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22

第22章 舌质 (3)

(1)舌质 (3)

将中医定义的便秘与西医概念对照,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但同时也包含其他一些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诊疗中,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都可参照本章内容辨证论治,并结合辨病处理。具体操作中,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可以单纯采取中医治疗;但对于有些患者,应当首先寻求全面深入的西医诊断,以排除某些可疑病症,尤其是有症状的患者,如肿瘤、炎症、结核等疑似病患。

第一节 机制与辨证分型

一、证治要点

1.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虽然病因复杂,但大要不出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当:辛热厚味、饮酒过度等,都可造成胃肠积热,热灼便干,出现便秘。

(2)思虑少动:忧烦愁闷、思虑过度、久坐少动,可致气机郁滞,腑失通降,糟粕内停,出现便秘。

(3)素体阳盛:体质壮实,阳明热盛,肠腑早结,便干难行。

(4)体质虚弱:劳倦内伤、年老体弱、病后产后,可致虚弱便秘。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滋润,阳虚则浊阴凝聚,温煦无权,阴虚则肠腑燥热,粪便干结。

2. 便秘在临床诊治中分为两大类,即虚证与实证。所以辨证首辨虚实。虚实从大便的性状、兼症、舌苔等方面皆有体现。以下所列是虚证与实证之下更进一步的分类,并有对应的症状描述。其中热秘和气秘属实;虚秘则包括气虚、血虚和冷秘。但“冷秘”多属阳虚而浊阴内聚,是本虚标实之证。

(1)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腹满胀痛,尿赤,苔黄燥,脉滑实。

(2)气秘: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或痛,苔薄腻,脉弦。

(3)气虚:面憔神疲,大便不干,临厕无力努挣,甚则汗出短气,舌嫩苔薄,脉弱。

(4)血虚:便干如栗,面色无华,头眩心悸,舌淡脉细涩。

(5)阳虚(冷秘):大便艰涩,腹中冷痛,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润,脉沉迟。

3. 便秘治疗时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是临床常见问题。

(1)便秘治疗以通下为总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虚实寒热,分别随证变通处理。有些患者虽经通下而不得缓解或症状反复,疗效不能持久,多因一味通下,去标不去本。往往是医生辨证时用心不够,功夫没有做足。治便秘不是开一剂承气汤或润肠丸就可完事大吉,其中的虚实补泻必当细审,脏腑表里也应拓宽思路(本书验案部分有从肺入手治愈便秘的案例)。

(2)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为主,但决不能滥用下法。尤其是慢性习惯性便秘,一般为虚多实少,若滥用攻下,损其津液,以致暂通复秘,燥结愈甚;或通之不应,徒伤正气。

(3)古人治疗本病用蜜煎导法,塞肛外导,功效类于甘油外用、开塞露等,在内服药和针灸治疗过程中,这些均可配合使用。

二、辨证分型

(一)实秘

1. 肠胃积热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②兼症: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③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病机】 肠胃积热,津伤便结。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2. 气机郁滞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

②兼症: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③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病机】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 顺气导滞。

3. 阴寒积滞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②兼症: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③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二)虚秘

1. 脾肺气虚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②兼症: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③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 益气润肠。

2. 血液亏虚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干结。

②兼症: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

③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病机】 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治法】 养血润燥。

3. 阴津不足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②兼症: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③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治法】 滋阴通便。

4. 阳虚寒凝证

【证候】

①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②兼症: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

③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 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 温阳通便。

第二节 常用方药指导

一、常用泻下基础方

(一)寒下基础方

1. 指导方药

(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俱全者。

(2)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实且较轻者。

(3)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燥实而痞满不显者。

(4)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阳明腑实证而见气血虚弱者。

2. 重点方药解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12g,芒硝6g,厚朴24g,枳实12g。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出汗,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其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热厥、痉病、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方析】 邪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大便不通,脘腹痞满硬痛;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热结旁流;阳气受遏,不达四肢,热厥;伤津劫液,筋脉失养,痉病;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发狂。

君:大黄,泻热通便,荡涤积热。

臣: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

佐:厚朴,下气除满消胀。

使:枳实,破结导滞消痞。

【要点】

①泻下与行气并用。

②本方峻下热结,急下存阴,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③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慎用。

④年老、体弱、孕妇等慎用。

【加减】

①兼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②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黄以滋阴润燥。

③痰阻者,加胆南星、瓜蒌,是为星蒌承气汤。

④取本方攻下之意,而不用其峻猛者,可化裁为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参见表3-1。

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功能轻下热结,主治痞、满、实之阳明腑实轻证与痢疾初起。

⑥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与胃肠积热,发斑,口齿咽痛等症。

⑦复方大承气汤:厚朴、莱菔子、枳壳、大黄、赤芍、芒硝、桃仁。功能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按语】 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主方。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本方能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故方名“大承气汤”。以其荡涤积滞,攻下热结之功,不单纯用于阳明腑实证,尚可用治由里热引起的热厥、痉病、发狂等。

本方的重点在于理解阳明腑实证成因,故选药除泻下的硝黄并用外,又重用了行气的枳朴,泻下与行气并行,且大黄生用后下,攻下之力峻猛,为后世运用攻下法树立了典范。

本方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等。通过三承气汤的比较,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大黄与芒硝、甘草的配伍关系。三方均出自《伤寒论》,均为寒下剂,同治阳明腑实证,同用大黄为主药。但由于痞、满、燥、实四证的主次不同而分别选加不同的药物,并在剂量上也有所体现。

黄 龙 汤

《伤寒六书》

【组成】 大黄9g,芒硝6g,枳实9g,厚朴9g,甘草3g,人参6g,当归9g。用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功用】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方析】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邪热滞肠,大便秘结,脘腹胀痛拒按;或热结旁流;素体不足,神倦少气,脉虚;热结于里,上扰神明,谵语,神昏,肢厥,撮空。

君: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积滞。

臣:人参、当归、甘草,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佐:桔梗,宣肺气,通肠腑。

使:生姜、大枣,养胃和中。

【要点】

①攻下扶正,邪正合治。

②本方为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的代表方。

【附方】 新加黄龙汤

组成:生地黄、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

功效: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方歌】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按语】 本方为攻补兼施、虚实兼顾之剂,用于热结较甚而兼气血不足者。其中,阳明腑实是主要矛盾,气血不足是次要矛盾,邪不去则正难安,治疗重点在攻而不在补,气血的耗伤只有在腑实解除后才能得到恢复。故方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配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诸药合用而成邪正合治、攻补兼施之良方,用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