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51

第51章 应用经验(二) (1)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1)

施奠邦经验:《伤寒论》用附子方证中均有恶风或恶寒。如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清内伏之热,但因有恶寒汗出之症,故又加附子。又如《金匮要略》之越婢汤,虽用麻黄、石膏,但在加减法中,有恶寒者加用附子1枚。施氏常仿此意,每遇恶风畏寒、自汗、脉弱之所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常用桂枝汤合芪附汤,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乌附用量极大。施氏治风湿痹证、关节肿痛,常用大量附子、甘草合四物汤及舒筋通络之品而取效。其中附子、甘草、地黄常用至30克左右。量小则效差。又回忆解放前,施氏刚到临床不久,遇到2例婴儿吐泻不止,神气已委,面青露睛,手足不温,病情危重。当时无输液等条件,用附子理中汤加味,以别直参、附子,配合健脾利湿之品,1~2剂后,利止肢温而愈。

慢性泄泻,兼有完谷不化、恶寒乏力、面白脉微等证,常用胃关煎加附子获效。《金匮》所附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喻嘉言谓此方治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王旭高治肝风眩晕,用本方暖土以御风寒。施氏曾治一老妪,素患高血压眩晕,前医投龙胆泻肝汤有效,但此次发作,用之反剧,时当春末夏初,气候已暖,仍头裹棉帽,身盖厚被,恶寒汗出,便溏食减,诊脉微细,血压偏低,仿此方意,以附子理中汤加龙骨牡蛎以敛浮阳,药后诸症消失。

附子有毒,用大量时,须先煎2小时。

此外,附子又可用于反佐,施氏常在大队阴柔药中伍以少量附子,阴药得附子而不凝,附子伍阴药而不燥,得以阴阳相济。历代名方,如金匮肾气丸、《千金》十味地黄汤、《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张景岳右归饮等汤均寓此意。用量3~6克即可。

附子亦可用于外治,如需引火归原,可研末,醋调外敷两足心涌泉穴;捣泥外敷治关节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关于“十八反”中记述的反半夏、瓜蒌等。施氏在临床上小量合用并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但大量似应注意。一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用吴茱萸汤合真武汤加半夏,其中熟附子30克(先煎1小时),法半夏25克,服后患者出现唇舌及四肢麻木、头晕心悸等反应而后停药。以往同样剂量附子及半夏分别使用,从未见到过中毒反应。虽仅一例,记之以为参考。关于附子反瓜蒌,曾遇一全身关节疼痛患者,伴胸闷不舒,投附子、瓜蒌后,患者心中懊、恶心脘痛、呕出大量咖啡样液体、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这可能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但前人有过记载,应该注意。(《百家名医临证经验》)

华占福经验:1952年秋,一朱姓患者,男,50余岁,素患肺结胲,因遇冷感冒,自谓阴寒证,在药店自取“回阳救急汤”2剂,服后发高烧,吐血不止,次日身亡,送葬时,仍有血从棺木缝隙中滴滴流出,这是误服附子造成的失误。回想仲景用附子为何不会造成失误,反而药到病除?主要是药能对症,同时用附子时常配以蜂蜜、甘草、大枣,再加久煎,药量上也恰到好处。(《黄河医话》)

张伯臾经验:凡遇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张老主张用附子强心,通过灵活配伍,应用甚广。现举主要配伍如下:凡心功能不全兼心火者,用附子合黄连(或木通),有肝火者,附子合龙胆草;有胃肠积热,或瘀热互阻者,用附子合大黄,兼虚阳上扰者,用附子合磁石、珍珠母,兼肝阳者,用附子合羚羊角;属心肾阴亏或心阴心阳两亏者,用附子合生熟地黄、麦冬、何首乌,有心律失常者,用附子合万年青根(或苦参)。张老认为,附子虽为辛热燥烈之品,但只要配伍得当,则无刚燥之弊。用热药于补水之中,阳得阴助,热得寒制,则温而不燥,刚而不烈。[****先 张伯臾以补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5):6]

周德丽经验:附子饭治寒痢 近日遇一妇人下痢,时休时作已数年。痢下白胨黏液,日十数行,临厕虚座,腹痛里急。观其面色白,唇舌淡白,肢端厥冷。诉已辗转求医,温中涩肠之品饱尝,食胡椒如嚼豆,噙姜如噙糖,但腹部寒冷,终不觉减。故自制一肚兜,虽酷暑之日,亦抱之不放。细思胡椒、干姜乃温胃之品,食之仍腹冷如冰,脐腹之处乃命门之地,此天寒地冻皆由无火也。故用真人养脏汤,方中参、术、肉豆蔻、诃子、罂粟壳既能涩肠又可补脾,更用肉桂温肾,归、芍调血,木香行气。药后病人诉病势虽减,但又增胁痛、咽干燥。

细问得知妇人尚有胁痛宿疾,乃肝阴之血素亏之体。王好古《医垒元戎》曰;“桂肉入足少阴、太阴血分。”赵养葵《医贯》云:“世止知附桂为补火之最……,讵知火衰气寒而厥,则必用附子,火衰血寒腹痛则必用以肉桂。”可知肉桂温血但弊在耗阴,肝阴血虚者用之则胁痛增,耗肾阴则咽干燥。故遵养葵之说,以附子易肉桂。于原方中用附子15克,病宗要求附子用量再增些,周氏嘱其将药欠煮则效自卓,不宜过量。过得三日,病家来诉:利下腹痛寒冷已愈。并告之曰:“前日所开方中之附子,服之量小力差,自将三日量作一日服,将附子煮于饭中食用,又再购得附子90克,每日附子煮饭,慢火熬煮,始得利止腹暖。”

周氏闻之愕然,咦!附子之用斯量斯法,诚所谓“有故无殒”也!(《黄河医话》)

刘含堂等经验:童便、生牡蛎、生龙骨与附子同用,是取童便、生牡砺、生龙骨潜降下行之性引得大辛大热之附子达下焦以温肾壮阳,适于亡阳证和肾阳虚衰证。清·徐灵胎治疗亡阳证主张用大剂参附汤加童便、牡蛎。徐氏认为童便、牡蛎其降之性可以引附子直达下焦以温补元阳。然据多年临床观察,以童便、牡蛎制约附子虽有一定效用,但尚嫌不足,加入龙骨后效果始佳(牡蛎、龙骨但宜生用)。徐氏以童便、牡蛎制约附子仅用于亡阳证,加入龙骨后不仅用于亡阳证,亦用于肾阳虚衰证。据临床所见,肾阳虚衰多出现虚阳上扰,此即前人所谓命门之火不能下守则上浮,此时如单用附子,药力难达下焦而反助虚阳上扰,出现上焦燥热之弊,佐以童便、生牡蛎、生龙骨则无上弊,且可使附子药力直达下焦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如李某,女,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