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神经性皮炎 (1)
一、风(湿)侵袭
验案1
关某,女,35岁。1965年8月13日初诊。
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变粗糙已1年多。1年多以前开始于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变粗变厚,晚间瘙痒加重,致使不能入睡,饮食、二便尚正常。曾经多次治疗不效,即来门诊治疗。
检查:颈部及双下肢伸侧面和躯干部有散发铜元大之皮损,肥厚角化,边缘不整齐,皮纹变深,颜色较正常皮肤稍暗,表面有菲薄落屑,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脉沉弦。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辨证属汗出当风,风邪客于肌肤。治以活血散风止痒。
全蝎10g,地黄10g,当归12g,赤芍10g,白鲜皮15g,蛇床子10g,浮萍6g,厚朴10g,陈皮6g,炙甘草10g。外用止痒药膏、黑蔹软膏。
连服9剂,痒止,皮损变薄,后以紫云风丸巩固,5日后已基本治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2
王某,男,45岁。1987年5月6日初诊。
近3年颈项部间断瘙痒,夜间尤著,难以成眠。曾在某医院诊为“神经性皮炎”,给注射“葡萄糖酸钙”及外用西药膏等治疗,均不能控制。诊查:项部可见4cm×6cm大小之椭圆形皮损,皮嵴皮沟显著,呈苔藓样改变,表面有抓痕及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摄领疮。
辨证属风湿蕴阻,肌肤失养。治法以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全蝎6g,防风10g,浮萍6g,刺蒺藜15g,苦参15g,白鲜皮15g,秦艽15g,地肤子15g,当归10g,首乌藤30g,生地黄15g。止痒药膏、5%黑豆馏油软膏交替外用。
二诊:服药7剂,瘙痒明显减轻,皮损逐渐变薄。前方生地黄改为熟地黄10g。
三诊:服药14剂,痒止,皮损逐渐消退,临床治愈。
按:本案系由风邪客于肌肤,久之耗伤阴血,导致肌肤失养而成痼疾。治风当先治血,以养血滋润、固护肌肤入手,进而祛除风邪,最终达到止痒消疹的目的,故以“全蝎方”为主,加入当归、首乌藤、生地黄等养血润
肤之品。初诊奏效后以熟地黄替换生地黄加强养血之力,守方治之,而获全功。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3
樊某,男,61岁。1970年9月13日初诊。
周身瘙痒,泛发皮癣1年多。去年8月在两腋下出现2片皮癣,瘙痒,用过各种癣药膏及慢性皮炎药膏外贴无效。因饮酒后引起剧痒,同时在前胸、腰腹、后背、两臂、两小腿部泛发大片红皮癣,瘙痒甚剧,彻夜不眠,曾多方治疗,未见效果,迄今已1年。皮肤变厚呈深褐色,瘙痒难忍,精神不振,纳食减少。
检查:从颈以下,胸、腹、后背、四肢可见大片慢性苔藓样损害,搔痕血痂累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风癣。
辨证属风湿郁滞,日久化燥。治以搜风败毒,除湿止痒。
乌梢蛇9g,蝉蜕6g,当归9g,茜草9g,荆芥9g,防风9g,蛇床子9g,苍耳子9g,白鲜皮9g,地肤子9g,苦参9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外用:皮癣水。
9月21日二诊:药后瘙痒显著减轻,皮损较前为薄,嘱继服前方7剂。外用药同前。
10月25日三诊:服药将近20剂,原来皮损大部分已转薄,接近正常皮肤,痒已不甚,但近日不明原因,在胸前,腹部等处又出现新的红色丘疹,瘙痒,心中烦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证属心火血热,生风化燥。治宜凉血清热,息风止痒。
生地黄30g,牡丹皮9g,赤芍9g,茜草9g,蝉蜕4.5g,白鲜皮9g,金银花9g,地肤子9g,生甘草6g。5剂。水煎服。
11月5日四诊:服10剂后减轻,新起皮损已消,偶感瘙痒。前方去茜草加苍耳子9g,嘱服5剂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二、血虚生风证
验案1
侯某,男,67岁。1972年8月14日初诊。
用身散发片状、肥厚、粗糙之皮损,奇痒,已十几年。患者十几年前四肢、躯干、颜面、臀部均有粗糙、肥厚之皮损奇痒,曾经医院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多次治疗不效。今年4月外用西药水剂后,局部皮损发生糜烂,痒感反而加重,夜不成眠,曾注射“葡萄糖酸钙”、抗生素,外用西药膏等数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控制。遂来就诊。
检查:患者表情痛苦,精神不振,颜面耳廓有轻度糜烂皮损,渗出液不多,作痒,躯干及尾骶部皮损肥厚,上覆少量血性痂皮,有明显抓痕。脉弦,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
辨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以疏风止痒,养血润肤。
全蝎10g,威灵仙20g,白鲜皮30g,丹参15g,地肤子30g,干地黄15g,黄柏10g,刺蒺藜30g,生槐花15g,猪苓10g,金银花20g。
外用普连软膏、珍珠散。
服上方7剂后,皮损糜烂平复,渗出液减少,痒感已减轻,可以入睡。继服前方,局部只残留原粗糙之皮损,较正常皮肤稍厚,随之取秦艽丸、除湿丸内服。外用五倍子粉、止痒药粉,配合熏药疗法。
前后共计治疗2个月左右,痒感消失,粗糙肥厚皮损变薄,局部皮肤已基本正常。
按:上述2例均采用全蝎方,该方为赵炳南老医生的经验方,由大败毒汤化裁而来,方中全蝎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角刺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荚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三者为伍,既能息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效果最好。白鲜皮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蝎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可协同驱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辅助全蝎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瘙痒。脾胃气滞则蕴湿,蕴湿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佐以炒枳壳、黄柏、生槐花以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深刻,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故收到良好效果。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2
郑某,男,64岁。1972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颈部瘙痒,皮肤增厚,时轻时剧,已有7年。近1年来发展到躯干四肢,瘙痒不堪,夜难成眠,心烦易怒,便干溲少。
检查:颈部两侧皮肤肥厚,色素减退,间有色素沉着斑,四周散在有光亮的扁平坚实丘疹,胸背及两大腿内侧也有类似皮损满布血痂、抓痕,大片潮红。腘窝及肘内少量渗液。苔薄根腻,脉弦滑。
证属年老营血已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夹有湿热。拟凉血清利湿热治其标。
鲜生地黄30g,赤芍9g,玄参12g,鸡血藤12g,茵陈12g,蒲公英30g,苦参12g,制大黄9g,土茯苓30g。
外用:1%薄荷三黄洗剂。
6月27日二诊:药后瘙痒显著减轻,大便每天两行,潮红已退,夜眠安定。但皮肤干燥,乃湿热之邪渐去,血虚成燥突出。拟养血祛风润燥治其本。
生地黄12g,当归9g,赤芍、白芍各6g,制何首乌12g,小胡麻9g,苦参12g,炙地龙9g,玉竹9g,珍珠母(先煎)30g,生甘草3g。
外用:白杨膏。
7月8日三诊:抓痕、血痂全部消失,皮肤肥厚也稍软变平,胃纳及二便正常,证属慢性,以片剂代药汤。当归片,5片,每天3次。乌梢蛇片,5片,每天3次。2个月后痊愈。
按:本案皮损由颈部、胸背以及四肢,属泛发性。病程7年,属年老营血亏损,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据腘窝及肘内少量渗液、苔腻、脉弦滑,当夹有湿热之邪,故急则治其标,先拟凉血清利湿热。方中选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大黄、茵陈、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蒲公英、玄参清热解毒,鸡血藤养血活血以防利湿而伤阴。湿即去,血虚风燥证而现,故以养血祛风润燥以治其本,故选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火麻仁、玉竹等滋阴养血,血虚生风故选地龙、珍珠母平肝息风。病久必有瘀,故以当归片、乌梢蛇片活血祛瘀,祛风止痒以善后。
医案出处:《外科经验选》——顾伯华
验案3
吴某,男,64岁。1989年10月25日初诊。
近4年皮肤瘙痒逐渐加重,痒无定时,始于颈项部,渐波及肩背,瘙痒无度,经久不愈。近1月因工作劳累和睡眠不安症状加重,全身瘙痒难耐甚至彻夜难眠。
诊查:颈项部有8cm×4cm大片肥厚苔藓样皮损,表面粗糙,皮嵴皮沟著明,局部色较深,并可见散在抓痕及血痂。躯干及四肢伸侧也有多片类似皮损。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顽癣。
辨证属血虚风躁,肌肤失养。治以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当归10g,川芎10g,赤芍、白芍各10g,首乌藤30g,鸡血藤15g,刺蒺藜30g,红花10g,苦参15g,白鲜皮30g,防风10g,浮萍10g,全蝎6g。配合雄黄解毒散15g加入60ml百部酒中振荡外用。
二诊:服药7剂,瘙痒明显减轻,睡眠仍差。诊查见抓痕明显减少。于前方去防风、浮萍,加珍珠母30g,炒酸枣仁15g。
三诊:服上方14剂,痒止,睡眠明显改善。诊查皮肤抓痕明显减少。继服上方14剂,皮损改用5%黑豆馏油软膏与10%尿素软膏交替外用。2周后皮损消退,临床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案系老年患者,素体虚弱,心脾不足,心主神明,心血不足,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方用“止痒合剂”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润肤;首乌藤、珍珠母、炒酸枣仁养血益心,安神止痒;再以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润燥;防风、白鲜皮、浮萍、全蝎祛风除湿止痒;共成养血润肤、祛风除湿止痒之功,使4年顽疾不足1月即愈。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4
侯某,男,66岁。1999年11月11日初诊。
患者身起皮疹20余年,逐渐加重。近半年来剧烈瘙痒,多方求治疗效不显。
诊查:双小腿伸侧大片暗褐色肥厚苔藓样皮损,散在抓痕及血痂,双手背见类似皮损。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顽癣。
辨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以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首乌藤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白芍各15g,白鲜皮30g,苦参15g,刺蒺藜30g,莪术10g,丹参10g,姜黄10g,木瓜10g。
皮损外用5%水杨酸软膏。
二诊:服药14剂,瘙痒减轻。改以5%黑豆馏油软膏与水杨酸软膏交替外用。
三诊:服上方14剂,皮损基本不痒。肥厚皮损变薄。再服药28剂,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三、血热生风证
验案1
张某,男,38岁。1975年2月17日初诊。
颈项长癣已三四年。3年前颈后长一片皮癣,曾涂多种药膏、贴膏,均不见效,晚上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半个月前于前胸遍起红色皮损,瘙痒更甚。
检查:颈后偏左可见手掌大小边界清晰,浸润肥厚呈苔藓样皮损,双肘伸侧亦见类似皮损,前胸、腋下可见散在之红色小丘疹。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顽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