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04

第4章 辅助检查

(2)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生化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若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则应行粪便检查,以寻找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虫卵。大便隐血试验若为阳性则应行全面的胃肠道检查。

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应列为首选。内镜直视下可观察大肠黏膜及活检,并能观察肠道的舒缩情况。镜下可见肠管痉挛、蠕动增多、肠袋变浅、黏液较多及注气可诱发腹痛等IBS的常见征象,而无黏膜脆性增加、溃疡、肿块等器质性病变,但可有轻度充血和血管纹理欠清,不可据此作出慢性结肠炎的诊断。

③结、直肠动力学检查:乙状结肠平滑肌电及压力测定有助于辨别结肠运动亢进或低下,以解释症状发生机制和指导治疗。直肠、肛管压力的测定,为IBS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指征,应予重视。

④影像学检查:钡****列为次选检查项目,还需行胃镜、B超等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肝、胆、胰、甲状腺等疾病。必要时行小肠气钡造影,了解小肠情况。

(3)诊断与分型: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或称腹泻便秘交替型)。

IBS的诊断属排除性诊断,原则上必须排除所有引起腹痛、腹泻、便秘的各种器质性疾病。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常见,应注意仔细鉴别。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如能完成下列一些基本的诊断步骤,一般可作出IBS诊断:

①病史及体征显示,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②血、尿常规正常,基本生化检查正常,血沉正常。

③结肠镜示部分患者结肠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或X线钡剂****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④粪常规及培养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⑤无食物过敏史或停用乳制品腹泻仍无缓解。

在国际上较新的诊断标准为罗马Ⅱ标准,此标准为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12周(可以是非连续的)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之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在排除可以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后,可明确IBS的诊断。

以下列出的症状并非IBS诊断所必需,但属IBS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包括:

①大便次数异常,每天>3次或每周<3次。

②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干结甚至呈羊屎状,或大便稀烂甚至呈水样。

③排便过程异常,如费力、窘迫、排便未尽感。

④黏液便。

⑤腹胀气或腹胀感。

上述所有诊断指标的组合,体现了IBS的诊断原则,即: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之上;IBS属于肠道的功能性疾病;IBS作为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有别于其他肠道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

3. 治疗 IBS的治疗迄今无重大突破,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的疗效。目前临床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IBS治疗中最主要的是在经治医师和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帮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制,给予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2)饮食治疗: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宜避免产气食品,如奶制品、豆类、卷心菜、洋葱、葡萄干等;高脂肪食物;果糖、饮料或某些促胃肠动力药物。

高纤维食物如麦麸等能增加粪量,加速肠道转运,可改善便秘型IBS的便秘症状,但亦有报道认为其可加重症状,如腹胀和腹部不适。

(3)药物治疗:用于IBS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效果均不确定。临床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即针对症状或引起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选择用药或合用几种药物。但用药应谨慎,以免矫枉过正。

①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用******、多虑平。应用此类药物,不但使精神症状改善,而且可以缓解肠道症状。但此类药物有其特殊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而IBS是一种病程较长易复发的综合征,需要长期反复服药以消除症状。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并谨慎服用。

②解痉药物:腹痛者可用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硝苯吡定可抑制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减弱结肠动力,抑制胃结肠反射。二者可用于解除IBS患者的腹痛症状。

③止泻药物:腹泻者可选用易蒙停、苯乙哌啶、思密达。上述药物用于IBS腹泻型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④缓泻消胀药物:乳果糖作为轻泻药适于IBS便秘型患者;腹胀者可用西沙必利,对IBS便秘型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并可减少泻药用量。

4. 预后 此病呈良性过程,可反复发作甚至持续终身,1/2以上的患者经适当的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甚至消失。一般而言,以便秘为主,病史短,症状诱因明显者治疗效果好。女性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过于积极求医的敏感者疗效较差,症状难以去除。

第二节 慢性便秘的诊疗

一、概 述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症状,患者常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不净感,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等。

(一)便秘的定义

正常成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多数为每天1~2次或1~2天1次,粪便多为成形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每天3次或3天1次。近年来,对便秘和慢性便秘的定义提出了量化指标,在不用通便剂的情况下,1周自发性排便不超过2次,且1/4以上的时间至少具有粪便硬少、排便困难、排便不畅等3个条件中的1个;而且无结构性病变或生化指标异常可解释的便秘;一年内便秘病程达12周以上。

1. 慢性便秘的分型 关于慢性便秘的分类,近年来根据结肠动力学改变,将便秘分为慢通过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混合型便秘(MC)。临床上也有根据病因把便秘分原发性(特发性)与继发性。后者包括药物性、外伤性和先天性便秘;而前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传统认为多与肠运动减慢、水分过度吸收或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STC、OOC和MC的表现有以下特点,此外,IBS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同时也可能有以下各类型的特点。

(1)STC: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OOC的证据,如气囊排出试验和****直肠测压正常。

(2)OOC是指粪便排出障碍,可有以下表现:排便费力、排不净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外括约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显示正常,多数标志物可储留在直肠内;****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等。

(3)混合型便秘:具备以上(1)和(2)的特点。

以上三类适于功能性便秘的分型,也适于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便秘,如糖尿病、硬皮病合并的便秘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多是慢传输型。IBS便秘型的特点是排便次数少,排便常艰难,排便、排气后腹痛或腹胀减轻,可能有出口功能障碍合并STC,如能结合有关功能检查,则能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类型。

2. 慢性便秘的严重程度 将便秘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中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所谓的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OOC、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IBS等。

(二)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

国外资料显示,慢性便秘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为3%,中年人8%,老年人20%;美国人群中便秘的患病率在2%~28%;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对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而对北京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及饮食结构改变,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群健康。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慢性便秘发病率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便秘的诊断

慢性便秘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有关化验、影像学和特殊检查方法。

(一)病史

详细了解病史,包括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和疾病以及用药情况,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要注意有无报警症状(如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便秘症状特点(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及粪便性状);伴随的胃肠道症状;和病因有关的病史,如肠道解剖结构异常或系统疾病及药物因素引起的便秘,精神、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