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纠缠于细节的行为不但会增加开发成本,还会延误市场开发进度。于是,公司有几次都在肯定她前期工作的同时委婉地批评了她的效率,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在她一次没有必要的出差归来后的会议上,公司领导层强调形势逼人,再次督促她提高效率,态度严厉中留有情面。可是她却认定自己的辛苦没有得到肯定,自尊心受到伤害,再联想到在出差途中险遇车祸,长期积累的怨气如火山爆发,拍桌子,摔茶杯,口出秽言,把公司形容为一个没有人性的血汗工厂,令全场人员噤若寒蝉,领导威信扫地。
经过总经理办公室研究后认为,尽管她劳苦功高,但她的性格不符合公司的企业风格和理念,严重影响了公司领导层的威信,如果留任则会留下隐患,决定给她停职反省。公司的本意是在教育她的同时,挽回领导的面子,以后还是会给她“平反昭雪”的,公司一个副总还专门和她谈了话。但她哪里受得了如此“欺辱”,没有多久就坚决辞职了,拦都拦不住。后来,她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太冲动了,因为她走了不久,她负责的教材就热热闹闹地丘市了,培训课程也正式招生了,但这一切都似乎与她无关了。
有时候这样的结局真的是令人得不偿失。假如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依然时时刻刻以“个性”而为之,可能会导致较之上述事例更不妙的结局。
别人是可鉴之车
无数的事实证明,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并非投机取巧,而是明智之举,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你必须学会认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更高的起点上攀登,在更新的领域中取得成功。这就是说在工作中,你可以学习那些优秀员工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办事能力,让自己进步得更快。
成功的经验你要学,失败的教训也同样要借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从失败中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是人生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只有善于分析各种各样的失败案例,去寻找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才能避免自己遭遇同样的失败。
美国塔克商学院教授芬克尔斯坦认为:“学习成功经验的最好方法是从研究失败的教训中获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往往更多地追求卓越、关注成功。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公司,不论是声名显赫的大公司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要想做到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成功的公司的经验都是相似的,但失败的教训却各有不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讨失败的原因,借鉴公司失败的案例,能够给现在好的或者坏的公司以警示。
在职场中,你需要学习老员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那些老员工,他们在公司里工作的时间长,各方面基本情况了解得多,他们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对你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别人的经验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千万不能拿来当万能药,如果认为别人的经验在什么场合都适合,那就错了。别人的经验归根到底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他人从其自身的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由于人与人的出身、性格、经历及所受教育不同,因而把他人的经验完全套用于自己的实践,显然是不合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在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时,也不要忘记去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会使你发展得更快。
聪明人不去追求完美
在现实生活之中有些人面对自己的不如意,或是面对事与愿违的结果,就失去了控制力,放弃了一切。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他们太过于追求完美。
然而,“完美”只是一种目标,唯有通过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工作更趋于“完美”。不要让“完美主义”阻碍了你工作的“完成”。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迈出第一步,他便永远品尝不到完美的果实。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建议你也变成完成主义者你不必在乎成果如何,也不要管别人的批评,只要开始行动,完成三分成果,必定能够为下一个行动做好准备,完成五分的成果。
世间的一切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呈现于不完美、不完整与不精确里面的,而人们的头脑却要求一切是完美的完整的精确的。显然,头脑是在对抗这既存的事实。不是吗?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完美不完整不精确的,可是你不是也依然如此活着吗?很多人变得心很不安,很烦恼,就是因为放不开完美的心理需求。这也会使人变得没有弹性,失去人际关系,变得不随和,变得不快乐!
在生活之中你除了接受世事都不完美的事实之外,还要让身体能量流动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会心一笑正好是平衡不满的心性。完美主义者,得失心重,害怕失败
完美主义者其实是害怕不完美,被完美的意识控制住一切。因为要求完美、害怕不完美,所以变成凡事要具备十分的准备才能开始行动,愈充分准备总会愈觉得准备不足,但那些都是头脑的想象。在实务者眼里,许多准备都是多余的,除非你开始行动进入实务,你才会明白你真正欠缺什么,这样再回头准备才能务实,如此不断,才是真务实。所以要做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不要做头脑派的完美主义者。不要试图去追求所谓的完美,只有付之于行动,才能真正达到完美。
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辞
在工作之中当有人向你申诉时,要意识到你的反应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使问题冻结。你必须遵守这一行为准则—设法推辞掉不是办法,你应该努力去解决问题。
当对话中一方不明白这一基本原则时,这场对话可能成为一场对抗。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对抗中,用这些方法可获得一个积极的效果:
1.紧扣问题的实质
不要让对抗渐渐转化成与问题实质无关的责备,时刻把有待解决的问题牢记在心。一场对话永远不应成为私人间的对抗,它的目的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继续毫无结果的争论。
一般情况之下两人正在争论,很明显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个感到沮丧,他对另一个说:“要说服你是不可能的,你心胸太狭隘了。”这就触到了一个禁忌。要记住,不要把话题扯开,不要偏离问题的实质,因为这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2.避开争辩
你的观点可能绝对正确,然而对方就是要和你争辩。不要让自己被拖进一个不会一导致问题解决的争辩中去。
一位员工上班经常迟到,当你提醒他必须准时上班时,他抱怨道:“你总是跟我过不去。”你的第一个冲动就想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是唯一老迟到的。”这样说会导致那位员工否认这是事实,甚至可能导致那位员工举出其他员工迟到的事情。而换一种说法可能就会制止一场争论。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你应该对那位员工的争辩不作回答。尽管那位员工说“这是不公平的,你总跟我过不去,这些制度太严格”,可你的每一句回答都扣住问题的关键。在一来一去两三个回合以后,抱怨者说不下去了,因为你拒绝用争论的方式作出反应。
3.彼此让步
对抗常常导致僵局。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抗的局面,要想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即使是那些有显而易见解决办法的简单问题,如果双方都拒绝作出让步的话,也可能升级为复杂的问题。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彼此都退让一步。有些人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与你合作共事,你或许需要通过协商和他们和睦相处。
假如你的部门正在为每个月20日前必须送给另一部门的信息材料作准备,另一部门的经理要求你在10日前完成这项工作。那样做意味着你只有3天时间作准备,而你至少需要6天时间,于是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这些材料最迟16日送往对方部门。
总的说来,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时候,你必须学会积极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去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