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辨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论治则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1.辨证 辨证的“证”字不同于症状的“症”字,这是极其关键的区别。头痛、手麻木、腰酸、胃胀、舌苔发黄等,这些都是症状。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通常会有非常多的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例如感冒时,鼻塞、流涕、发热、身体关节酸痛、头痛、头昏等症状一下子都冒了出来。根据这些症状怎么治疗呢?最简单的思路是针对各种症状找到相应的药物,比如治疗鼻塞的药物、治疗流涕的药物、治疗发热的药物、止痛的药物,找到这些药物之后,混在一起都吃下去。结果呢?可想而知。不但药物的数量很大,吃起来非常难受。而且不会得到好效果。感冒依然如故,甚至因为服药而变得更加严重或者引发其他疾病。所以,对“症”治疗是不行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惹麻烦。通常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便是对这种简单思路的形象描绘。
辨证的目的就是把复杂的症状归纳起来,找出它们的联系,将这些症状归入中医对人体的某个模拟体系当中,如经络体系,或脏腑体系等。中医辨证有很多学说,如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简单理解,各个学说的不同之处就是根据各自对人体功能系统的不同划分,将患者复杂的临床症状找出内在联系,然后归入自己划分的功能体系中。如脏腑辨证,就是将症状归纳判断,确定是属于脏腑学说的“心系”功能紊乱,还是“肝系”功能紊乱等。
例如,患者出现牙痛、颈肿、目黄、口干、便秘等症状,如果针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点对点的治疗,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很难奏效。但将这些症状综合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症状统一归于“手阳明大肠经证”。也就是,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是手阳明大肠经出了问题,或者说,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正对应这一类症候群。所以,医师对于这位患者的诊断便是“手阳明大肠经证”。在治疗时,只需对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灸治疗就可以了。
再如,患者出现少腹胀痛、胸闷、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从部位上看,可以说全身都有问题,倘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病可就麻烦了。但是经过辨证审度,便可确定这些症状归于脏腑体系的肝。诊断为“肝气郁结证”。治疗则选用恰当方药疏理肝气。
简要如上,这便是中医的辨证。从始至终,诊断过程主要围绕着“判断各种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归纳入某经或某脏”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判断其寒热、虚实等性质,例如“阳明经热证”或“脾胃虚寒证”等。
2.论治 论治是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审度恰当的处方内容。人们常说某位医家“用针如神”,或说“药到病除”,这些都是对于优秀医家的称赞之词,而这些称赞恰恰总是针对治疗技术而发的。医师的治疗技术,基本上便是我们所说的“论治”部分。论治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中药方剂为例)
第一个,可用的中药种类有几十上百种,究竟怎样选择,怎样配方,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怎样根据具体证候症状的特点进行方药加减。
第二个,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不会像我们举例时所说的那样简单。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患有此种疾病的同时,通常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其他疾病。这些情况导致症状极其复杂,辨证之后会发现符合两种甚至更多的证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判定主次,考虑能否将几种证型的治疗通过一个方剂或比较少的方药来完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