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25

第25章

第二十四章

登高眩惑、健忘、善饥等症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

本章以眼睛与五脏六腑、精神魂魄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分析了人们发生眩惑的原因;对人们经常发生的健忘、容易饥饿而不想吃东西之症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疗方法。

[内经诀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搏独眩,被发长跪,而视之后,久之不己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至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神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 解 读 ]

黄帝问岐伯:我曾经去上清凉的高地,走到半坡,回头一看,感到不对头,心烦目眩,觉得奇怪,就伏地而行;闭上眼睛,让自己安静下来,但很久还不能恢复;而且越挣扎越眩晕,甚至被发长跪,低头下视,很长时间也好不了。但突然间又好了,你说这是什么气在作用?

岐伯答:五脏六腑之精气都上注于目,而成为睛。睛之穴为眼。其中,骨之精为瞳孔;筋之精为黑眼珠;血之精为现于两眦之脉络;气之精为白眼珠;肌肉之精为眼睑,用以兜裹筋骨血气之精,与经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连于项。所以,当邪气侵中于项时,如逢人体虚弱,就直驱深入,经目系到脑,入于脑时,脑受邪击而转动,脑转动会使目系紧敛,目系紧敛,则会发生目眩。目眩则睛斜,睛斜则两眼视物不称,发生分歧,将一个东西看成两个。眼睛是五脏六腑之精气,是营、卫、魂、魄的宿营地,也是产生神气的地方。所以,在人过于劳累之时,精神魂魄容易消散,心情志意就易烦乱。由于眼的瞳孔(为骨之精,骨应肾)、黑眼珠(为筋之精,筋应肝)为****所注(肾与肝均居于横膈之下,属足经为阴);白眼珠(为气之精,属肺)、赤脉(为血之精,属心)为阳精所注(肺与心均居于横膈之上,属手经为阳),此****、阳精相合才能视物。眼睛视物为心所使,心为神之舍,在一般情况下,神分精乱而不转移,但如果突然看见不是常见的地方,就会引起心神混乱,而使精气不能正常上注于目,使魂魄散乱不安而生惑。

黄帝说:我怀疑是这样,我每次到东苑去都眩惑,离开那里就恢复。难道说我只有去东苑才劳神吗?怪不怪呀!

岐伯说:不是这样。你去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但是到了异常之地以后,神气有其不适应而厌恶的地方,这喜恶相搏,精神就会慌乱,产生视物有误而眩惑,当精神转移后,自然会恢复正常。这种现象,轻时是发迷,重了就成眩惑。

黄帝说:有的人好忘事,是什么气在起作用?岐伯说:阳气衰于上,阴气积于下,形成肠胃实而心肺虚时,营卫之气不能及时上达,神气不足,所以善忘。

黄帝说:有的人容易饥饿,而又不想吃东西,是什么气在起作用?岐伯说:水谷之精气应归并于脾,以行转化,若脾之功能不好,必造成胃热,胃热则易消化,故容易饥饿。胃气上逆就会造成胃脘滞塞,而不想食。

黄帝说:好。治这些病的方法如何呢?岐伯说:要弄清该病所在的脏腑,先治其标,后调其气,邪气盛的泻,正气虚的补;还要明确身体、情志之状况,以确定诊断,进而采取治疗办法,方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