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兼气滞血瘀
验案1
单某,男,50岁。1975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自1974年秋开始出现胸痛,突然发作,疼痛难忍,转瞬即过,多在饱餐之后、激动之时、劳累之中或突受惊恐情况下发作。胸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可使疼痛终止,近来发作频繁,且胸痛持续时间长,心前区压榨感,痛引左肩,重时延至颈背,伴有冷汗出,心悸气短,夜寐不宁,舌质黯紫,脉沉涩而短。心电图提示ST段下移,T波倒置,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证属胸痹,瘀血心痛。系胸阳不振,气滞血瘀,心肌失养所致。治以宽胸通阳,行气化瘀。
当归2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5g,瓜蒌25g,薤白15g,枳壳10g。
7月19日二诊:上方服6剂,心前区痛大减,余症同前,仍用上方继服。
7月26日三诊:上方以服14剂后,胸痛悉除,惟感气短神疲,口干心烦,心悸少寐,舌质红,脉细弱此乃气阴两虚,神不守舍所致。拟以益气养心宁神法,加活血通络之味。
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5g,丹参20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10g,黄芪30g,川芎10g。
8月29日四诊: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胸痛未再发作,其他诸症,亦渐消失。复查心电图:ST段,T波均已恢复正常图象。追访2年,一切情况良好。
按:本例胸痹,系胸阳不振,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所致。故采用宽胸通阳,行化瘀之法治疗。方中瓜蒌开胸散结、利气化痰,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止痛,枳壳理气宽胸,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当归补血和血。药后胸痛渐除,而气阴两虚之症依然。胸痹之证,属本虚标实,或治标、或治本、或标本兼顾,依据症情而定,本例标急,故先治其标,标拔之后,应及时护本。三诊拟生脉汤益气养阴,配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炙甘草补养心气,远志、炒酸枣仁养心安神,丹参养血活血,川芎通达气血,共奏补心之气阴、疏心络之滞而致阴阳平衡、气血畅达之效。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周鸣岐疑难病临证精华》
验案2
李某,男,54岁。1991年10月29日就诊。
患者胸闷疼痛,心悸气短1年余,经检查确诊后按“冠心病”予中药煎剂及西药扩冠、抗心绞痛等药物治疗,又曾服中药瓜蒌薤白汤10余剂,症状始终未见明显改善。症见胸闷疼痛,心中空虚,悸动不安,气短肢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
此为营卫失和、气血不畅,日久心脉痹阻,胸阳不振之证。治拟温阳通脉,调和营卫之法。方选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化裁。
太子参10g,桂枝10g,炙甘草8g,生地黄10g,阿胶(烊化、兑服)10g,火麻仁(杵碎)1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生姜3片,大枣5枚。
6剂水煎分服。药后胸闷疼痛,悸动不安大减。然活动气短,易汗,纳食量少,原方加焦三仙各10g,浮小麦10g,再连进12剂,诸症悉平。
按:《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卫主气,营主血,本案发病皆系营卫失和,胸阳不振,血脉痹阻,气阻不畅所致,方用炙甘草汤合桂枝甘草汤调和营卫、通阳宣痹。方中炙甘草益气补中,通经脉,利血气,为复脉之主药;太子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生地黄、阿胶、火麻仁补心血养心阴,充养血脉;桂枝、甘草通阳化气,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定志。诸药合之,使心气复则心阳通,心血足则血脉充,营卫调和则诸症悉安。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沈某,男,69岁。1991年12月22日初诊。
旧有冠心病心绞痛11年而经常住院。本次因心绞痛频发5h入院。每遇寒冷加重,时值隆冬季节屡发为甚,每次持续1~8min,痛时自左侧臂内放散,伴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轻度水肿,大便偏溏,舌质淡紫,边齿痕,苔白润,脉缓偶结代。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供血不足,ST段下移>0.1mm。
辨证为心脾阳虚,血脉瘀阻之证。治拟温阳益气,养心健脾之法。
党参l5g,黄芪15g,白术10g,连皮茯苓15g,桂枝10g,干姜6g,石菖蒲10g,远志10g,丹参10g,陈皮8g,炙甘草5g。
服上方12剂后,胸闷心痛,心悸气短诸症略有减轻,再以原方增损,调治月余。胸闷心痛皆除,心悸乏力,畏寒肢冷不明显,大便正常,终以人参归脾丸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罹病多年,人届七旬,脾阳不振,则邪浊滋生,心阳不足则鼓动无力而血流不畅,心失所养,发为心绞痛。方中党参、黄芪是补气之良药;白术、连皮茯苓健脾渗湿利水,炙甘草益气补中,干姜辛热,能走能守,与人参、白术、甘草合用,名理中汤,则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桂枝辛温,走而不守,能温通血脉,通阳化气,合甘草,又名桂枝甘草汤,能益心气,强心通阳;石菖蒲、远志通心窍,安心神;丹参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少佐陈皮理气行滞,使之补而勿壅。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姚某,女,21岁。1972年10月16日初诊。
其体素丰肥,当胸疼痛引及背部已历10个月,欲噫不爽,吐沫不多,便秘异常,时或带血,脉小弦,舌苔薄黄边腻,畔有紫黯色。
此为寒饮凝结,胸阳被遏,气滞血凝,痹阻脉络而成胸痹。治宜温中通阳,祛瘀宣络。
瓜蒌仁9g,薤白9g,姜半夏9g,炙桂枝5g,姜竹茹5g,桃仁9g,红花5g,大黄炭9g,当归丸5g,川郁金9g,黄酒1盅。5剂。
10月21日二诊:胸背疼痛好转,胃纳亦启,并两膝酸痛,仍拟温通为主,佐以燥湿之剂。
炙桂枝9g,陈苍术9g,淡干姜2g,茯苓12g,炙甘草5g,姜半夏15g,独活9g,北细辛2g,当归丸5g。5剂。
10月28日三诊:胸背及两膝酸痛已止,尚感两胁下入寐时作痛,拟和疏之剂。
当归丸5g,炒白术9g,炒白芍9g,炒柴胡5g,炙甘草5g,薄荷3g,制香附9g,炒青皮9g,川郁金9g,降香5g。5剂。
11月2日四诊:诸恙均安,感有腰酸楚,苔前半薄腻质胖,寒湿之邪未清,拟温化之剂,以固疗效。
炙桂枝5g,制茅术9g,土茯苓12g,炙甘草5g,淡干姜2g,姜半夏15g,香椽皮9g,当归丸5g。
按:此病例以当胸疼痛引及背部为主症,伴有欲噫不爽,吐沫不多之兼证。故诊断为“寒饮凝结,胸阳被遏”气机闭塞,不通则痛。但一般胸痹疼痛,病在于气而不及于血,本例舌质边畔紫黯色,为瘀血阻络之征。遂以温中通阳,加桂枝、桃仁、红花、当归等祛瘀宣痹之品,益以黄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故获效更为显著,后以腰膝酸痛,里阳尚未健运,为寒湿之邪留着经脉,继用温化之剂,而获痊愈。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5
杨某,男,72岁。1992年3月18日初诊。
发作性胸闷疼20年,加重1个月。患者1972年因胸闷憋气,心前区痛,诊为冠心病。间断服用药物,病情尚稳定。1989年因劳累后心前区痛频发,曾住院治疗。近1个月来,胸闷憋气加重。左前胸胀闷而痛。现症,心前区闷胀而痛、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纳差食呆,形体肥胖,舌质黯苔白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
辨证属胸阳不振,血脉瘀阻。治宜宣痹通阳、活血止痛。方拟瓜蒌薤白汤合丹参饮加味。
瓜蒌20g,薤白12g,丹参15g,檀香10g,砂仁10g,半夏10g,川芎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0g,三七粉(分冲)3g。7剂。水煎服。
3月15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胸闷憋气减轻,心前区痛发作次数减少,每周2或3次,头晕夜梦多,舌苔薄略腻,脉细弦。
上方加佛手12g,去当归。7剂。
4月1日三诊:服上方7剂,诸症减轻,偶有心前区闷痛发作,胃脘不适,泛酸,舌苔薄白,脉细弦。
上方加黄连9g。7剂。
4月8日四诊:服上方7剂,头晕减轻,心前区闷痛未作,气压低时惟感胸闷,舌苔薄白,脉细弦。效不更方,上方继服7剂。
按:本案患者年老体虚,素体肥胖,其冠心病临证表现以胸闷憋气为主,疼痛性质为心前区痞满闷胀为特点,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乘阳位,痰气交结,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故用仲景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加减治疗。其中瓜蒌化痰散结,开胸顺气,专治胸痹伴痰多胸满者;瓜蒌合薤白、半夏宣痹通阳;川芎、红花、当归、延胡索、三七活血行瘀止痛;香附、檀香、砂仁、川楝子行气帅血,疏通血脉。全方伍用:通阳散结,豁痰化瘀,俾胸中阳气宣畅布达则清阳盛、浊阴退,痞满闷胀自散矣。
医案出处:《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6
刘某,男,63岁。
高血压病史10余年,于3年前曾患脑血管意外,以后左肢经常麻木,1983年始头晕、心悸、短气、胸闷。心电图检查:左心室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总胆固醇5.51mmol/L,三酰甘油226mg,眼底动脉硬化。至1983年8月突然发生3次胸痛,痛势较剧,含硝酸甘油片始缓解。以后1个月中频发,发时头昏,胸脘痞闷,气短似喘,手足发麻,血压偏高。确诊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
近来几乎每日发作,多则日发2、3次,发时伴有胸闷、气憋,胃脘牵引作痛,痛处拒按,时欲嗳气,甚则呕恶,手足发麻,舌胖紫气,苔薄,舌下瘀筋粗紫,口唇略绀,脉象弦滑,左涩,精神萎靡乏神,气怯短气,体格矮胖。
辨证为阳虚气衰,宗气不足,痰浊瘀阻,血脉痹阻心胃,不通则痛。治以益气宽中,祛瘀通络。
生黄芪6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乳香、没药各5g,延胡索15g,公丁香5g。10剂。
二诊:心胃疼痛明显减轻,胸膈憋闷好转,原方去公丁香,加丁香烂饭丸(包煎)30g,续服10剂后,心胃痛缓解,诸症若失。
继予制小其剂,调治半个月而获缓解。退休后承担家务,一直平稳,血脂复查正常,心电图示心肌劳损,血压稳定。
按:血瘀气滞型,症见心胃疼痛,或引臂内痛,痛甚则如绞如刺,痛处不移,寒温不解,胸闷,短气,或窒塞胀满,舌质淡紫,或瘀斑,苔少,舌下瘀筋脉紫,脉象细涩。由宗气不行,血脉瘀滞,胸中阳气痹阻,心胃失于通降。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失笑散合香苏散主之。若胸中血瘀,阻碍气机,兼见肝郁证者,而并见心悸、失眠、急躁善怒、胸不任物等,治以活血祛瘀,疏肝行气,用血府逐瘀汤主之。若遇寒痛甚,则予温中、祛瘀、止痛,用手拈散主之(草豆蔻、五灵脂、延胡索、没药)。若血瘀日久,可致气虚,气虚不已,久必血瘀。故久痛不愈,或反复频作,肢体软弱,苔白,脉缓,治当补气生阳,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主治。方中黄芪生用重用,力专性走,补气生阳,使气旺血随行,祛瘀不伤正;配合祛瘀通络诸药,小量轻用,旨在气充血行,瘀去络通之效。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奚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