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12348100000039

第39章 只偷一次的财富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槃的彼岸。

有一次,净空禅师在香港讲经。

期间,遇到一位金银财宝很多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前往银行去见识见识那些珠宝,因为他的珠宝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了。

到了银行,居士和禅师经过层层鉴别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进入保险库打开保险箱,看到了满箱的金银珠宝。这时禅师对居士说:“这是你的?你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吗?”

听了这话之后,居士心里很不痛快。他有那么多的财产,禅师竟然说这不是自己的?他不敢拿这些珠宝回家,怕小偷觊觎;也不敢戴在手上,怕被人抢劫。他只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一个星期去打开看一下。

这时,禅师说:“如果这样算是你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这有什么两样?你的这些东西既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是你自己的财宝?”

珠宝、车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人们总因为贪念使然,去聚宝敛财,但也因为害怕失去,而用层层保护来守住它们。殊不知守成不易,一个人拥有的越多,可能失去的当然也就更多。我们不应该成为财富的奴隶。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禅师心想,这个人能在漆黑的深夜中起床摸索,一定是道行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呢!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可是,那个人却回答:“我是个小偷!”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回答:“数不清了。”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回答:“那要看偷得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回答:“几天而已,过后仍旧不快乐的。”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干一场呢?”

小偷问:“你有经验吗?你总共偷过几次啊?”

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小偷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

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小偷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石屋禅师指着自己的脑袋问小偷:“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能够获得智慧和真理,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随后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人总是贪念一些身外之物,但这些身外之物能给我们的快乐都是不长久的。智慧和真理才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才能让自己毕生受用不尽。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加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别这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便是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的生动注解。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追逐外在的财物,却很少有人去发掘自身的宝藏。

佛法本无门,

法界化微尘。

若真修行人,

舍我任其谁。

——佚名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