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殊检查方法
对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以下有关检查。
1. GIT 胃肠传输试验(GIT)即结肠通过时间测定。结肠通过时间测定方法包括核素法、超声法、稳定同位素法、呼气试验等。核素闪烁扫描术仍为结肠通过时间测定的“金标准”,但因其需要特殊设备且价格昂贵,临床应用不易推广。近来,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ROM)法检查胃肠通过时间:在至少停用有关药物48h后,让患者早餐时随试验餐吞服20个标志物,相隔一定时间后(如在服标志物后24h、48h、72h)拍摄腹部平片1张,计算排出率。正常情况下服标志物48~72h后,大部分标志物已排出。根据平片上标志物分布,有助于评估便秘是STC或OOC。STC通常标记物分散在右半结肠及结肠上部,而OOC标记物则积聚在梗阻部位之上的直乙状结肠交界区。此项检查简易,为目前常用的方法。
2. ARM ****直肠测压(ARM)常用灌注式测压法,分别检测****括约肌静息压、****外括约肌收缩压和用力排便时松弛压、直肠内注气后有无****直肠抑制反射,还可测定直肠感知功能和直肠壁顺应性等。能提供有无引起便秘的****直肠局部机制,如在用力排便时****外括约肌出现矛盾性收缩,提示有OOC;向直肠气囊内注气后,如****直肠抑制反射缺失,则提示有Hirschsprung,s病;直肠壁黏膜对气囊内注气后引起的便意感、最大耐受限度的容量等,可提供直肠壁的排便阈值是否正常;直肠高顺应性则见于巨直肠者。
3. 结肠动力检查 通过测压装置记录结肠某一节段收缩和舒张活动而导致的结肠腔内压变化即为结肠测压术,以此来了解结肠舒缩状态,评价结肠的运动功能。结肠测压术是目前运用最多的检测结肠运动功能的方法,从技术上可以将其分为末端开放导管法、球囊导管法、微型传感器导管法和无线电遥测囊法四种。前者最为常用,但也仅限于临床研究。该方法是将水或其他低黏稠度液体以恒定的速度注入末端开口的导管中,通过测定插入结肠内导管顶端流出道的阻力来获得结肠腔内压力变化的数据。即用结肠镜将测压导管一直送入右半结肠,边退导管边进行测压,观察图形变化,从而能对结肠动力进行描记。某些结肠无力患者结肠的收缩波幅度和频率均降低,并且对食物和药物(双醋苯啶)的刺激不敏感。
4. BET 气囊排出试验(BET)反映直肠肛管的综合排出功能,由于模拟了自然排便过程,更符合生理状态。在直肠内放置气囊,充气或充水(50ml),并令受试者自然地将其排出,通过观察球囊排出情况,了解直肠排空功能,以鉴别是出口处梗阻,还是排便失禁,对判断盆底肌、外括约肌反常收缩及直肠感觉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作为有无排出障碍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球囊排出时间:(27.1±23.3)s。排便时肛管压力不能下降,但能排出50ml球囊,其排出时间往往延长,超过5min仍不能排出者为排出试验阳性。球囊逼出试验阳性者,应怀疑是否为耻骨直肠肌痉挛或便秘伴会阴下降综合征患者。如50ml时无便意且不能排出,增加容量使之产生便意后反而能排出者,可能系直肠感觉功能下降、排便反射迟钝所致。试验中,球囊容量越小,排出时间越长,反之排出时间越短,由此认为容量大对直肠内排便感受器刺激大,排便动作越完全,因而所需时间越短。正常排便者直肠压力波与肛管压力波方向相反,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者方向相同。
5. BD 排粪造影(BD)能动态观察****直肠解剖和功能变化,是应用放射造影法研究和观察排粪时的盆底肌和直肠动力活动的一种方法。将150~200ml的钡剂模拟粪便灌入直肠内,在X线下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和直肠功能变化,并可测量****直肠角以及排便时****直肠角的变化,亦可测量盆底的下降,发现直肠脱垂、套叠、突出等伴随的解剖异常和功能性排出道梗阻。正常人,排便时肛直角增大17°±3°,而盆底功能异常患者增加4°±4°。在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者,排便时表现出****直肠角不增大,仍然保持原来的90°左右或更小;在直肠套叠时直肠呈漏斗状外形,个别直肠与骶骨在排便时分开,套叠多在肛管上3cm,并不脱出肛外;在会阴下降综合征,屏便时肛管低于耻骨联合与尾骨连线超过2cm;在直肠前突者,排便时可显示直肠前壁向****突出的程度。
6. 盆底肌电图 盆底肌电图检查通过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从电生理角度来判断神经肌肉的功能活动和形态学变化,可以客观准确地估计肌肉的神经支配、自主收缩能力和肌纤维的大小密度等情况,能帮助明确病变是否为肌源性。利用直肠腔内电极板或电极探头,来记录EAS和肛内外排便肌和耻骨直肠肌的电活动,EMG可检测这些肌群在排便时出现的任何增加的矛盾性活动,这一表现可对****痉挛、****疼痛造成的盆底肌功能障碍作出诊断。也可与****、直肠测压同时进行,并作为生物反馈治疗的监测手段。
7. 其他 阴部神经潜伏期测定,能显示有无神经传导异常;****超声内镜检查,可显示****括约肌力学上的缺失和解剖上的薄弱,为肛肠外科手术提供重要线索。
(五)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999年9月国际罗马Ⅱ协作委员会在罗马Ⅰ的基础上,制订了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系列诊断标准。
1. 慢性便秘 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
(1)>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
(2)>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
(3)>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
(4)>1/4的时间有排便时****阻塞感或****直肠梗阻。
(5)>1/4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
(6)>1/4的时间有每周排便<3次,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2. 功能性便秘 根据罗马Ⅱ标准,功能性便秘除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外,同时需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及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
3. 盆底排便障碍 指除了符合以上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外,还需符合以下几点。
(1)必须有****直肠测压、肌电图或X线检查的证据,表明在反复做排便动作时,盆底肌群不合适的收缩或不能放松。
(2)用力排便时直肠能出现足够的推进性收缩。
(3)有粪便排出不畅的证据。
4. 便秘型IBS 指以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排便异常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X线钡剂****或结肠镜检查无病变,也无系统疾病的证据。便秘型IBS是指首先符合IBS标准的基本点,即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在12周(不一定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伴以下3条中的2条者:
(1)排便后上述症状消失。
(2)上述症状出现时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上述症状出现时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在此基础上并有以下表现的支持:
(1)便次少于3次/周。
(2)大便性状呈块状或硬结。
(3)排便时费力、排便不尽感。
以上3项中至少1项,但同时不具备下述3项中的任何一项,每天便次大于3次、稀便和排便紧迫感。
三、慢性便秘的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排便习惯和排便生理。慢性便秘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综合治疗,多遵循以下治疗原则:①个体化治疗。②早期治疗。③综合治疗,避免滥用泻药。
(一)一般治疗
加强排便生理教育,不要无必要地依赖缓泻药,建立合理饮食习惯,规律运动,排便时不受打扰,及时排便。要注意“三多”治疗:多吃有纤维的食物、多饮水及多运动。
1. 饮食治疗 改正错误的饮食是重要而简单的治疗便秘方法。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和饮水量,食用平衡膳食包括麦麸、全麦、新鲜水果和蔬菜等。膳食纤维不被吸收,能使粪便膨胀,刺激结肠动力,能改变粪便性质和排便习惯,通常作为饮食治疗的一部分。对于膳食纤维摄取少的便秘患者,可能更有效。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还有水果、蔬菜、燕麦、胶质、玉米、纤维质、大豆、果胶等。肠梗阻或巨结肠以及神经性便秘患者,不能用增加膳食纤维来达到通便的目的,增加纤维摄入反而在肠腔内产生更多待排的粪便,因此这类患者应给予低渣饮食,减少肠内容物,并定期排便。
2. 正常排便习惯的恢复训练 多数患者都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而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排便习惯。但这常常被医生和患者所忽视。要告诉患者不要“憋”大便,有大便就排。多鼓励患者在餐后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在排便前清肠或给液状石蜡、乳果糖口服,等恢复正常排便习惯后停止。
3. 腹部按摩治疗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治疗方法。Ernst对临床上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认为腹部按摩对慢性便秘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心理治疗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排便生理是增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中、重度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应予认知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心理辅导、心理疗法和精神药物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三)生物反馈治疗
使用****直肠测压一样的装置,是一种让人在记录其生理活动时立即观察(看或听)到记录结果的技术、可以记录任何生物学信息,如****外括约肌(EAS)的肌电图描记、肛管测压、心电图、脑电图等。通过观察这些结果不断在口头上、视觉上及声音上给予强化,让人试图对其指标作系统的调整,使患者改变****括约肌的反应,直至完成EAS的放松。
主要设备:一个肛管内肌电感受器,三个腹前斜肌的体表电极和与之相连的治疗主机及计算机。
方法:直肠气囊注50ml气或水,做排便动作,通过压力曲线观察、微机声、图提示,训练患者排便动作直至正常。
疗程:每次生物反馈治疗约需45min,进行30~35次排便训练,每周1~3次,治疗1~6周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本疗法适于功能性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