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阳痹阻
验案1
赵某,男,60岁。1984年4月20日初诊。
左前胸发闷,伴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尤以下肢为甚。病已月余。确诊为:冠心病(隐匿型),心电图示ST段压低和T波改变,伴间歇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查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而缓,间歇结代。
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胸阳痹阻。拟通阳益气宣痹法。
淫羊藿15g,瓜蒌皮20g,丹参15g,附子5g,薤白10g,当归20g,肉桂10g,降香10g,川芎10g,苦参10g,麦冬15g,枸杞子15g。
连服30剂,左心前区闷感始明显好转,余症同前,此为痼疾久疴,继守原方加减,连续调治近3个月有余,病情逐日好转,复查心电图示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消失,ST段T波缺血改变均有显著改善。于同年12月恢复工作。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李玉奇
验案2
王某,男,54岁。心悸,胸闷,恶寒1年余。
胸闷气短,心悸1年来反复发作,曾在诸家医院多次做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刻诊:心悸气短,胸闷,倦怠乏力,眩晕,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动则气短尤为明显,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沉迟。心电图复查:心率49/min,心律尚齐,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证属心悸阳虚型。治宜温阳复脉。方拟病窦I号方。
炙麻黄6g,红参6g,制附子10g,细辛3g,西洋参3g,肉桂(研末、冲服)2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紫石英(先煎)15g,丹参20g,鹿角霜(先煎)10g。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畏寒肢冷及动则气短稍有减轻,仍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倦怠乏力,眩晕,面色苍白,舌淡体胖,苔薄白稍腻,脉沉迟。证仍属心悸阳虚型而夹有湿浊;治宜温阳复脉,佐以健脾渗湿法。
炙麻黄6g,红参6g,制附子10g,细辛3g,西洋参3g,肉桂(研末、冲服)2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紫石英(先煎)15g,丹参20g,鹿角霜(先煎)10g,茯苓2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药后诸症稍减,畏寒肢冷明显改善,面色已由苍白渐见红色,食纳增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心率为52/min,脉沉迟。
炙麻黄6g,红参6g,制附子6g,细辛2g,西洋参3g,肉桂(研末、冲服)2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紫石英(先煎)15g,丹参20g,鹿角霜(先煎)10g,茯苓20g。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
四诊:药后诸症十去七八,面色已现红润,畏寒肢冷症除,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心率56/min,脉细迟。阳气渐复,脉速略增,气虚改善,再以温阳复脉法调之。
炙麻黄3g,红参5g,制附子5g,西洋参3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紫石英15g,丹参20g,鹿角霜(先煎)2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药后症状进一步减轻,但劳累后仍感胸闷不适,偶有心悸,心率58/min,再以上方化裁调理治疗1个月。复查心电图:心率64/min,心电图大致正常。
按:张师指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变特点多为虚实兼,要掌握脏腑的主病及并病,辨脉象的常与变。”在辨证分型治疗上,病窦Ⅰ号方是张师用以治疗阳虚型患者的首选方,本例由于心阳虚衰,血脉凝滞所致,故温阳复脉治之。
炙麻黄、红参各6g,制附子6~10g,细辛、西洋参各3g,肉桂(研末、冲服)2g,补骨脂,淫羊藿,紫石英(先煎)各15g,丹参20g,鹿角霜(先煎)10g。若夹瘀者加桃仁(或路路通),川芎,生姜黄各15g,三七(研末、冲服)3g。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张师以此为基础,麻黄以炙易生,配附子防发散太过而无损于阳,加鹿角霜、淫羊藿、补骨脂温补阳气;丹参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提高心肌的耐氧力,加快微循环血液速度;紫石英补心气之不足,定惊悸,散结气,安魂魄;肉桂温营血利血脉,鼓舞气血生长而提高心律。合用共达温阳复脉之功。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验案3
秦某,男,46岁。
因头晕,乏力4年,近20余日加重,于1978年7月30日住院。4月来血压一直偏低,伴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周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曾用过西药治疗无效。体检:体温36.4℃,血压11.3/7.7kPa。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双肺呼吸音正常,心界无扩大,心率85/min,心音钝,节律规则。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诊断体质型低血压。入院开始用西药治疗,血压及症状不见好转而改为中药。
甘草15g,肉桂15g,桂枝15g,五味子25g。水煎,早晚分2次服。
4d后血压有所上升,症状减轻。1周后血压升为14.7/11.3kPa,症状消失,睡眠明显好转,自觉周身有气力,精神愉快。巩固治疗1周出院。后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有头晕眼花,周身乏力,心悸心区压闷,显系心阳不宣。《伤寒论》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已指出温通心阳的基本治法。故以桂枝甘草汤为主方,加肉桂温元阳,补脾胃,兼补命火,加强温心阳的作用。再用五味子与诸药配合,一散一收,五味子还善能敛阴生津,壮水以制心阳,故古人云其五味俱全,可补五脏之阴。故服药1周,明显好转。
医案出处:《临证验集》—刘永会
验案4
潘某,女,61岁。1979年11月21日就诊。
就诊前曾在某医院诊治,检查示心动过缓(心率33~38/min),心律失常;心电图提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期前收缩5~8/min,具典型阿—斯综合征表现;阿托品试验观察,窦性心律,心率最快在90/min以内,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心率未见增加,因患者拒绝安装人工起搏器,而投中医治疗。诊见患者虚弱,不能坐起,头昏,视物不清,胸闷,左胸钝痛,四肢颤动,麻木,下肢水肿,脉沉细迟伴结代促,脉率33/min,舌胖淡红、多津。
证属心阳衰微、心气不足之候。予附子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制附子(先煎2~3h)30g,桂枝15g,炙甘草30g,大枣15枚,枸杞子12g,太子参30g,炙黄芪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g。5剂。每日1剂,照前法服。
药后自觉头昏、胸闷、心悸明显减轻,晕厥未作,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心电图复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3/min),窦性期前收缩2/min,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继服上方30剂后,头昏、胸闷、心悸消失,肢麻、颤抖、水肿均消退,可做一些家务劳动,出外散步500m不觉疲劳,脉率65/min,脉弦缓,舌红苔薄。心电图复查为窦性心律,心率64/min,无期前收缩,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试验8min,心率达94/min。嘱原方隔日1剂煎服,连服3个月后,病情稳定停药。追访2年多未见复发。
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胸闷、心悸、晕眩、脉来迟缓无力,甚至出现昏迷、抽搐等为主要症状,类似中医学胸阳不振之心悸、气血不足之晕厥、髓海空虚之眩晕、脉络失养之动风等。其病机在于精气被夺,阴阳俱衰所致。中医学治疗虚损证候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宗大补阴阳、填精固气的法则,选用附子炙甘草汤加减温补心阳。方中重用附子乃秉回阳为先、固气为主的宗旨,太子参甘温益气,枸杞子填精固气,桂枝温通心阳,炙甘草、大枣滋养心神,调和营卫,丹参、沉香行气活血。诸药协同可收阳复气盛、营卫调和、气机畅达之功。
医案出处:《名老中医经验集》—高尔鑫
验案5
盛某,男,65岁。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40/min,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视其舌淡嫩、苔白,切其脉沉迟无力。
辨证属脉沉迟为阴为寒,寒则血脉不温,阴霾用事,背为阳府,而虚其护,则心肺功能失其正常,故见胸满背寒之变。
附子12g,麻黄3g,细辛3g,红参12g,麦冬20g,五味子10g。
服尽3剂,脉增至一息四至。又服3剂,心悸、气短、胸满、背寒等症消除,脉搏增至一息五至而愈。
按:心主血脉,心阳不足,阴寒痹阻则见脉来迟缓,心胸发满,后背寒冷,出现心率下降,本案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附子温阳,为治本之道;麻黄、细辛温经散寒,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两方合用,6剂病除。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