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26

第26章 内科疾病 (10)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0)

(病因)多由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胃失和降、脾不统血,或脾肾阳虚,或因肝郁化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

(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呕吐,嗳气,泛酸,或呕血、便血,或畏寒肢冷、纳呆等。

(疗法)

配穴方一四神聪、后顶、天柱、膻中、中脘、天枢、章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内庭。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刮板边缘刮头部的四神聪、后顶、天柱,再刮胸腹部的膻中、中脘、天枢、章门,然后刮背腰部的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内庭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黏膜脱垂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脾俞、胃俞、胃仓、肝俞、胆俞、百会穴及其周围、中脘、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叩刺法。先用梅花针轻度叩打百会穴及其周围20~30遍,再刮背部的脾俞、胃俞、胃仓、肝俞、胆俞,然后刮腹部的中脘,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黏膜脱垂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胃功能紊乱加之精神长期受到恶性刺激,使高级神经失去正常的平衡所致。每遇精神刺激而诱发。

(症状)上腹部不定位的疼痛,胃脘部有灼热感,嗳气,反酸,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有时便秘、腹泻,甚至全身无力等。但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及脾俞、胃俞、足三里穴。呕吐配内关;腹泻或便秘配大肠俞;嗳气反酸配肝俞、期门。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手法力度中等,刮3行,再刮脾俞、胃俞,转刮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然后刮配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病情严重者用泻法。一般或症状缓解后,则用平泻法或补法,可改为隔日或3日1次。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配穴方二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配穴:天枢、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足临泣。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主穴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隔日1次。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都有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三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脾俞、胃俞、缺盆、屋翳、期门、章门、梁门、滑肉门、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刮板边缘刮头部的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再刮背部的脾俞、胃俞,然后刮胸腹部的缺盆、屋翳、期门、章门、梁门、滑肉门,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或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中医无此病名,但早在《内经》中就有“脾应肉,肉腘不坚者胃厚,肉腘小而么者胃不坚,肉腘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管约不利”的描述,与胃下垂颇相吻合。临床以瘦长体形者为多见。

(病因)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损,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陷,遂成本病。此皆因中气不陷之所致矣。

(症状)胃下垂。胃部呈凹,下腹部突出,食后常觉胃脘压重而有饱胀感,伴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自觉有胃下坠之感,慢性腹痛或伴便秘、腹泻、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如抽搐牵引作痛之感。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颈侧区,胸5~12及其两侧,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3行),肩上区(1行);颈侧区各1行,再重点刮胸5~12及其两侧,中等力度刮5行,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均用补法。刮后再在神阙穴上拔火罐5~10分钟,温灸中脘、胃俞。每日1次。

主治:胃下垂。

附记:程爵棠经验。应长期坚持治疗,其效始著。临证治疗常配合自拟益气升提散外敷下腹部和肚脐上,则效果尤佳。方用党参、黄芪各15克,炒白术20克,柴胡6克,升麻9克,茯苓15克,枳壳9克,赤石脂10克。研末后装入一个长方形布袋中缝好,盖在下腹和肚脐上,外以布带托而固定之。每月换药1次。单用本方效果亦好。

配穴方二百会、脾俞、胃俞、中脘、大横、气海、关元、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点揉百会,再刮脾俞、胃俞,点揉中脘、大横、气海、关元,然后刮足三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穴点揉3~5分钟。用补法,每日1次。

主治:胃下垂。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坚持治疗的同时应增加营养,少食多餐,进餐后要平卧30~60分钟,饭后忌跑,适当进行腹肌锻炼方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肝俞、膈俞、脾俞、三焦俞、承满、梁门、足三里、上脘、中脘、关元、气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用),并每日用补法刮配穴1次。

主治:胃下垂。

附记:金春乐经验。坚持治疗,每收良效。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脾俞、胃俞、足三里;二为百会、中脘、大椎、气海、关元。若中气下陷配脊椎两侧夹脊穴、左天枢、右梁门;脾胃虚寒配左梁门、右天枢。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以有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再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宜轻,而中气下陷型的操作范围较广泛;脾胃虚寒型,则操作范围较局限,刮后并以艾条灸之。

主治:胃下垂。

附记:王平经验。临床屡用,效果较好,若配合药物疗法则疗效更佳。要求与禁忌同上。

配穴方五天柱、大杼、膏肓、膈俞、脾俞、三焦俞、中脘、气海、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用补法依次进行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并在神阙穴上拔罐10~15分钟,或在中脘、神阙、气海穴上施以温灸。每日1次。

主治:胃下垂。

附记:程功文经验。坚持治疗,效果甚佳。若配合服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2或3次,则效果更佳。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中医称上吐下泻,简称吐泻。

(病因)多因饮食不洁、过食生冷或误食腐败有毒、刺激性或不易于消化的食物所致,终于导致脾胃之阳俱伤,胃阳伤则脾阳伤,胃阳伤则吐,脾阳伤则泻,故而吐泻并作。

(症状)初起胃脘闷胀,渐则腹中剧痛,继则呕吐馊腐食物及泻痢稀黄水,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并有目眶凹陷精神疲乏,为病甚急。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5至腰5及其两侧,上腹部,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全取)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5至腰5及其两侧重刮(由轻到重)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用泻法)。然后刮上腹部、脐侧区、下腹部(正中线为主)及膝眼下。每日1次,待症状消失后改每日或隔日施术1或2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二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合谷、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脾俞、大肠俞和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中脘、天枢、合谷和内关,每穴3~5分钟,以有较强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

主治:吐泻。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胃俞、大肠俞,点揉天枢、气海,再刮内关、足三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穴点揉3~5分钟。每日1或2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皆效。同时,必须祛除病因,注意休息和饮食卫生。对于病情严重,甚至脱水休克者暂非本疗法所宜,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大肠俞、胃俞;二为合谷、内关;三为少商、商阳。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以有较强得气感为度;第3组穴用点刺法,以三棱针点刺两侧少商、商阳穴,并出血各1或2滴。每日1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反胃

翻胃又称“胃反”或“反胃”,是一种谷食不化,终至吐出或食入即吐的病症,为病甚急。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饥饿无度,损及脾阳,或高年阳衰,命火不足致中焦脾胃阳虚所致。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则食入即吐或伴食后脘腹胀满或形寒畏冷等。

(疗法)

配穴方一胃俞、胃仓、膈俞、隔关、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均取双侧依次刨刮至出现痧痕为度。若兼形寒畏冷加温灸脾俞、肾俞、足三里。每日1次。

主治:翻胃。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胃俞、肾俞、足三里。脾胃虚寒配脾俞、中魁;脾肾阳衰配气海、章门、水分;气阴两虚配中脘、梁门、天枢。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再随证加刮配穴:脾胃虚寒,其中以针点刺中魁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脾肾阳衰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局限;气阴两虚的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反胃。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取得一定的疗效,若配以药物治疗则疗效较佳。术前应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配穴方三脾俞、胃俞、意舍、胃仓、关元、府舍、中脘、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脾俞、胃俞、意舍、胃仓,再刮腹部的关元、府舍、中脘,然后刮上肢前臂、内关及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反胃。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食肉过敏

对猪肉有过敏性反应,食肉后即出现腹痛胀,吐泻,全身起风团,奇痒难忍,头昏痛,甚则终生不敢食肉。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曲池、血海、三阴交、膈俞、足三里、身柱、肝俞、大肠俞、肩髃。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用,并可随证加减),每日1次,用补法,继刮配穴至愈为度。

主治:食肉过敏。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胸1~5及其两侧及弯区、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肩上区轻刮各1行,再重点刮胸椎1~5及其两侧,重刮7行,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肘弯区及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食肉过敏性反应。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曾治2例,均获良效。

急、慢性肠炎

急、慢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暴泻多属急性,久泻多属慢性。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或不洁或过食生冷之物,或脾胃虚弱,湿自内生,或外受湿邪,或寒邪直中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转化而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

(症状)腹痛、肠鸣、泄泻。急性则起病较急,日泻数次或十数次,或伴有恶寒发热,或嗳腐吞酸,或腹胀、喜热饮。慢性则迁延难愈,时泄时止,或久泻不止,大便日2~6次,为清稀便,臭味不浓,精神疲惫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椎(从长强至大椎)、肾俞、小肠俞。呕吐者配脾俞。

治法:用撮痧、点揉法。嘱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右手拇、示二指捏提脊椎皮肤肌肉(隔一层衬衣),从长强至大椎来回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示、中指腹面分别揉按肾俞、小肠俞各4~6分钟,有呕吐者加揉按脾俞2分钟。每日1次。手法宜轻揉而稍用力,然后配合温脐散敷脐。方用五倍子、肉桂、冰片等组成,研细末备用,每用15克以温开水调和均匀敷脐部,用胶布固定,并以热物熨之,每日1次。

主治:秋季腹泻,成人与小儿均可用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10例(均为6个月至4岁患儿),痊愈(大便转实质软,日行1~3次,粪镜检查无异常)64例;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变稠,日行4次以内,粪镜检或见脂肪球少许)46例,均于3日内治愈。用于成人泄泻,效果亦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慢性配腹股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