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知识
1.来源采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的根和根茎。立秋后采挖,经洗净切断入药。以质硬、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2.处方用名 麻黄,生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麻黄根。
3.药性功效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辛温解表峻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麻黄根 固表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
4.炮制应用 净麻黄系原药材除尽木质茎及残根,并予去节,单用麻黄节间的茎质部分入药者。一般认为麻黄节与麻黄根一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若茎、节一并入药,则发汗之力变弱。仲景麻黄汤选用生麻黄入药时注明麻黄须去节,可见净麻黄发汗解表之效尤胜。一般而论,麻黄用于非图发汗解表的方剂中,则可不必去节或不宜去节,如《局方》三拗汤,便选不去节之麻黄配方,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此外,对一些须用麻黄解表而又不宜发汗太甚的病人,也可酌情选用不去节麻黄配方。
炙麻黄系生麻黄(或净麻黄)加水清炒。或加蜂蜜拌炒而入药者。炙制后辛散之性已缓,发汗作用较弱,偏于平喘止咳。蜜炙麻黄尚有润肺之功。
麻黄绒系净麻黄经水煮十余沸(或开水浸泡),待水面起沫便捞起晒干,再碾至纤维疏松成绒状入药者。前人用麻黄采取先煎,去除水面浮沫再入他药同煎的方法,认为其浮沫发性过烈,不去将使人产生烦闷不适之感。后人将麻黄加工成绒用,入药则不必先煎,应用方便,其性味功效仍与净麻黄同,但药性较为缓和。另有直接取净麻黄碾成绒状者,认为既已去除中央红棕色髓部,发汗之力较缓。
但有研究表明,麻黄草质茎中生物碱含量是木质茎的35倍,木质茎不含麻黄碱,仅含少量其他生物碱。故传统炮制要求除去木质茎是正确的。麻黄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惟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黄碱含量较节间高。实验证明,节与节间的作用相同,仅节比节间作用为弱。麻黄蜜炙后,具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减少1/2,而麻黄碱减少甚微。
5.化学成分
麻黄 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
麻黄根 含麻黄根碱,阿魏酰组胺,麻黄根素A,麻黄双黄酮A、B、C、D,酪氨酸甜菜碱等。
6.现代药理
麻黄 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均有发汗作用。麻黄挥发油有降温作用。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麻黄水提液有镇咳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变化不大,大剂量抑制心脏。麻黄碱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加大;小剂量静脉注射可升高血压,大剂量则降低血压。麻黄碱可使冠状动脉、脑、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脾、肾脏和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其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强于伪麻黄碱。麻黄碱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麻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有抗炎作用,以伪麻黄碱抗炎作用最强。D-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麻黄干浸膏可改善肾功能,纠正高磷低钙血症。麻黄提取物能促进胆汁分泌。麻黄碱可引起血糖升高。
麻黄碱具有一定的中枢性镇痛作用。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及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
有生麻黄应用过量致心律失常加重的报道。麻黄用于前列腺肥大患者,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临床应用麻黄碱偶可见过敏反应。
麻黄根 麻黄根生物碱能抑制烟碱和低热所致的发汗。麻黄根甲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环精胺生物碱-麻黄根碱A、B、C、D,尤以麻黄根碱B的作用最强。麻黄根所含酪氨酸甜菜碱尚有弱的升压作用。
7.用法用量
麻黄 内服:煎汤,1.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敷。发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痛、不安、失眠、心悸、胸闷、发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症。
麻黄根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扑。有表邪者禁服。
8.使用注意
麻黄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痛、不安、失眠、心悸、胸闷、发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症。
麻黄根 有表邪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