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血两虚
验案1
窦某,女,49岁。1976年4月11日初诊。
1年前,经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曾治不愈。心悸气短,动则更重,前胸闷痛。头晕目眩,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关节疼痛,臂难上举,周身乏力,彻夜不眠,咽干咳嗽,五心烦热,汗出,便难,舌黯苔白,脉虚数,结代频作。
证属气血两虚,血脉不畅。拟益气养血,通阳复脉之剂。
党参20g,麦冬15g,生地黄25g,桂枝10g,丹参20g,阿胶15g,火麻仁15g,当归20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
4月20日二诊:自觉较前有劲,头目皆清,烦渴无,大便爽,余症与舌脉无变化,仍以原意出入。
党参20g,麦冬15g,生地黄25g,桂枝10g,丹参25g,当归20g,乳香15g,没药15g,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
4月29日三诊:胸及腰痛好转,臂动仍不自如,两颧、唇、甲色转,睡眠尚可,舌红苔薄白,脉时有结代。依上方加黄酒50g同煎。3剂。
5月4日四诊:心胸宽舒,不痛,关节痛止,臂能上引,可以负重,睡眠很好,舌淡红,脉缓无结代,心电图结论为窦性心律,基本正常,更进6剂,从此康复,能工作。
按:《素问》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即指此证。气血痹阻,滞而为瘀,以致心失所养,心悸不已,脉象结代,故用活血化瘀,兼以通阳,血脉充盈则脉复其常,因阴气内虚,又佐滋阴养心之品,症状得安。
医案出处:《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验案2
邢某,女,45岁。1992年7月12日就诊。
间断性心前区疼痛6年余,每逢劳累或情绪激动则易屡发。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长年口服异山梨酯,复方丹参片等扩冠、活血化瘀药物,然胸痛时发时止,疗效欠佳。前日与家人发生争执,心绪不顺,病情复发。症见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心烦易怒,惊惕不安,眠差多汗,舌质红黯,苔薄白,脉结代。
证属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心神失养。治拟益气温阳,养心安神,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太子参15g,石菖蒲10g,远志10g,丹参10g,桂枝8g,炙甘草5g,浮小麦10g,龙骨15g,珍珠母15g,葛根15g,延胡索10g,首乌藤10g,大枣5枚。
药进6剂,胸闷憋痛减轻,余症无显著变化。前方加丝瓜络10g,再服6剂,病势趋缓。后宗守原方稍为出入,共进20余剂,诸症渐平,脉律转齐。
按: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标本兼顾,治本为要。本案方选自拟养心定志汤加减,方中太子参补益心气;茯苓参调心脾;石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志;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阳宣痹;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龙骨、珍珠母镇静安神,补心强志;葛根、延胡索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首乌藤除烦安神。药进20余剂,使心阳复振,心气充足,血脉通畅,心神安宁,而诸症皆除,病情始稳。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吴某,男,50岁。
萦思操劳,吸耗肾水,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经常眩晕,寐中辄有惊跳。近年来辛劳过度,营气不足,血不养心,心悸心慌,脉来三五不调。餐时或偶劳则每分钟脉来间歇十余次。
属本虚病深,气血不继。拟先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人参3g,丹参15g,麦冬9g,制半夏9g,白芍15g,煅龙齿15g,煅牡蛎30g,珍珠母30g,远志9g,柏子仁9g,石菖蒲3g,茯苓12g,陈皮6g。5剂。
二诊:药后心悸较缓,仍有三五不调,头晕胸闷。仍以前法加减。
人参3g,丹参15g,菊花6g,首乌藤60g,煅龙齿15g,煅牡蛎30g,竹茹9g,陈皮6g,茯苓12g,远志9g,玉竹15g,珍珠母30g。5剂。
三诊:心悸较宁,脉象偶有一结,眩晕已清,胃纳有增,拟再育阴潜阳,气血双调。
党参15g,丹参15g,麦冬9g,白芍15g,珍珠母30g,煅牡蛎30g,煅龙齿15g,竹茹9g,陈皮6g,茯苓12g,远志9g,柏子仁9g,制半夏9g。7剂。
按:本案属心悸延久而进展为“怔忡”,病情较重。但皆由操劳过度,耗伤阴液,心失所养,神不潜藏,故心悸不宁,夜寐不安。法当补心养血为主,方用人参、麦冬、丹参益气通脉;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配以龙齿、牡蛎、白芍、珍珠母平肝潜阳;竹茹、陈皮、茯苓以化痰和中。诸药合用,心神得以安宁。即《内经》所谓“虚则补之”之意。若不辨析,认为气滞血瘀之证,百用行气化瘀之剂,则犯虚虚之戒。
医案出处:《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验案4
赵某,女,54岁。
发热已2个多月,经中、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但从此出现心悸不安,每日发作数次之多,西医诊为"心房颤动",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患者为工薪阶层,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
辨证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红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酸枣仁30g,茯神10g,远志10g,龙眼肉12g,木香3g,首乌藤15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7剂,心悸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精神转佳,诸症亦随之好转。效不更方,又服10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嘱其安静,将息调养。
按:本案起于发热之后,又因思虑忧愁损伤心脾,气血不能养心,故生心悸之证。食少、倦怠、虚热,脾气虚之象;形消、不寐,心血耗之征。况其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缓等候,均为气血不足之反映。故治疗当以健脾养心,气血两顾为主。归脾汤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大枣甘温以补心脾之气虚;当归、龙眼肉味甘而润能补心脾之血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定悸;酸枣仁敛肝安魂;木香气香领药归脾,以养忧思之所伤,又能促进脾胃之运化。加白芍助当归以补血,加首乌藤助酸枣仁养心舍神而治不寐。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