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20

第20章 ——敷脐疗法

第十六章——敷脐疗法

1. 什么是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药物放在脐部,然后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外治疗法。敷脐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敷脐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腑脏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病情需要来选择药物,制成丸、散、膏、丹、糊等剂型,然后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疗法。脐在腹部中央,婴儿初生时系于胞衣者,谓之脐带;而脐带脱落处即为脐部,俗称之为“肚脐眼”。中医称脐部为神阙穴,并认为“脐通百穴”,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脐部给药,可以达到祛病养生、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

敷脐疗法通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可以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产生治疗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了在肚脐中填药、敷药、涂药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有脐疗的记载。晋代名医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均记载了许多脐疗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也收载了不少敷脐方。到了明清时代,脐疗方法得到了不断发展,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中均有了敷脐疗法的丰富记载。《理瀹骈文》则使敷脐疗法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敷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现代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脐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得脐疗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使用敷脐疗法时应注意:①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以方便取穴、用药,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季。②脐部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一般可用75%乙醇棉球做常规消毒。③用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并注意有无过敏史,以防止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应慎用。④儿童使用敷脐疗法时应加强护理,不能让其用手抓脐部,防止敷药脱落。同时由于儿童的皮肤稚嫩,不宜敷药时间过长,也不能使用剧毒性药物。

2. 敷脐疗法治痛经

(1)二草调经方

[组成] 益母草60克,夏枯草30克。

[制法] 以上2味共捣烂炒热,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清肝解郁。

[用途] 适用于肝郁血热、瘀阻冲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

[用法] 趁热贴敷于脐部神阙穴、关元穴。

(2)白芥子饼

[组成] 白芥子15克,面粉150克。

[制法] 以上前1味共捣为细末,加入面粉,用沸水调匀,制成饼状,备用。

[功效] 温里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痛经。

[用法] 趁热贴敷于脐部,一般3~4小时即痛止,如果不愈可再贴敷1次。

(3)吴萸桂茴散

[组成] 吴茱萸20克,肉桂10克,茴香20克。

[制法] 以上3味共研细末,用少量白酒炒热,备用。

[功效] 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湿痛经,症见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引腰脊疼痛、得热则痛减、受寒冷则痛剧、经行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等。

[用法] 趁温热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敷3日即效。

(4)乳没散

[组成] 乳香、没药各等量。

[制法] 以上2味共研细末,用水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瘀阻型痛经。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胶布固定。

(5)痛经散

[组成] 全当归9克,大川芎9克,制香附9克,赤芍9克,桃仁9克,延胡索12克,肉桂12克,生蒲黄9克,琥珀末1.5克。

[制法] 以上9味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3克,用30%乙醇调和成药糊。

[功效] 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用法] 于行经前1~2天或行经时将药糊湿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3~4天为1个疗程。

(6)山楂元胡姜散

[组成] 山楂20克,延胡索6克,炮姜10克。

[制法] 以上3味共研细末,每次药末6克,用黄酒调和成糊状,备用。

[功效] 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用途] 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腰酸怕冷之症。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7)痛经敷脐方

[组成] 山楂100克,葛根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穿山甲100克(代),川朴100克,白芍150克,甘草30克,桂枝30克,细辛挥发油3克,鸡矢藤挥发油3克,冰片6克。

[制法] 以上前9味共研细末,加入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和冰片,混匀密储备用。

[功效] 理气活血,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气血滞瘀、寒湿凝滞所致的经期腹痛,症见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或伴胸肋乳房胀痛、经行不畅、月经中夹有瘀块(排出后痛可减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等。

[用法] 于行经前3~5天取药末0.2克,用醋或姜汁调成糊,敷于脐部,经后第3天去药。

(8)二香乌砂散

[组成] 木香10克,香附10克,甘草5克,乌药10克,砂仁5克。

[制法] 以上前5味共研细末,用酒调成药糊,备用。

[功效] 疏肝调经,活血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性痛经。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

(9)益母草桂枝膏

[组成] 益母草9克,桂枝6克,茯苓9克,白术6克,当归6克,泽泻6克,香附6克,川芎4.5克,延胡索4.5克,麻油150克,黄丹120克。

[制法] 以上前9味用麻油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搅匀,收膏;摊于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经期腹痛、经后小腹隐痛、舌淡脉细之症。

[用法] 每次膏药1帖贴敷于脐部或关元穴。

(10)白芷五灵脂散

[组成] 白芷6克,五灵脂6克,精盐6克。

[制法] 以上3味共研细末,备用。

[功效] 化瘀通经,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胞宫寒凝淤滞所致的经期腹痛、拒按、喜温、肢冷。

[用法] 每次取药末3克,填敷于脐中,上盖姜片,用艾炷灸之。以自觉脐腹内有温暖感为度,隔日1次。

(11)甘草炮姜散

[组成] 炙甘草、炮姜各10克。

[制法] 以上2味共研细末,炒热备用。

[功效] 温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痛经。

[用法] 趁热敷于脐部。

(12)细辛散

[组成] 细辛3克。

[制法] 以上1味研为细末,备用。

[功效] 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痛经喜温热之症。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

(13)灵脂痛经散

[组成] 白芷8克,五灵脂15克,炒蒲黄10克,盐5克。

[制法] 以上4味共研细末,备用。

[功效]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凝瘀阻所致的痛经。

[用法] 于月经前5~7天,取末3克,纳入脐内,上置生姜片,用艾炷灸2~3壮,以脐内有热感为度,然后,药末用胶布固定,月经过后停止。

(14)蜣螂威灵仙饼

[组成] 蜣螂1条,威灵仙9克,白酒少许。

[制法] 以上前2味烘干,共研细末,加入白酒和匀,做成小药饼,备用。

[功效] 逐瘀通络止痛。

[用途] 适用于瘀血内阻型痛经。

[用法] 每晚睡前将药饼敷于患者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次日清晨除去,连用5~7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