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理摄食 (1)
科学地进食三餐,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提倡“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从晚上6~8点吃饭算起,到第二天7点已经12小时左右,这时,胃里的食物已经排空,晚餐的营养成分在睡眠中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所消耗,正是进餐补充能量的时候。如果这时“拒绝”早餐,一是胃中大量胃酸得不到食物的中和而腐蚀胃黏膜,长此下去将种下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病根;二是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影响上午的工作或学习;三是机体的能量摄入及分配不平衡,不利于正常的新陈代谢。
大自然赋予人类庞大的食物王国中,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可谓多如牛毛:绿豆清火、凉血、利尿;大蒜行滞消积(抗癌)、解毒健脾;莲子养心益肾、补脾滋肠;海带、紫菜是含碘量较高的食品,可促进甲状腺素合成、降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就连最常见、廉价的红薯,也有排毒养颜、润肠通便的功效。但是如果仅强调某种食品的保健作用,甚至认为仅仅靠绿豆、茄子、萝卜能治百病肯定是片面的。以海带为例,海带能促进甲状腺素合成,但人体的营养需求是多方面的,碘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就不能进食含碘食品。
所以,人体对营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食品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是多种食品的综合价值,如果“剑走偏锋”,过于强调、夸大、依赖某种食品对身体的保健作用,其结果只能使机体营养平衡失调而有害无益。如果仅相信吃绿豆汤、生拌茄子、生拌萝卜就可以治好疾病,那么,你将成“大师们”的小白鼠。当然“大师们”的养生之道也并不都是错的。比如,吃萝卜、茄子,这是对的,因为吃各种蔬菜都有利健康,只是不要局限在某几种“大师”规定的品种上;绿豆汤有清火、凉血的功效是肯定的,假若你有口舌生疮、面红目赤(排除高血压病)、小便赤黄的毛病,经医生检查认为是血热火旺的“热证”,在服药的同时,适当地喝些绿豆汤对疗效是有帮助的;少吃油炸、腌制的食品也是正确的,但只要不是天天吃,结果不会像他们吓唬你的那样可怕。
再说养生与疾病,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养生与医疗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养生只能对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即使是正确的养生方法,也不能治疗疾病。因而有病不能仅靠养生,一定要去医院诊治,按照医嘱服药或做其他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没有办法被彻底治愈,只能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能实现吗?那些膳食因素造成慢性病风险增高,吃进去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会在身体里积累成脂肪:如果谷类、蔬菜、水果、肉食、脂肪类等食物消耗达到一定的合理比例,是有益于健康的;如果蔬菜、水果等吃得少,再加上脂肪吃得多,就会带来疾病的风险。
四、高脂血症的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
高脂血症与饮食有密切关系,这是大家的共识。所以,预防高脂血症首先应注意摄入食物的热量和质量。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日摄入1000多千卡的热能即可满足每天所需。如摄入热量过多,消耗又过少(尤其是晚餐),就会储存在体内形成脂肪,长期积累会造成血脂增高,形成高脂血症。饮食应注意平衡、丰富,其中,各种蔬菜、豆类产品和水果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植物蛋白和纤维素,能润肠通便、降低胆固醇;牛奶、酸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含碘食品如海带、紫菜、山楂、木耳也含有降低胆固醇的物质,因此,进餐时应考虑相互搭配,不要偏食,最好摄入动物脂肪和植物油的比例维持在1:1或1:2。当然,这也要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和从事的职业而分别对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朋友、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员等,饮食中脂肪含量高些对于补充能量消耗是有益的。只要食用后身体正常,不导致体重增加及血脂增高就是合适的。同时,在三餐的营养搭配上应做到“早上是皇帝、中午是平民、晚上是乞丐”。总的原则是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且晚餐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糖类食物。
2.减轻体重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减肥时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糖和足够的蛋白质,多吃蔬菜和水果。运动减肥可取,饥饿减肥不利。
3.戒酒
酗酒或长期饮酒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酰甘油,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引起高脂血症,因此,中老年人还是尽量少饮酒为好。
4.运动
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锻炼身体或进行一定的体力活动,可起到消耗体内过多储备能量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心、肺、肠、胃、肌肉、骨骼等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因素干扰,这对预防高脂血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5.预防高脂血症应“从娃娃抓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改善,我国肥胖儿童逐渐增多,儿童的高脂血症已引起社会关注,据《北京市民健康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至2009年学年度北京巿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9.51%,其中近10%的肥胖儿被发现患有脂肪肝。在全国,肥胖儿患脂肪肝的比例高达40%~50%。如果对多数"儿童成人病"追根究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原因--肥胖。因此,对儿童血脂的定期监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TC)最佳值为<4.4mmol/L,临界值为4.4~5.1mmol/L,≥5.2mmol/L属于高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最佳值为<2.8mmol/L,临界值为2.8~3.3mmol/L,≥3.3mmol/L属于高值。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始发于胎儿,因而有高脂血症(含双亲中有1人血清TC>6.2mmol/L)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儿童应从2岁开始监测,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要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的理想目标值是LDL-C<2.8mmol/L。一般儿童可考虑从10岁开始检测。
五、合理睡眠与健康
大家知道,人的睡眠是比吃饭都重要的生理活动。人在睡眠中,首先是听觉、嗅觉、视觉及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下降,其次是肌肉的反射运动及紧张度减弱,尤其是全身骨骼,再有自主神经功能也要改变。如血压下降10%,心率和呼吸减少20%。此外。体温下降,瞳孔缩小,代谢率降低。总之,身体的一切生命功能都减慢了,完全处于休息、恢复和积累能量状态。如果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能量、精神不能恢复而生命衰竭。
有人用狗作实验,每天只给狗喂水而不给食物,它能活25天;如果连续5天不让狗睡觉,结果狗体温下降4~6℃,再经92~143小时不睡就告死亡。这说明睡眠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且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解除人的疲劳,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观察,人在卧睡时,脑和肝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睡眠可以使体内所有系统的生理运行节奏缓慢下来,如心搏跳动缓慢、血压下降,使能量的释放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组织器官的功能“复位”和保存能量的作用。同时睡眠能促使生长激素的释放,夜间睡眠时生长激素的释放量比白天高5~7倍,这有利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并有利于各种活性酶的激活,从而保证正常新陈代谢功能,延缓大脑衰老。
如果把人比喻可循环蓄电放电的电瓶,那么,我们每天摄入的各种营养成分就是储备电能的电解物质和电解液,而人的睡眠则是必不可少的“充电”过程。所以,人必须保证每天按时且有足够的睡眠“充电”时间,才能为白天的工作、生活以及一切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电能”。
相比之下,睡眠不良(包括睡觉时间虽长却似睡非睡和睡觉时间不足)却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主要是不利于消除疲劳,恢复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叫“疲劳物质”的乳酸沉积在机体组织中导致疲劳,如果这种物质无法从体内消除的话,就会使人没有活力,萎靡不振,形成身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无法安眠或持续睡眠不足,是无法消除疲劳物资的,人就会感到身体不舒服,头重脚轻,缺乏食欲,思考能力减弱,精力不集中。
另外,男子的生殖器官同其他器官一样,也需在睡眠中得以发育、修复并强盛。睡眠能促使男性荷尔蒙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精原细胞生殖,对于提高男性性功能和增加精子数量极为有利。正常成年男性的晨勃现象,就是良好睡眠后充足的荷尔蒙作用的结果。
当然,人的睡眠同其他事情一样也要有个度。如果健康人长时间恋床不起,甚至整日昏睡,也是有害无益的。
那么一个人每天睡多长时间为宜呢?这要因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及季节变化等因素而定。就年龄而论,一般新生儿除去吃奶、排便,几乎整天都在酣睡,3月龄婴儿需睡18~19个小时;6月龄婴儿需睡16~17小时;1岁幼儿要睡14~15小时;2~3岁需睡12~13小时;学龄儿童要睡9~10小时;少年需睡8~9小时;成年人睡7~8小时。过去认为老年人只需睡4~5小时,近来通过观察证实,老人也应延长睡眠时间。此外,睡眠习惯与睡眠时间的长短也有一定关系,有的人只需睡5~6小时。像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每日只睡4~5小时仍然精神饱满。
午睡对人的健康作用同样重要。有的人只需午睡片刻,晚间就可少睡1~2小时;也有人前一天多睡,第二天就可少睡。总之,睡眠时间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不过,从健康角度要求,凡病中、恢复期和上夜班的人群均应有较长时间睡眠。夏季夜短昼长应当午睡。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午睡就更为必要。
同时,睡眠的好坏不在其量而在其质,即睡眠的深度。深沉而恬静的睡眠,像“春眠不觉晓”那样一睡到天亮,能使人更快恢复精力,相应缩短睡眠时间。不过,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的人类睡眠,毕竟不同于低等动物,它无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完全静止,往往是静中有动,并时常受着各种因素的干扰,这当然是动物和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及睡眠机制差异有关。
什么时候睡眠对人的健康也非常重要。和其他生物一样,人也有固定的生命活动及生活习性的周期性规律,这种生活节律,调节着生物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如候鸟在春秋季节的迁徙;雄鸡在清晨啼鸣;猫头鹰白天在树洞中休息;夜来香傍晚花香扑鼻。这都是生物节律变化所致。生物节律是生物在漫长进化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起控制作用而近似钟的机构,即生物钟。它能随时间的变化及受月球、太阳的影响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生物节律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结果,同时也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及体内酶的化学活性、神经系统调控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