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的艺术
12381000000002

第2章 察言观色,处世要有识人的眼力(1)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了完成种种任务,实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和表现方式各有不同。再加上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实也越来越残酷,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处世,带着面具做人。而这就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带来了困难,也给我们看人、识人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无论你怎样做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你还是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在与人互动。因此,在历经时间与世事考验之后,处世之前先“识人”成了你我生活中共同经验的总结。

管中窥豹,微处识人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说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生活细节中看出个究竟,找出个所以然。生活细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心。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可他之所以能够建立旁人所不能企及的功绩,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受命组织湘军平乱。为了充实军队,他到处招兵买马,广纳人才。

有一天,三个人同时来拜见曾国藩。当幕僚向他递上这三个人的拜帖时,曾国藩沉思了一会儿,对幕僚说:“你去,说我正在与将领商讨军政大事,不便滋扰,请三位且坐,待会儿散后再行禀报。”

幕僚便出去向三位访客传话。三人无奈,只得坐下等待。曾国藩让下人随时报告他们的举动。

大约过了几个小时,三个人在房子里各有各的动作。其中一个人正襟危坐,默不出声;另一个人在房子里一边踱步,一边沉思,气度从容;而第三个人在房子里等了一会儿后就显得很不耐烦了,不断地向人打听曾大人的会议是否已散,什么时候能够接见他。

天色已晚,曾国藩才让幕僚去告诉那三个人:会议已散,三位客人前来投奔的心意大帅也知道了,今日已晚,便不再留人。请三位明早直接到大帐报名,大帅自有任用之处。

幕僚奇怪地问,为什么大帅并未与三人交谈,便收录了他们了呢?

曾国藩说:“第一个人比较稳重,但过于死气沉沉,可用以掌管文书账册,其能力功名也止于此耳;第二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人沉着,勤于思考,将来成就可与我比肩;第三个人有胆略,虽处军帐之中,并无一丝拘束,但性格急躁,以后可能功成名就,但也不免战死疆场。”

多年后,三个人的际遇果然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第一个姓王的书记官,果然庸碌一生;第二个人便是被后人称为湘军四大统帅的彭玉麟,建水师,立战功,官至兵部尚书;第三个人是江忠源,立战功,官至安徽巡抚,但后来在庐州战死。

人往往会从细微处,反映出自己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有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慢慢地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只能通过一次短暂的面谈,便要决定是否和他合作。那么,“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来判断此人能不能用,可不可交。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高级宾馆招聘客房部主任,来应聘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学历高、资历深的人。笔试、面试……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到了她走进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最后一名应聘者了。主考官微微叹气,看来,招到合适的人希望不大了。她的笔试成绩并不比别人好,面试给考官们留下的印象也很一般。结束时,主考官礼貌地让她回去等通知,她微笑着站起来说,谢谢。其实,她知道自己被录用的希望并不大。她将面前纸杯里考官给她倒的水一饮而尽,走到门后的垃圾桶旁,将纸杯扔了进去。

转身要走的时候,她注意到垃圾桶旁还扔着两个空的纸杯子。犹豫了一下,她蹲下身将两个空纸杯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然后,她向屋内的人鞠躬,拉开门正要出去,忽然听到主考官喊道:“等一下!小姐,你已经被录取了。”

原来,真正的考试在这里。一个客房部主任固然需要适当的学历来证明她的素质,需要深厚的资历说明她的经验和能力,可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用心。房内的垃圾桶乱七八糟,作为酒店客房部主任如果都视若无睹的话,那她怎么可能在对客人的服务上按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大家?

这个考试考的就是一个细节,而从这个细节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主考官来说,已经足够。从细节上推测其心理活动,达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其实,从生活细节上观察人、识别人、看人心带有很大的经验性,是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的。所以一些有心的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用生活细节去识别人心的四条规律:

一是从小动作、小习惯上看人心。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及一个人的本性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一些细小习惯、小动作等流露出来。如:总喜欢掰手指的人,一般工于心计,总在动脑筋;坐下就跷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总是驼背低头的人,一般都心事较重。

二是从言谈举止上看人心。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快言快语、眼神锋利、情绪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那些表情细腻、注意举止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

三是从言辞上看人心。说话的时候,把“我想”、“我认为”、“依我看”、“我感到”等等字眼挂在嘴边的人,一般都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加上“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吗”等等字眼的人,一般都是自信心不强、没有大主意的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于世故的人。

四是从表情上看人心。经常喜欢皱眉的人,一般都是心思较重、心事较多、好想这想那的人;经常喜欢用眼角看人的人,一般都是心胸狭隘、心怀叵测、内心深处充满恐惧感的人;经常喜欢用手挠头的人,一般都是心绪不宁、心情烦躁的人。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一定能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心里想什么,必然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他人的细节,就能够看透他人心。

观察举止,体态表露人心

众所周知,“风格塑造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在本性的表现。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世界等,这些经过长时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而养成的个人的行为方式,乃是一个人本身性格、气质和禀性的综合反映。

例如,通达就看他的礼节,尊贵就看他上进的程度,富裕就看他的修养。听就看他的行动,止就看他的喜好,达就看他的言辞,穷就看他的作为。高兴时检验他的操守,快乐时检验他的懈怠,发怒时检验他的气节,害怕时检验他的耐力,受苦时检验他的毅力。这是识人的根本。

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公司的领导对前来应试的业务员,经常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考验其内在品质。

有一次,他让两个应试的业务员和他一起挤公共汽车,他发给每人一元钱做车费,而车票的价格是九毛钱。两位应试的业务员,都是朝气蓬勃、风流倜傥的年轻人。其中一位用一元钱买了车票之后,对应该找的一角钱不屑一顾,说声“不用找了”;而另一位则恰恰相反,坚持要找回那剩余的一角钱。虽然有不少人用鄙视的目光看着他的举动,而他依然如故。那位公司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用力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恭喜你,年轻人,你被录用了。”

在那位领导看来,能够为应找的一角钱据理力争的人,日后肯定会为公司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这位领导看透了两位应试者不同的内心活动状态。

行为举止是人心灵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各具特色,而我们可以借此窥探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一个人心理上的动向,把握他人的心理活动。

当林肯到了找女朋友的年龄,他的母亲给他讲了一个从吃饭上认识一个女孩子的人生经验:“如果一个女孩子跟你去吃西餐,点了‘全餐’,开始上来的是开胃菜、面包、汤、沙拉,她全吃光了,等到后面的主菜和甜点,已经吃不下去,你可别怪她。她绝对不是浪费,只是不会点西餐,甚至有可能没吃过全餐。但你要是哪天遇到一位小姐点了全餐,而且从头到尾,每道菜只碰一点点,可就得小心了。那是真浪费,只怕你将来养不起!”

古人云,“听言观行,知人之良法。”就是说,听其说话,看其行动,是识别人的好方法。正因为如此,在识人时,切不可忘记采用“观举止识人”的良方。

三国时期的刘邵说,姿态高尚的人,其行为举止的特征定会器宇不凡。这是姿态的一种表现,高贵环境中的人自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这也可作为识别人才的一个外部根据。

汉武帝既宠尹婕妤,又幸爱邢夫人。因“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汉武帝诏令二夫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很想目睹一下邢夫人的笑貌,多次恳请武帝让她二人见一面。最终,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数十宫女拥着一位夫人款款行至,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尹夫人看了之后即说:“她不是邢夫人。”武帝怪而问道:“为什么?”“看她的举止姿态,不足以当夫人,配不上皇上。”武帝又召来一位穿旧衣的女人,且没有宫女拥护。尹夫人即说:“这才是邢夫人。”并低头哭起来,伤怜自己不如邢夫人美丽。原来,先前那位夫人是一名宫女装扮的。

邢夫人在后宫中深受武帝的宠幸,左右有那么多的佣人伺候,举止必定文雅大方,从容不迫,这又怎么会是一个终日被人呼来唤去的宫女所具有的呢?所以尹夫人一眼便能辨出谁是真正的邢夫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一个人气质姿态的影响之大。一个人可以改变或者隐藏容貌,但是一个人的举止姿态是在长期的环境中形成的,想要短时间改变或者说是隐藏是很难的,因此通过一个人的举止姿态则能更为准确地了解一个人。

那么什么样的举止姿态是端正的?什么是不好的呢?我们要怎样依据容貌举止辨别君子、小人呢?对此清朝的宋瑾在《古观人法》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

(1)站立要像乔木松柏一样,端坐要如华山泰岳一样,前进要像太阳一样朗朗正正,意气垂豫,不疾不徐;后退要如流水一般,步履轻盈、态度安详,既不颠蹶,也不背逆,这样的人是高居上位的君子。

(2)站立时容貌端肃像斋戒一样,端坐时容貌如同参祭祀一样,拜见高贵显荣之人时,不自觉地浩浩落落,步履轻飘;辞别孤立无援,贫寒微贱士人时,不自觉地依依不舍,步履徘徊,这样的人是身处下位的君子。

(3)在众人瞩目的地方,落座时故意作庄严肃穆状,在大庭广众之中,进退举止,故意装作安然舒泰,一拱手一作揖都显现出骨头软、屁股大者,是身居上位的小人。

(4)站立落座都不端正,手、脚不停地摇摆,进见时则惊慌张皇、举止失措,退去时则急走快跑,形象慌张,肩也耸,背也摇,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变换角度,客观全面地识人

在《庄子·让王》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子列子很穷,常常是面带饥色。郑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的人,住在国都这儿,这么穷,岂不像您不关心士人吗?”

郑相子阳立即派人送去粮食,子列子见到使者后,连拜两次予以辞谢。使者回去以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拍着胸口说:“妾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乐,现在你却面带饥色。相君意外地送来吃的东西,你却不接受,这不是命该受穷吗?”

子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君自己并不知道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将来他也会因为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

后来,人民发难杀死了子阳。

所以,识人不能看表面、重一时,而是要全面地、长远地看。既不能囿于一时之成见,也不能拘于一己之得失。惟有如此,才能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并认识一个人,才能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

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这样许多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说,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事物一样,是多面的,但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如果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盲人摸象”尽人皆知。它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脚的盲人说像桶一样;摸到尾巴的盲人说像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像鼓一样;摸到耳朵的说像笊篱;摸到牙的说像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立体画面,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给所有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以很深刻的启示。

例如把偶然犯错误的同志看成是“屡教不改”者,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发生“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做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

我们遇到某些常见的现象时,不要只用一种思维,只停留在常规的疑问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问题。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下掉,而不往天上去呢?他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地球引力。知人、识人者在认识他人时也是一样,既要善于从正面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要善于从相反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从历史角度看待他人,更要从现实角度衡量他人;既要考察他人的个体素质,又要考察他人在群体和组织中的行为表现;既要从品德角度、才干角度、行为角度去考察人,也要从气质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人。这样才能判断和识别其真实能力。

“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人。

管仲,名夷吾,东周时期齐国人。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最初,他怀才不遇,只好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赚了,他常常多拿一倍。不少人认为他太贪,议论纷纷。后来,管仲一连三次当小官,又都三次被免职。好多人笑他无能,鲍叔牙却为之辩解:管仲是治天下之奇才,曲高和寡,这只能怪其上司太笨拙,不会用他!管仲知悉后,无限感慨,便与鲍叔牙结为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