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12392000000020

第20章 剪不断、理还乱:俄罗斯与独联体(3)

1996年4月2日,俄白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建立主权共和国共同体条约》,正式揭开了俄白特殊关系的序幕。1997年4月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莫斯科签署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条约》。《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条约》将俄白共同体改为俄白联盟,目的是加强俄白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及其他领域的全面合作,促进两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协调两国的法律制度,确保各自的安全并促进欧洲安全和欧洲与世界范围的互利合作。

1998年1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通过了共同预算,还通过了《俄白共同国防政策构想》,两国国防部就制定统一的防御政策达成了一致。1998年12月25日,两国发表了建立俄白联盟国家的宣言,并签署了两国公民权利平等条约和两国为经济实体创造平等条件协定及实施细则,为两国进一步统一作必要准备。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999年12月8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正式缔结了酝酿已久的《俄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条约提出,建立联盟国家的战略目标是:

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发行统一的货币,实行统一的社会政策,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根据国际法原则保障人权与自由,保证统一国家的安全和同犯罪作斗争,加强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和平,安全与互利合作,发展独联体。联盟国家保持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持国家制度、宪法、国旗、国徽和其他国家标志。联盟国家条约的缔结使两国关系达到了高潮,俄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关系更为紧密。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从独立到决定成立联盟国家,就其原因而言,可以说是经济上互补,地缘政治上相互依托,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接近等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白俄罗斯地理位置对俄罗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俄罗斯向西通往欧洲的门户。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有900公里长的边境线,占白俄罗斯边境线总长的近34%。对白俄罗斯来讲,波、匈、捷三国加入北约,使白俄罗斯事实上与北约接壤,作为无核国家使其更愿意靠近俄罗斯,以抵制北约。

在俄罗斯看来,如果组建俄白联盟国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约东扩所带来的压力。正如俄白联盟议会大会官员所言:“俄白联盟的形成,把从黑海到波罗的海之间形成对俄罗斯挤压的半弧形防线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

其次,对俄罗斯而言,白俄罗斯还是其商品进入世界市场的重要通道。俄罗斯对欧盟国家出口商品的70%要通过白俄罗斯过境运输实现。

第三,经济上俄白两国有极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是白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以上。白俄罗斯机械产品的36%~38%出口到俄罗斯,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俄罗斯采矿工业所需载重汽车的49%由白俄罗斯汽车厂生产。同时,俄罗斯是白俄罗斯主要能源供应者,若失去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白俄罗斯将出现生存危机。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有超过8000家的企业互相提供商品。两国的经济合作对进一步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巨大潜力。“更加紧密的联合,不仅能使俄白两国的经济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至少提高25%,而且还能活跃国内生产,增加产出,提高人民福利。”

最后,共同的历史文化是两国走向一体化的根基。白俄罗斯历史上很早就与俄罗斯紧密相连。尽管白俄罗斯在历史上明显受到波兰和立陶宛的影响,但对白俄罗斯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还是俄罗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都信奉东正教,同起源于东斯拉夫民族。在白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约有140万,占白俄罗斯总人口的13%。俄语成为两国通行语言(白俄罗斯宪法第17条规定白俄罗斯的国家语言是白俄罗斯语和俄语)。由于基本相同的历史文化,两国人民对重新统一基本持支持态度。1997年,有关俄白联盟条约的调查结论表明,在莫斯科支持两国联合的占被调查者的92%,在白俄罗斯支持同俄罗斯统一的占被调查者的80%以上。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民族起源,形成了较接近的文化习俗,这些都为俄白走向联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虽然俄白两国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精英分子,其主流基本上支持俄白一体化,但由于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1997年,俄白联盟条约签署后,在俄罗斯国内各党派及政府内部都产生了较大分歧,俄共对达成条约表示大力欢迎,而一些中右党派则表示反对,政府内部也出现了经济改革派领导人和外交领域领导人在此问题上立场的相互对立。以上情况预示着俄白两国一体化进程绝不会一帆风顺。

(三)甩不掉的兄弟:俄罗斯与中亚国家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甩包袱”政策使其同中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受到很大破坏。在安全压力之下,1992年5月,俄罗斯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六国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面对北约东扩的压力,1995年以后,俄罗斯开始谋求与中亚国家改善关系。俄罗斯对中亚政策转变主要出于以下原因:(1)为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有了中亚这一大片空间的屏障,俄罗斯就有了与北约打交道的资本,也有了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角逐的优势;(2)不愿放弃中亚国家所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3)缓和国内反西方情绪抬头的趋势,舒缓国内政治高压,为1996年大选作准备。

1995年1月,俄哈签署扩大和加深合作的共同文件,宣布双方不仅要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继续加强合作,还要在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协调行动。1995年7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批准了关于临时驻扎在哈国内的俄军地位的协定。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之间已经签署了20多个政府间协议,推动了两国间的各领域全面合作。这些协议包括关于驻扎在动荡的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的吉尔吉斯斯坦军队(实际上很大程度受俄指令)的延期、联合抵御从阿富汗向俄罗斯输入毒品、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办斯拉夫大学、扩大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电视转播、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双重国籍等领域的合作。中亚的另一个国家——塔吉克斯坦,由于内部纷争,基本上依赖俄罗斯来保证自己的政治独立。

独联体国家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既与俄罗斯保持不断的合作与交往,但又明显保持距离。乌兹别克斯坦勉强参加了俄、哈、乌、吉、亚、塔等六国组建的集体安全条约。1994年春,乌总统卡里莫夫访问莫斯科,乌俄之间才开始实现谅解。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领导坚持反对在独联体内恢复或重建任何新的联盟。1995年7月,乌、土两国没有签署对俄罗斯维持其地缘政治利益至关重要的《保卫独联体外部边境条约》。

1996年初,普里马科夫继任外长后,俄罗斯开始尽力恢复其在该地区的影响。1998年,塔吉克斯坦同俄罗斯达成共同对付极端势力的军事政治联盟,表示要继续进口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加强双方在国防和安全上的合作。

1998年,叶利钦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与两国确立了未来10年经济合作纲要。1999年,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解决了困扰两国关系多年的天然气供应问题,还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一系列军事技术合作协定。

即使在这时,俄罗斯的中亚政策仍然是矛盾的:一方面,俄罗斯试图和中亚国家实现一体化,并建立其在中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尽力避免承担那些有损于它自身经济发展的种种义务。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利益主要是战略和安全上的考虑。战略上的考虑包括两个层面:(1)在独联体组织内和中亚国家达成一体化并使中亚国家成为俄罗斯的亲密盟国;(2)不让外部强国获得进入中亚的战略途径。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外部威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俄认为,外部强国对中亚的介入对俄和中亚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构成了威胁;但中亚国家却认为,美国、土耳其、伊朗和中国对中亚事务的介入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拉不拢的兄弟:俄罗斯与外高加索国家

外高加索(也称南高加索)是俄罗斯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也是确保俄罗斯在黑海、里海地区传统利益的战略要地,更是保证俄罗斯南部边界安全与稳定的一道天然屏障。

苏联解体后,因阿布哈兹共和国和南奥塞梯自治州的独立运动,格鲁吉亚很快陷入内战。

1992年,加姆萨胡尔季阿政权垮台,曾任苏联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回到格鲁吉亚当政。由于俄罗斯的北奥塞梯直接参与了同格政府军的战斗和对格的封锁,俄罗斯首先对南奥塞梯冲突出面干预。在俄罗斯的干预下,1992年6月底,俄、南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四方领导人在达戈梅斯达成协议,规定在冲突地区设置15公里宽的隔离区,俄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1993年10月初,格鲁吉亚前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的支持者展开军事行动,使格政府军腹背受敌,谢瓦尔德纳泽被迫向莫斯科求助。叶利钦以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并允许俄驻军为条件,俄军以独联体维和部队名义进入冲突地区,并先后建立了四个军事基地(分别位于瓦济阿尼、古达乌塔、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随后,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1994年2月,叶利钦对格鲁吉亚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包括两国友好合作条约在内的共11项协定。在俄罗斯的斡旋下,1994年5月,阿布哈兹冲突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和隔离双方武装力量的协定。

在外高加索三国中,由于同阿塞拜疆关于纳卡冲突和能源上对俄罗斯的依赖,亚美尼亚始终是俄罗斯的战略盟友。亚美尼亚在独联体国家中第一个同意俄在其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两国还于1996年达成了包括在外高加索地区组建两国联合部队等一系列双边军事合作协议。除参加集体安全条约外,亚美尼亚还同俄罗斯签署了《友好合作与军事援助条约》(1997年8月),形成俄亚同盟关系。

苏联解体后,在阿塞拜疆的强烈要求下,俄罗斯驻阿军队很快撤出。随着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开始积极介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纳卡冲突。1993年6月,阿塞拜疆爆发政治危机,亲土耳其的人民阵线垮台,阿利耶夫取代埃利奇别伊执掌政权。1993年9月,阿利耶夫访问俄罗斯,提出要把阿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俄国防部长明确表示马上帮助阿塞拜疆收拾在纳卡冲突中的败局。

1994年,俄罗斯国防部长与阿、亚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一项备忘录,规定自3月1日起全面停火,俄下决心独立接管纳卡的和平进程。但亚美尼亚军队无视停火协议,连续发动猛攻,阿塞拜疆被迫请求俄罗斯出面调节。5月初,由俄罗斯召集阿、亚、纳卡的代表在比什凯克举行谈判,在以往调解中非常活跃的欧安会明斯克小组被排斥在外。5月16日,俄与阿、亚、纳卡三方在莫斯科举行国防部长间的会晤。根据几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冲突各方首先实现了全面停火。

1997年7月初,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访问莫斯科,俄罗斯与由于纳卡冲突而对俄一直冷淡的阿塞拜疆签署了《俄阿友好合作与相互安全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承认不支持分离主义运动,禁止和消除在一方建立旨在反对另一方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集团和组织”。

总之,1993年以后,俄罗斯对外高加索三国的基本政策是首先使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成为独联体成员国,用经济和政治手段使三国“尊重”俄罗斯的利益和要求,并极力把外高加索三国纳入俄罗斯的国防体系中去。此外,俄罗斯在该地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力阻止西方石油公司对里海能源开发的介入。

在里海连续发现大油田后,西方国家对外高加索表现出了极大兴趣。里海的石油储量虽无法与海湾地区相提并论,但它对21世纪全球能源安全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仅次于波斯湾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油气产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60%~70%的石油集中在靠近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1994年9月20日,阿塞拜疆与美欧多家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对本国油田进行开发的“世纪合同”,协议金额约75亿美元,美英资本控制的阿塞拜疆国际业务财团是该项目的主要协调人。

这样,俄罗斯同其他外部势力在外高加索的争夺呈现出一种复杂局面。

美国里海能源战略的核心是确定一条避开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管线。1999年11月,伊斯坦布尔欧安组织峰会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三国总统签署了关于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揽子协议,使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不经过俄罗斯和伊朗运往出海口。美国承诺为管道建设提供资金担保。

外高加索三国,特别是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为了使自身的独立得到更多的国际保证,在国内冲突基本稳定后,开始不断调整对俄关系,竭力摆脱受制于俄罗斯的不利处境。1994年9月—1996年12月,阿塞拜疆先后与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签署四项关于开采里海石油的合同,与俄罗斯在解决里海法律地位等问题上公开对抗。此外,外高加索三国都是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参加国。1996年,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声明不加入俄罗斯牵头的对北约东扩的抵制行动。格、阿两国还组建自己的陆、海军,从美国、土耳其等国接受军事援助,要求撤出俄罗斯维和部队,改由欧盟派出多国部队到冲突地区执行和平使命。所以,围绕黑海经济区、大陆架划分以及石油管道线路的争论,使俄罗斯在该区域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很快下降。

四、普京的独联体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