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69

第69章 应用经验(三)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吴成善经验:根据《本草纲目》有用半夏和末随左右搐鼻治疗“吹奶肿痛”的记载,吴氏10余年来试用鲜半夏塞鼻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满意。用药方法:临用时挖取新鲜半夏块茎,洗净去外皮,塞入患侧或对侧鼻孔内(注意所取半夏大小要与患者鼻孔大小相近,过小易掉,太大则难以塞入),一般每天塞1次,每次1~2小时,必要时隔7~8小时后再塞1次。连续用药3天无效即改用他法治疗,有好转者则可继用至痊愈为止。一般是发病时间越短,痊愈越快。使用本品,除鼻腔局部有热辣感外,一般无其他不良反应。并发现鲜品比干品疗效更好。

刘某,29岁,小学教师,初产妇。产后第3天乳汁仍然不通,两乳胀痛,轻度畏寒,体温37.8℃,经用吸奶器吸乳效果不佳。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给患者鲜半夏两粒,左右鼻各塞一粒。约经15分钟,患者两侧鼻孔有热辣感,继之整个鼻孔附近均有温热感,而后有蚁走虫爬感自鼻—唇—口角—下颌—锁骨上窝—乳房。此时患者自觉有水样物流向****,解衣观之,稠浓的、黄色乳汁已自动流出。这时将半夏从鼻腔取出乳汁仍自动滴4~5分钟才逐渐停止。患者全身顿觉轻松。次日开始哺乳,奶汁畅通无阻,一切恢复正常。[吴成善.半夏塞鼻治疗急性乳腺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

邓朝纲经验:生姜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该方用于“病入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胸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邓氏借古方新用,加大剂量,疗效更著。治愈眉棱角痛之患者108例。用量及服法:鲜生姜30~50克,生半夏30~60克(1剂量)。用沸水泡后频频服用,或用武火煎半小时后频频服用。

刘某,男,38岁,木工。患眉棱角痛,发时痛如锥刺,历经7年,求医20余人,痛乃依然。邓氏投生姜半夏汤治之:鲜生姜30克,生半夏50克。嘱滚水泡服,代茶频饮。患者惧疑,言两味药是毒性之品能疗我之顽疾乎?邓氏曰:不妨试之。服之果效。1剂痛减,2剂痛止。为巩固疗效,再服2剂。复发1次,仍投原方治愈。多年痼疾,豁然而除,迄今未发。

体会:眉棱角痛,多系脾不运湿,风痰为患。故宜祛痰息风,生姜半夏汤治之。方以生姜散寒解表,化痰解毒;半夏燥湿化痰为治。《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邓氏认为凡属顽痰怪疾,用生半夏为佳。但半夏生用有毒,医多惧用。倘能先煎、久煎(高温)或入鲜生姜配伍、或以滚水泡服,竟能减低或消除其毒性。生姜半夏汤之用生姜,因其含辣素,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使皮肤排泄加快,增加渗出汗液,带走余热而退热。同时,汗液能使毒素排出体外,故能解除病毒所致之感冒头痛和眉梭角痛。邓氏在近40年的临床中,用生半夏特别是时以大剂量的生半夏治眉梭角痛和其他顽痰怪病,尚未发生过中毒症状。生半夏力猛,大剂量功宏,但须注意先煎、久泡或以鲜生姜同配为要。而当茶频频呷服乃防其不测。儿童之药用应随年龄酌减,服此方必须中病即止。[邓朝纲.大剂生姜半夏汤治眉棱角痛效好.新中医,1991(5):56]

何绍奇经验:古今方中用半夏治疗妊娠恶阻者不乏其例,半夏动胎之说不能成立。据何老20多年的临床体会,对于妊娠恶阻的治疗,应以辨证为依据而选用适当的方药。一如寒则温之,用生姜、砂仁、干姜、丁香之类,虚则补之,用人参、茯苓、白术、山药之类,热则清之,用黄芩、黄连、芦根、竹茹之类。气郁则疏理之,用苏梗、枳壳、麝香、木香之类,气血不和则调之,用当归、白芍、柴胡、枳壳之类。不一定每方都用半夏,但半夏止呕,确有殊功,所以对于妊娠恶阻,使用的机会很多。大凡半夏所治之呕,多为水湿、痰饮,阻于中焦,使胃失和降而致者。因为半夏既能燥湿祛痰,又长于和胃降逆。而恶阻之由中虚停痰积饮而致者颇为多见,如《妇人良方》说:“妊娠恶阻,由胃气怯弱,中脘停痰”。《女科指要》也说:“妊娠脾胃虚弱,夹气而痰涎内滞,致病恶阻。”所以何老治恶阻,喜用《金匮要略·痰饮》篇之小半夏汤(半夏10~15克,茯苓20~30克,生姜15~20克)为基本方,随病之寒热虚实而加味,药煎好后,晾温,每5~10分钟呷下半口,半日服完,疗效比较满意,一般1~2剂即可见效。

何老所用半夏,多系生半夏,即采集后撞去粗皮,阴干后即可,不再用其他方法加工炮制。之所以用生半夏,是由于现在半夏的加工方法,系用白矾水浸泡或以半夏与白矾同煮透晾干切片,白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铝钾,与半夏同制,有助于治痰,而不利于止呕。张锡纯曾经指出:“特是呕者,最忌矾味”,所以他的安胃饮、薯蓣半夏粥等方用半夏,都“淘至无丝毫矾味”才用,名之为“清半夏”。曹颖甫《金匮发微》亦指出:半夏的加工方法太繁,且久经浸泡,去其药味而留其渣滓,欲以止呕,岂能有效。生半夏有毒,是指用它生嚼,或作丸、散、粉剂,其临床表现为口腔及咽喉黏膜烧灼感或麻辣感,胃部不适,恶心,胸闷,舌、咽、口腔麻木肿痛,有的可出现腹泻。但以生半夏作煎剂,无论加用生姜与否,只要煎足1小时,其有毒成分可被破坏,而止呕作用不受影响。如经过久煮服后咽喉舌根仍有不适感者,可嚼生姜1~2片,或含咽一匙白糖,即可消除。综上所述,何老认为半夏动胎之说不能成立,妊娠恶阻是可以服用半夏的。[何绍奇.关于半夏用于妊娠恶阻的问题.广西中医药,1983;6(3):34]

李静等经验:运用桂枝配半夏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疗效满意。用法:桂枝40~60克,先用冷水浸泡,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早晚2次分服。药渣用纱布包裹热熨患处,每日2~3次。半夏研为细末,每次6克,每日用桂枝煎液冲服2次。疗程观察1~5周。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僻”、“吊线风”。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侵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病。现代医学对外感风寒致病有共识之处。认为感受风寒后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或者面神经直接受到风湿损害,引起面神经水肿和微循环障碍而发生面瘫。方中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通络脉,散寒祛邪,脉络气血无痹则病自愈。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具有抑制炎性肿胀形成的药理作用,对炎性肿胀发生的多个环节起抑制作用,对面神经水肿的发生起积极预防和治疗作用。半夏亦为辛温之品,有化痰湿散结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能调节血中皮质酮,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面神经水肿的消退和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某男,29岁,昨日下午球赛后因受冷风,今天早晨刷牙时右口角漏水,午饭时食物在龈颊沟有潴留,并发现口眼斜。检查:口向左侧斜,右眼裂增大,额纹变浅,闭眼时露睛,有贝尔现象,鼻唇沟消失,右口角下垂,示齿时口斜更为明显。体温、血压、心肺未发现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用桂枝50克煎成400毫升,早晚各分服200毫升,每次服桂枝煎液时均冲服半夏末6克。治疗1周后诸症消失,续服3剂后检查所见均恢复正常。[李静,陈秀敏,崔瑞华.桂枝配半夏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8(4):24]

陈保平经验:为了解生半夏的毒性和用法,陈氏亲自体验,初用1克生半夏粉入口中,瞬间口麻如针刺,1小时后才消失。正如第2版《中药学》教材半夏篇附注所言:其有毒成分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生食时可使舌、咽和口腔产生麻木、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继用10克生半夏煎沸20分钟、40分钟、60分钟、80分钟、100分钟时分别品尝药液,其味无任何刺激作用。但切开即使煎煮100分钟后的半夏尝之,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再用生半夏30克、60克、90克、120克分别煎沸20分钟、40分钟、60分钟、80分钟、100分钟时品尝,得出同样的结果。表明生半夏药材久煎后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其煎出液是安全的。故生半夏在临床上可放胆用之,陈氏近10年来,治疗失眠、呕吐、痹证、闭经、眩晕等多种病证,500多例患者,均取得仲景之效果,且未见有不适的反应。

如:患者张某,女,61岁。3个月前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饮食不下。在当地医院按脑血管意外予维脑路通、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个月无效。后做头部CT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用培他定、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个月后仍无效。患者请陈氏会诊。患者仰卧,面无表情,头部移动或张目即觉眩晕,恶心呕吐,食入则吐,日干不欲饮,脉沉缓,舌干红无苔。诊断:眩晕。观患者曾服用前医所留处方:制半夏30克,胆南星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嘱家属以生半夏15克易上方制半夏30克,其余药不变,3剂水煎服。因前方患者服后无效,家属对此半信半疑。3日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诉眩晕、恶心、呕吐减轻,能下床活动,可进少量饮食。观舌生有薄白嫩苔,知胃气已复,湿邪渐化。嘱原方不变,再进3剂。3日后患者痊愈,至今未复发。[陈保平.浅议生半夏的临床应用.甘肃中医,2003;16(9):7]

黄荫儒经验:半夏是治疗痰饮、呕吐之要药,但黄氏于临床之初,遇痰湿及呕吐患者,使用半夏方剂,效果均不够满意。后经黄氏呕吐痰患的治疗经过和临床为病者治疗实践的经验,对半夏的使用颇有体会。

1963年冬,身患呕吐,心下痞闷,头昏目眩,心悸,3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初用12克,眩悸稍减,而呕吐未除,改用它方,眩悸又复加重,时至第7天,病仍未愈,在无可奈何之中,查阅有关文散,以求正确治法,得知陈修园、张山雷等名医论半夏不宜过于炮制,复考《伤寒》《金匮》用半夏诸方,亦只洗而已,始悟方之无效,并非半夏之过,乃炮制之失宜。因此,启发了黄氏用生半夏之决心,于是,用生半夏二分研末,为避免接触口腔咽喉,裹以粉衣吞服(粉衣即是将大米磨成粉后蒸熟作为一种薄片的食品),仍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送下,果然出乎意料之外,1剂即病除。自此,凡遇到痰湿及呕吐患者,使用半夏方剂,必另加生半夏末二至三分以粉衣包裹吞服,无不获效。但每次均以粉衣包裹生半夏末,甚感不便,乃直接用生半夏处方煎剂,其效比吞生半夏末并未逊色,亦无口腔辛麻戟喉等不良反应出现,经此事实证明,生半夏不可内服已被打破。此后,对痰湿旺盛或呕吐有效患者,在处方使用半夏,无不以生者见奇功。

体会:生半夏系指中药店出售的经洗去皮晒干的半夏,非新从土中掘出的生半夏。生半夏经洗去皮晒干,与古方用半夏洗相符,经洗去皮,毒性已减轻,而药物性味尚未丧失。熟半夏经过炮制大甚,毒性既已尽除,性味自非原质,药效当亦减低或失效。前人对半夏炮制,早有异议,如陈修园谓:“今人以半夏功专去痰,概以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酸心少吃,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令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张山雷曰:“半夏最多涎沫……为有毒之品……古无制药法,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而六朝以降,始讲制药,且制法日益以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则尤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质,久已消灭,甚致重用白矾,腌之悠久,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留存,乃一变而为大燥之渣滓,则古人所称种种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谓矫枉而过其正,最是魔道……近人已有谓半夏止当以姜汁少许拌之,已能解毒,不当多制,是说也颐极佩之。”黄氏体会,除健脾和胃宜用各种半夏曲外,概以生半夏为宜。

半夏有毒,戟人口腔,则感觉辛麻,唇舌肿胀,咽喉刺痛,甚则失音,生姜能制其毒,故有半夏畏生姜之说,古方有半夏者,每合生姜同用。诚然,黄氏曾以粉衣裹生半夏末吞服,因粉衣破烂,生半夏末黏喉而发生咽中麻痒辛痛,饮以生姜汁,确能立即解之。但大半夏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及黄氏所治病例,亦有用半夏而不与生姜合用。鉴此,姜夏合用,当随证而定。

所治病例事实说明,粉剂二至三分,效果胜于煎剂6~9克。可能半夏有效成分,水煎不易溶解,或被加热后减低效力。实践证明,粉剂性烈而效能强,汤剂性和而效力较弱,临床施用可因证随宜。[黄荫儒.生半夏临床应用的经验.江西中医药,199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