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龚去非经验:龚老说,临床应用北细辛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医家善用此药者不少,不善用者亦不少。特别是“炎性”观点甚行的当今,北细辛虽属辛温疏散药,但能走表行里,止痛功效尤强,只要配伍得当,可用于全身多种疼痛症的治疗,疗效肯定。配伍原则是因于气虚疼痛者,当与黄芪类补气药配伍;因于血瘀疼痛者,当与丹参类活血药配伍;因于阳虚疼痛者,当与附子补阳药配伍。这套配伍原则既有前人之论,又有创新之见——突破了血虚疼痛、阴虚疼痛不宜用细辛治疗的传统戒说。具体应用时,需因证而异,厥阴头痛者,可伍吴茱萸;项背强痛者,可伍白芍、甘草,重用白芍30克;牙痛者,可伍黄连;胸部闷痛者,可伍全瓜蒌;两胁疼痛者,可伍柴胡;腹痛者,可伍延胡索;未婚女子痛经者,可伍益母草;腰痛者,可伍杜仲、牛膝;四肢风湿痛者,可伍羌活或防己;下肢慢性肿疡疼痛者,可伍赤芍等;晚期癌症性疼痛者,可伍粟壳、延胡索等;外伤性疼痛者,可伍三七、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之品。[骆常义,王顺德.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中医药学刊,2004;22(1):14]
朱宗云经验: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谓云能利九窍。细辛辛香能通鼻窍,味温能温肺。临床上一些风寒外感患者,常有打喷嚏、鼻流清涕的症状,此时若用细辛,即能使症状迅速改善。患者张某,感冒3日,鼻流清涕不止,且喷嚏连连,清涕日湿手帕数块,由于揩鼻频频,鼻部皮肤泛红,患者不堪其苦。3日来连用银翘散方,患者虽发热恶寒减,但清涕仍不止。再予原方中加细辛1.5克,仅服1剂即清涕转稠转少,打嚏显减,2剂即愈。细辛治疗流清涕之神效,由此司见一斑。
细辛是否如《神农本草经》所说的“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话说得亦有些道理。辛散升发之药有耗伤正气之弊,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临床上若配伍得当,却又另有一番功效。《本草新编》说:“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朱老用细辛治疗过敏性鼻炎,配以黄芪、当归、补骨脂、五味子、制何首乌等补气血,益肝肾之品。服用数月疗效良好,并无耗伤正气之不良反应。如患者戚某,患过敏性鼻炎多年,每日晨起打喷嚏几十次,集体宿舍同事戏之曰:“起床钟”,鼻流清涕,以致有时用手帕多达十多块。平时畏寒乏力,腰膝酸冷,脉细尺不足,舌淡红,辨之为肺脾肾虚寒。处方:生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五味子15克,细辛1.5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栀子9克,川续断9克,牡蛎30克,补骨脂9克,制狗脊9克。本方加减连续服用1个月,患者打喷嚏及流清涕明显减少,2天仅用一块手帕。
关于细辛的用量,《本草别说》提出:“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而陈修园提出相反看法:“辛香之药,岂能闭气?”认为可以多服,久服,这两种说法,哪一种符合临床实际呢?应该是第一种,细辛含有挥发油,如果研粉吞服,5分(1.5克)已足够有余,若入汤煎服,剂量可稍大些,亦不必超过一钱(3克),因为临床应用细辛剂量0.9~1.5克,即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朱老曾治一女病人,鼻痒作嚏且流清水涕,有时眼眶、耳内作痒难忍,因其从事外事工作,在外宾面前挖鼻搔目,甚为不雅,以致影响工作。处方:细辛1.5克,黄芪9克,党参9克,辛夷3克,栀子9克,菟丝子12克,芡实9克,补骨脂9克,茯苓12克,患者服上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可见只要药证相符,四两可拨千斤,不必用大剂量。再者,据现代药理分析,大剂量细辛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所以《本草别说》:“多食气闷塞不通者,死”的记载。是有科学根据的。
细辛辛温,阴虚火旺者忌用,若本是气火上浮,误投温散之细辛,祸即旋踵。某患者患干燥性鼻炎,医者不察投之以细辛,1剂即咽燥鼻衄。还有一患者,素体胃火偏盛,近日外感风寒,鼻流清涕,疏风药中加细辛一味,2剂即涕净,然继之则口疮频发满口,后用玉女煎收功。细辛耗阴升火,用者不可不察。(《长江医话》)
徐应坤等经验: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之功。徐氏在为一雷诺现象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其5年余的阳痿旧疾竟有好转,经对所用药物分析,可能与方中细辛一味有关,遂嘱患者每日单用细辛5克,泡茶口服,按此方治疗月余,阳痿竟得痊愈,后又用此方法治疗了25例阳痿患者皆获良效。
某男,49岁,工人。患者自1986年始,头晕,失眠多梦,腰痛遗精,继而阴茎不能勃起,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阳痿,服用中西药物治疗2个月余,其他症状基本痊愈,惟有阳痿至今未愈。诊治:每日用细辛5克,泡茶一杯口服,连泡3次服用,7天即见效果,阴茎已能勃起,但维持时间较短。继续服药1个月后,此病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某男,42岁,干部。患阳痿已4年余,有时举而不坚,有时痿而不用,经多方治疗无效,求治于余,每日细辛5克,泡茶一杯口服,连泡3次服用,此药连用5天即见效果,阳事欣然,又继续服用25天,性功能恢复正常。[徐应坤,李日昌.单味细辛治疗阳痿.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56]
董廷瑶经验:以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配合,用治寒饮射肺之咳喘。若水湿中阻,痰浊上壅,喉鸣不止而舌苔腻者,常与二陈、三子养亲同用,并加厚朴、射干诸品,燥湿豁痰,平喘化饮。咳嗽较剧,咳逆气促而致喘者,取止嗽散之意,配以百部、白前、紫菀、橘红、款冬花、杏仁之属,宁嗽定喘,肃肺化痰。咳逆兼表虚汗多,低热时作,脉象浮弱者,合桂枝汤(一般不用枣),再配紫苏子、杏仁等品,调和营卫,宣肺化饮。阳虚饮聚,胸脘作胀,每与苓桂术甘汤复合,增入旋覆花、鹅管石之类,温肺降逆,行水化饮。选用此三药,必须是咳喘久嗽之水寒相搏者,当精审其舌,必舌色较淡而苔滑湿润者始宜。曾治周某,女,5岁。宿有哮喘,近日又发。入夜咳喘,痰鸣喉中,胃纳不佳,口中气浊,大便难下,脉滑,舌苔白腻,是寒饮射肺,痰壅于上。治以温化平喘,处方:细辛、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陈皮各3克,干姜、白芥子各6克,紫苏子、莱菔子、半夏各9克。5剂。复诊时咳嗽大减,续用原法加减而安。(《董廷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王文鼎经验:惟治喘方剂中。举凡(干或生)姜、细辛、五味子配伍并用者,三药一定要等重量。若担心细辛量大,小量投服之,则其效立减。所谓“辛不过钱”之说,系指细辛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内每服酌用细辛6~9克,煎取日2~3次分服,多无大碍,反具顿挫病势之殊功。(《名老中医医话》)
楼锦英经验:综观各名家对细辛的应用,结合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理论知识,可归纳出如下注意点。
1.慎选药用品种 药典规定之正品细辛来源有马兜铃科细辛属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的干燥全草,不可误用马蹄细辛、杂细辛、土细辛、竹叶细辛、杜衡等伪品细辛。实验证明:正品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与榄香素共为细辛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含量远高于非正品。三种正品细辛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含量依次为汉城细辛>北细辛>华细辛;黄樟醚含量华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
2.采收时间应把握好 一般4年生以上北细辛根、根茎可作药用,最佳采收期为4月、5月或9月。
3.用量 原则上为散剂(粉剂)严格控制在3克以下,入汤剂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用药者的经验,酌情加大剂量,但前提是煎透。细辛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醚为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随煎煮时间延长,挥发油挥散更多。毒性成分黄樟醚在汤剂煎煮30分钟后仅存2%,比其主要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更易挥发。从药理学上证明了较大剂量细辛入煎不但安全、亦有效,与众名中医超剂量使用细辛安全有效的结果是一致的。
4.用法 为谨慎起见,超药典剂量使用细辛,若无十足经验或把握,应从小剂量渐增。适当加大剂量,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用量过小会贻误病机,使疾病缠绵难愈。但一切仍以安全为首要。
5.避免蓄积中毒和过量中毒 中毒反应为头痛、呕吐、出汗、烦躁不安、面赤、呼吸急促、脉数、项强、瞳孔散大、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继之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6.中毒救治 对症处理,催吐、洗胃;静注戊巴比妥钠控制抽搐;昏迷者用安宫牛黄丸1粒、苏合香丸1粒烊化鼻饲;尿闭者导尿;静脉点滴10%葡萄糖或糖盐水,并加入氢化可的松;中草药解毒可用黄连解毒汤、绿豆汤等。[楼锦英.名中医应用细辛真鉴.中国中医药报,2391期]
张鸣鹤经验:张老认为白芷性味芳香辛温,药力升腾,适于治疗头项关节疼痛,尤其适用于治疗颞颌关节炎。如与细辛配伍则效果更佳。细辛为祛风胜湿之要药,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但与寒凉药配伍亦可用于寒热错杂的痹病。细辛用量要大,不能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的陈规。古人所订这一戒律只是指服用粉剂不能超过1钱之量,并非指服用汤剂。张老认为如欲发挥细辛的有效作用,细辛必须过钱。他常用的剂量少则6克,多则可达20克,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只要认证确切,就应大胆使用。[张立亭.张鸣鹤治痹用药规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20]
苏励经验:蜂房味微甘而性平,有小毒,可解毒疗疮,散结消肿,祛风除痹;而细辛辛温性烈,善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下气豁痰,研究发现其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功效。两者配伍后以细辛之升散,拨蜂房之灵动,共奏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之功。主要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小关节为主的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骨节变形等。其中古训之“细辛不过钱”,不足为凭,二者临床常用剂量蜂房9~30克,细辛6~15克。若小关节积液肿痛明显者,再并以汉防己、泽兰、泽泻消肿止痛;关节局部热象重者,加岗捻根、虎杖根泻热通络止痛;关节僵硬胶着而痛者,并豨签草、徐长卿驱风运毒止痛;土茯苓配土贝母、忍冬藤合地龙亦适合类风湿关节炎之热痹,小关节肿胀热痛、梭状变形者。[曲环汝,张立艳.苏励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特色简释. 中医药学刊,2002;20(5):613]
高阳经验: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辛温,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熟地黄以守为主,细辛以走为要;熟地黄滋腻,易于助湿碍胃,细辛轻浮上升,气味辛散,易于伤正。二药配伍,一守一走,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有补真阴、填骨髓、止腰痛之妙用。
王某,男,67岁。腰酸腰痛10年。曾服用中西药物数年,虽见减轻,惟不能根治。每当阴雨天气,则腰重如坠五千钱,腰痛如裂。患者平素身体虚弱,气短、胸闷、耳鸣、双目干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熟地黄30克,细辛、独活、秦艽、牛膝各12克,杜仲、桑寄生各15克,黄芪、丹参各20克。守方服用月余,10年顽疾尽除。[高阳.施今墨对药临床应用举隅.四川中医,199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