,不能用,医家避之如蛇蝎。简直就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46.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这条,和31.“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一个意思,参看31条解释。

上面这两条,都是“系阳明”证。

47.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