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看病就医指南
12365600000003

第3章 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

(二)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

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即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四季轮回出现了春、夏、秋、冬,而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代谢,人体通过生理功能的调节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暑天天气热时,人体皮肤毛孔开泄,以汗出热散的方式来保持体内温度的相对恒定;而天气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关闭毛孔减少出汗以避体热外宣。同时,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一定影响,一旦气候、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超过人体的功能适应范围,或者由于人体调节功能失调,不能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因为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各季节也有不同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腹泻,冬季多伤寒等。

中医在强调人与自然界互为一体的同时,还注重人体各个部位、器官的有机联系。大家知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连接作用而实现的。具体体现在脏器与脏器、脏器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病理各个方面。当脏器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身体表面反映出来;而体表、组织或器官有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内脏及其他器官的生理功能。

为此,中医的整体观念,充分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正确分析病因、认识疾病、治愈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过程;“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案。这就如同西医的诊疗方法是先查明发病原因及疾病种类,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样。实际上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准确认识疾病和正确治疗疾病的过程,是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诊疗疾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肯定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巨大贡献,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某些不足之处。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当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及研究条件的局限,难免存在对药物认识及治疗方法的片面结论及不足,甚至出现谬误之处。如前面提到的《本草纲目》一书,记载有“用寡妇床头尘土和油调和可主治耳上月割疮”。仔细分析便知,“寡妇床头土”的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恐怕与一般人士床头之土没有质的不同,只强调前者的治病作用,实为无稽之谈。

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医药也有束手无策之时。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恐怕对下面叙述的情节还记忆犹新:神医华佗采用刮骨疗毒之法,术到病除治愈了关羽毒剑入骨之伤,而蜀汉皇帝刘备患急性细菌性痢疾,其他医生却回天无术,刘皇叔只能撒手人寰。

民国初年,北平著名中医师陆仲安治愈了已经被协和医院判为无药可治,嘱其回家休养并准备后事的胡适所患的晚期糖尿病。当时,这位大学者崇尚西方文化,主张全面西化,在医学上也力主普及西方医学,对中医学持否定态度。事实转变了胡适对中医的偏见,他终于提出“必须使世界医药界了解中国医药的真正价值”的新观点。

其实,名医陆仲安靠中药之力使大学者胡适先生起死回生,不仅仅是胡适本人之幸,更是当时被新文化学派称为“玄学”的中医前途之幸。因为被新文化运动者认为不科学的中医,偏偏治好了新文化运动主将的病。这对当时国民政府停止执行废除中医的法令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是名医陆仲安,同样是中医药,却对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患的肝癌回天无术而使其饮恨仙逝。

可见,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对有些疾病的治疗却无能为力。

一般而言,对急性传染病的治疗,中药虽无明显效果,但对控制传染性疾病蔓延有显著疗效;对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虽无立竿见影之效,但就缓解症状,减轻病原体对机体的损伤程度,却有一定疗效。对大多数恶性肿瘤,中医虽无确切根治效果,但对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减轻放、化疗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等具有明显效果;对某些器官功能障碍,中医虽无恢复之力,但对治疗诸多器官功能失调性疾病,确有独到之处;对抑制病毒复制、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单纯性病毒类感冒等),中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

如果把我们的机体比喻成城堡,中医药的作用就在于“固本营卫”,即让城堡设施更完善、功能更协调、城堡更坚固,以防御外来之“敌”对机体的伤害。然而,当我们的机体已经受到致病因素的急性攻击,如诸多急性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像大家熟知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如果仅采用中医治疗进行“营卫固本”,恐怕有“雨后送伞”之忧,而采用西医疗法,直接切除病变部位或消除炎症则为首选。

具体来说,同样是急性腹泻,由痢疾杆菌引发的急性菌痢或其他感染性腹泻,应以西医治疗为主;由胃肠功能失调导致的一般性腹泻,则以中医治疗为佳。同样是气急、胸闷、咳嗽,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急性感染者宜用西医治疗;由风寒或风热引起者,则宜选择中医治疗……即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或者先采取西医疗法,控制病情急性发展,再用中医中药对损伤的机体促进康复。这样,既有利于疾病治疗,也益于身体康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一般中医医生即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难于使中医理论水平及技艺炉火纯青,对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驾轻就熟。因此,当我们看某个中医或吃数剂中药治病效果不理想时,可能是某位医生技艺不精,并非是中医治病无能,不要因此而否定中医。前段时间,据说著名影星陈晓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采用中医治疗乳腺癌无效而逝,一些人以此诋毁甚至全盘否定中医,这是对中医的偏见。还有,随着现代医疗设备及诊疗技术的应用,中医改变了“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看病方式,种类齐全的各种影像设备使中医不仅能“望”患者外表,还能“望”到患者的五脏六腑,直接洞察病变器官。许多检验项目的开展,也给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使中医对疾病的诊断领域更广阔,诊断结果更准确,用药及治疗方法更科学,对疾病的治愈效果更明显。

总之,即使在医学理论水平相当完善、理疗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或将来,中医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祛病消灾等作用将永远不会消失。

(三)认识西医

提到西医,也许公众普遍会认为是西方医学。其实,这只是相对中医而言的称谓。准确的称谓应该叫现代医学。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西医理论和技术,与发源于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希腊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这种理论存在着片面性,因为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尚未完全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它还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它的平衡与否,反映在人体气色、气质、性情上......这与中医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到了17世纪,这种“体液理论”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空调理论而遭到猛烈抨击。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们对人体构造、血液循环等方面知识的正确认识,对病原微生物的发现,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诊断仪器的发明,古代西方医学走上了与自己发展源头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它既有西方人民的探索与发现,也凝聚着世界人民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也包括世界东方的中国人民。

再看西医治病的原理,归纳起来,它是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以人体组织结构、器官功能、物质成分等发生的损伤、破坏、坏死、变异、丢失以及外来物质的侵害等导致的病理改变为前提,采取更新、干预、修复、补充、清除等一系列的治疗措施。

当然,要发现机体组织结构、器官功能、物质成分等方面的病理改变,仅凭医生的“肉眼凡胎”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好在诸多医疗检查设备的问世,尤其是现代高、精尖端医疗仪器,如B超、CT、磁共振等的临床运用,使得医生能够“穿透”外表,“看见”病人的内部结构。许多检验项目的开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生能够检查出机体组织结构、物质成分的变化以及遗传基因的改变,从中找出病变部位及病变原因,进行合理的治疗。

由此可见,西医治病与中医相比较,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对症施治的科学性及先进性。

人体如同浩瀚的宇宙一样,至今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飞跃,西医的治疗领域将不断突破禁区而得以扩展,并且将逐渐攻破现在的“不治之症”。所以,西医的广阔前景还有造福人类未来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