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
12390800000051

第51章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李嘉诚

金钱可以衡量大部分具体事物的价值,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使人类从以物换物的交易手段进步到现代的股票、地产、金融等公开的交易平台。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金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这样才能体现金钱的价值。被人们称为“世界经济强人”、“全球超级巨富”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怎样对待金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对金钱的沉思

李嘉诚亲眼目睹了父亲因无钱治病而无法挽回生命的悲惨局面,经历了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年轻时的李嘉诚曾是金钱的追求者。

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在他创业6年后已经跻身于百万富豪之列。那时的他,体会到了物质享受所带来的乐趣:身穿来自名家裁缝之手的西装,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多利亚港,在当时,这已经算是“豪宅”。但是,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几十年后,他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一个未眠的夜晚。

李嘉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州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呈现在李嘉诚的眼前。他还想到童年与祖母相偎而眠的温暖,想到来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睡的情景,想到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才能让他安然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苦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如此不同。

他想:“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为什么有钱不如我所想象的那么快乐?”成为富翁后的他却感到茫然,于是他望着窗外问自己。

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此。”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

思考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28岁以后的李嘉诚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1980年,他真正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这时的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嘉诚认为,钱从社会中来,就应该回到社会中去,绝不能嗜钱如命,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弗为”。一个发财的人,既不应只顾一己之挥霍,也不应充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全留给自己的子孙。他认为,留给子孙的应该是“渔”,而并非“鱼”。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1981年,他在其故乡广东汕头市成立了汕头大学,另外,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他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的经历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并且将其投入香港及内地。李嘉诚说:“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而人们也很难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

用之有方的金钱观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那枚硬币掉在车下并顺着地面向沟渠滚去。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门旁的侍者为他捡起了这枚硬币,于是李嘉诚给了侍者100元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他的随从大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李嘉诚说:“如果不把这枚硬币捡起来,它很可能滚进沟渠,或者被汽车压在土里面,制造这枚硬币的金属就浪费了,这枚硬币也就浪费了。我们把它捡起来,是因为硬币还有它的用处。”他的随从又问:“您为什么给那个侍者100元港币呢?”李嘉诚说:“这是两码事,我给他100元港币,那是给他的报酬,这100元港币对侍者来说是有用的。钱可以用掉但不可以浪费掉。”

2001年的一天清早,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访问团在寒风中来到位于市郊的一所大学。当青海大学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谈到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资金800万元时,李嘉诚详细地询问了光纤的铺设等情况,但还没等校方把具体情况介绍完,李嘉诚就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瓶,一个箭步走上前台,他指着手中的水瓶说:“本来生产这瓶水需要8万,但在申请资金时却说需要10万,那么多余2万就是浪费,办多少事就该花多少钱。”李嘉诚拿着水瓶走下台时,对迎上前来的一位省长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下丢一元钱,我会立刻捡起的。”

中午,李嘉诚在听取省政府介绍的几个项目时,他再次举起桌前的矿泉水瓶对在场的人说:“这水瓶的厚度已经够用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把它再加厚呢!再有钱,也不能浪费;要花钱,也要花到实处。”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细节看出,爱惜钱已经成为李嘉诚的一种习惯。不仅仅是李嘉诚,而且居于世界财富巅峰的其他富豪也是一样爱惜钱。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19世纪美国三大富豪之一,他一生赚了大约10亿美元,为公益事业捐献了75亿美元,但一生非常节俭。他出门常住同一个旅馆,每次都挑选最便宜的房间住。旅馆的经理问他:“先生,为什么您每次都住最便宜的房间,而您的儿子每次来这里总是住最豪华的套房?”洛克菲勒对经理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坐公共汽车回家。他突然发现兜里的钱不够,还少一美元,就向秘书借。他告诉秘书:“记得提醒我明天还你一美元。”他的秘书说:“先生,一美元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非常严肃地回应:“谁说一美元算不了什么?一美元要放在银行里,十年之后就会生出另外的一美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节俭已经成为洛克菲勒的一种生活习惯。

世界股神沃伦·巴菲特于2007年以520亿美元的身价位居全球富豪榜的第二位。但是巴菲特的节俭尽人皆知。他现在拥有巨额的财富,却依然住在几十年前买的房子里。有一次,他跟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外出,凯瑟琳在机场想打一个电话,需要十美分。但是凯瑟琳的兜里没有零钱。她和巴菲特说:“沃伦,给我十美分。”巴菲特从兜里掏出了一枚硬币,一看是25美分,他没有递给凯瑟琳,转身就走。凯瑟琳问:“沃伦,你去干吗?”巴菲特说他要换一下零钱。凯瑟琳说:“不用换,25美分也可以。”这时候巴菲特才转过身来,有点羞涩地把25美分递给凯瑟琳,说这样会白白花掉15美分。凯瑟琳说:“15美分算不了什么。”巴菲特说:“今天的15美分就是明天的100美元。”他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巴菲特从事投资事业50年,每年的资产都以近30%的复利在增长。如果这样计算,今天的15美分再过25年就会变成105美元。所以在巴菲特的眼里,今天的15美分就是明天的105美元。从这里,我们看到,巴菲特已经养成了用钱生钱的良好习惯。

其实,比尔·盖茨也总是将钱用在“刀刃”上。他请客从来不讲究排场,一般只是一道主菜,至于甜点之类,会征求客人的意见,按需提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世界富豪榜上,一个著名的节俭者是瑞典宜家家居公司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他骄傲地拥有一辆有着15年车龄的老沃尔沃。尽管如此,这个瑞典人平时还是更喜欢坐公交车,因为那样他还可以使用他的老年人优惠卡。

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对于普通人来说,发挥金钱的最大效用并不是最大限度遏制消费,花钱的根本动力在于你的理财价值观,在于花钱的即期效用和远期效用的博弈。衡量花钱的效用从来没有一把神奇的尺子,但它的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结果与你的真实需求的符合度。如果一件货物卖得比它们的成本价还低,你并不需要,那它们就一定很贵,因为你本来可以把这笔钱用在你需要买的东西上或用来投资。买不需要的东西,总有一天可能会让你卖掉需要的东西。

对于理财,李嘉诚的心得是: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但是,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假如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有20%,即使经过了20年,资产也只是累积到261万元,此时仍然距离亿元相当遥远。只有继续奋斗到40年后,才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拥有1亿零281万元,但赚第二个1000万要比第一个1000万简单容易得多。

其实,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取得自己要想的财富。当你拥有巨额财富时,你只有拥有科学的理财观念,才能真正体会到金钱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