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75

第75章 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3)

第十章 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3)

6. 发于阳而作痛,内外俱用泻味,自易成功。(青囊秘诀)

阳证的疮疡,无论在表或在里,可以用攻表或攻里药去治疗。

7. 发于阳而作痒,此阳虚而病阴也,补阳以化毒。(拟补)

他原文后面说是“补阴以化毒”,我们要用六纲的理念纠正过来。阳证疮疡,出现了麻痒,而不是疼痛,这说明,出现了三阴虚寒证,要转为阴性了。因此,要用温药温阳。

8. 发于阴而作痒,此纯病于阴也,内外俱补。(青囊秘诀)

这条说的是三阴疮疡。无论表里内外,都要用温药去驱寒补养营卫气血。

9. 发于阴而作痛,此阴虚而病阳也,补阴以化毒。(拟补)

这条不好理解。三阴疮疡,出现了阳性的疼痛,不麻痒。是阴中夹杂了阳症。温阳还是要为主的,但是,同时要补三阴的营血,帮助其转阳,因此叫补阴(补营血)。是属于厥阴。

10. 参芪等补卫气;归胶益营血;金银花等清;荆、防等散;硝、黄等攻。(青囊秘诀)

这条很好,给你指出了用药法要,完全与经方六纲理念吻合。这是外科表里虚实寒热的“药精”,外科方剂缺不了这些药。黄芪是入卫,人参是补气。当归补营,阿胶补血。双花是阳明家药,可表可里,专门败毒,类似西医的“青霉素”。荆芥、防风一类可以表散,桂枝和麻黄也是一类。芒硝和大黄,可以通下。

学生:《青囊秘诀》是王大德抄的,成书年代不清楚。

有经方的一些影子,属于医经家的理论,我们借过来,修改一下而已。前文的“阴虚”“阳虚”,也要按照卫气和营血去理解。不要错误的用时方派的阴阳去理解。

11. 初肿之时,肿而高突,焮赤作痛,是阳邪毒盛,病在表实。主散臣补。(青囊秘诀)

这条,讲的是太阳疮疡,病在卫分。病在表,根不深,红肿热痛,也要出现发热恶寒的。脉象,当然是浮脉。他说了,是阳邪毒盛,病在表实。治疗,要用发散药,也就是汗法而已。荆芥、防风发散,麻黄和桂枝就不发散?一样的。疮疡,毕竟要耗伤气血津液的,因此,在发散的同时,要注意根据病情,用点黄芪,补一下,也是一个反佐作用。

12. 如肿而坚硬深痛,亦阳邪毒盛,病在里实。主攻臣补。(青囊秘诀)

如果这个疮疡,红肿热痛,用手按着很坚硬,疼痛为之感觉很深,不在表浅位置,甚至有贴骨的感觉,这就是里证了,属于阳明疮疡,里实。要用清法或下法。要分辨阳明的表证和里证。没有大便硬的,只是高热,口渴的,可以用清热败毒法,人参白虎汤,加金银花。金银花,又叫双花,是阳明家的败毒药,专门化疮毒,表里都可以清。量大了,可以有泻下作用。石膏,也是能清阳明表证实邪。有些西医的急性发热,扁桃体化脓炎症,石膏都能解决。也可以解除阳明表证的疮疡。用人参,补一下气分津液。要是有了里实证,大便也硬了,就用承气汤加双花,也可以加个人参。里热一清,毒热也就解了。那个疮疡,也就会移到浅表,马上痊愈。

13. 表实可散,里实可攻,攻散之中,略兼用补,则在表者不至入里,而在里者必易发表。(青囊秘诀)

意思都能看懂。但是要注意一点,表实,你给攻下了,会入里的,里实,你给发表,会津血亏虚,加重病情,搞不好会出现谵语或疮疡剧痛而深入。对于疮疡的治疗,要时时固护卫气营血。病位深的疮疡,是里证,不要发散。《伤寒》也有疮家不可发汗的说法,严格地说,指的就是里证疮疡。发汗则亡血,至痉,要注意。

14. 倘肿不甚高突,虽焮赤作痛而少衰,此阳邪毒衰,病在表虚。主补臣散。(青囊秘诀)

这个,就是类似太阴中风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属太阴”的表证,有营卫参与,也要补表,补营卫。“属太阳”行不行呢?行的!看疮疡的情况来定,看是偏寒了还是偏热了。偏发热恶风的,当然属“太阳”。不发热而恶风,“属太阴”。都要黄芪补表,加点补血药,用当归。

15. 如肿虽坚硬,痛不甚深,此阳邪毒衰,病在里虚。主补臣攻。(青囊秘诀)

这个,当看成是“属”太阴的里证。再复杂一点,也可以定位为“厥阴疮疡”。要注意,我们说的这个表里,有个界定。一个是指的六纲大表里,一个是六纲表证的表里,也就是说,皮肤为表,筋骨为里。局部的表里和整体的表里分别,不要混淆。这条的情况,他说,要以补为主,配合攻逐。要是真有了阳明和太阴的里证提纲病,可以这样去治疗,用当归四逆加双花、大黄,都可以。如果是局部的小表里,深入筋骨的太阴阳明表证夹杂,就不要用芒硝、大黄攻里,而要在补气血和败毒上下功夫。用黄芪、当归、双花,就很好了。

16. 表虚不可纯散,里虚不可纯攻,攻散之中,重于用补,则表虚者力能托外,里虚者力能出内。(青囊秘诀)

这条是告诉你,有虚证表现的,要以补为主,不能以攻散为主。只有用补,在表浅的疮疡,才不会内陷,在里的,可以转表,或者可以在体内内消。

17. 若已溃之后,犹然肿硬焮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疮口坚实,此阳毒未化,乃邪实,尚宜补而兼散。(青囊秘诀)

要记住,疮疡一溃,就要归入虚证。虽然表现的是一派阳明内外证,也要以补为主。这就是系属病的关系了。这个情况,可以是属阳明的虚证。就像炙甘草汤证或者黄连阿胶汤证一样。要养血,养津液,还要清热败毒。这个时候,人参、阿胶都可以用,尤其是双花,最能解决问题,表里都能清,还能缓泻通便。

18. 倘脓大出而反痛,疮口久而不敛,发热口干,脓水清稀,肿下软漫,此阳毒已尽,乃正虚,切戒散而必补。(青囊秘诀)

这个属太阴。要大补气血营卫,人参、黄芪、当归、阿胶,都要用,加到桂枝汤里,甚至要加点附子。千万不要给用发汗药。

19. 阴症之疮疡,毋论未溃之前与已溃之后,皆宜用补。岂特必宜用补,尤宜大补为急,而不可用些小之补药。(青囊秘诀)

这条是告诫,凡是属于阴证的虚寒疮疡,别管溃烂没溃烂,都要温补,还要大温补才行。用少了不管用。

20. 五善者,一声音洪亮,二精神舒展,三疮形阳症红紫,阴症赤白,四饮食无减,五静睡不烦,此善症也,若得一、二善者,所患虽重,亦自无虞。七恶者,一声音沉滞,二坐卧难安,三头多眩闷,四阳带黑赤,阴带红紫,五瘀血时流,六周身寒冷,七人多恍惚,此七恶见其一、二者,皆不可救药。业此者审察宜详,不可疏忽大意。(外科十三方考)

这个疮疡五善七恶,作为临证预后参考,都能看懂,就不讲解了。

2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这条的下面,都是讲脉法了。脉浮数,要有力的。证似阳明啊,要发热。但是呢,病人却又感觉微微发冷恶寒,又像太阳的表证。太阳的脉,要浮紧或者浮缓,因此脉象不对。这个时候,问问他,哪里不舒服?如果是有某处局部疼痛呢,就是要发疮疡了。那么,为什么疮疡,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呢?因为,营卫受到了病邪阻滞而不和,就会发热恶寒。同时有卫气稽留于病灶,郁而化热,热灼血肉,就要化脓。

22.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条说的也是个预见法。得了疮疡,要知道是否要化脓,就用手摸摸。高热的,肯定会化脓的,热伤血络,一定会化脓。如果不热,不会化脓,继续硬痛不解。并不是说热了就有脓,而是要化脓的迹象。

23. 脉数身无热即有内痈。(千金方)

《脉经》也有这句。原文是: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脉数,当有热,而病人无热。两种情况:一个是无表证,再一个,是已经化脓,要转为虚寒证的过程。所以,他说是内痈的问题。外痈,一定要有表证的。你看他用药,也要用到附子温阳的。

24. 脉微而迟,必发热;弱而数,为振寒,当发痈肿。(脉经)

这条不好理解。要分开看,是两句话。第一句,脉微而迟,必发热,当发痈肿。第二句,弱而数,为振寒,当发痈肿。脉微弱而迟,当有寒,是阴证。如果还有发热,是营卫不和,寒邪郁久化热,要化脓了。因此,当发痈肿。脉虚弱而数,是有热而气血不足,还同时出现寒战怕冷,也是营卫受阻,局部要化脓,当发痈肿。营卫之间有郁阻不和,都要恶寒发热的。

25.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当发痈肿。(脉经)

脉浮而数,应当发热,但是病人还没有热,只是外观看上去不明澈,用一句形容词说,就是这个人气色不明朗,“不透亮”。同时,还心里烦躁,浑身不舒服,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不舒服。这是发痈肿疮疡的前兆。一旦恶寒发热了,痈肿就表现出来了,这是痈肿之前的过程表现。

26. 凡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即为营,数即为卫。营卫相逢,即结为痈。热之所过,即为痈脓。身有痛处,时时苦有疮。(千金方)

《脉经》有这个条文,少了后面一句“身有痛处,时时苦有疮”。脉滑数有力,是营卫之间有实热阻滞,热邪阻于局部,要生痈脓。如果身体有局部疼痛,还见到这个脉象,就会被疮疡所苦。

27. 脉滑而数,妇人阴中生疮。

妇人经期或孕期,脉会滑数有力。如果平时见到脉滑数有力,还没有肌肤疮疡,那么,就要怀疑是否有妇科炎症疮疡。

28. 问曰:宫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则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脉经)

他说,大概是姓宫的夫人有病了,医生看脉之后,说是腹中有痈脓瘀血,用下法而痊愈。这是什么机制?这个医生呢,就解释了。他说啊,其脉滑数,营卫升降出入不和了,血郁热而化脓浊败。小肚子坚硬疼痛,小便或有不利,下焦有热嘛!或者掺杂着发热恶寒,这是脓已经形成。要用下法排出郁热脓血。如果脉象迟紧,则是没有化脓,是瘀血凝聚,也要攻逐通下瘀血,才可以治愈。从这里也看出,卫降营升,是阴升阳降这一说法的证据。左右的升降,也不言自明。督脉的那个气,也是降的。不然,那个颈椎和胸椎的棘突也不会向下斜着。道教的内丹术,叫周天功,逆反阴阳升降的去练,倒转任督,练返还。因此,他们说督脉的气是上升的。不要和医学生理混淆,搞乱了,出笑话的。

疔肿

目前对疔肿的定义,是这样说的: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疾患。本病以发病开始即有粟粒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这个病,过去的分类名称有很多,有“三十六疔”或者“七十二疔”的说法。其实呢,没这个必要,有点西医分科过细的那个味道。

这个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初起面积不大,很局限,头部有个小米粒大的水疱或者脓疱,有些红肿,根深坚硬,疼的厉害。就像一根钉子扎入了肉里,钉子帽留在皮肤外面,很形象。一开始,是恶寒发热,体现的是太阳表证,如果失治,就会邪毒内陷,出现红丝,这个时候就会转入阳明里实,会神昏谵语的,也有直接就出现三阴厥逆的。这个病搞不好,是很凶险的,尤其是面部的疔,入脑的话,就有生命危险。

曾见过两个面部疔疮邪毒内陷的,后世叫“疔疮走黄”。面部的一般看不到红丝,手足部位的多见红丝,像根红线,很细,慢慢往躯干上走。西医叫急性淋巴管炎。也有不出现红线的。说这个红线要是到了心脏,就要死人,不是太确切,但是,也要注意一些,毕竟是病情发展的一种表现。面部的邪毒内陷,会搞的一侧面部严重肿胀,要是人中部位的疔肿内陷,整个头部都肿,十分险恶。病人也是疼痛难忍啊,很厉害。并且,要呕吐、高热、甚至昏迷。在不少情况下,西药用着也没有太好的疗效。

1. (疔肿)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