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艰难的复兴
123994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发展与未来世界货币体系下(2)

未来30年中,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状况、产业分工、发展模式都将与今时不同。因此,考虑未来我国货币战略,就需要对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走势作出预判,正确认识人民币所将扮演的角色与地位,并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顺应历史的潮流,从而达成互利共赢的成果。

第一,未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衰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美元的绝对强势地位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削弱。然而美国目前仍然是占据绝对份额的世界储备货币,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金融机构中拥有诸如“一票否决权”等主导性话语权。然而,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导致美元的领导者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一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造成了严重打击,其经济发展速度遇到了挫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二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恶意发钞、美元贬值这一不负责的方式向全球持有美元的投资者和国家收取铸币税,严重损害了美元的国际硬通货形象,并导致了各国央行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目前货币体系美元一家独大的现状;三是美国一直以来面临着“特里芬两难”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周期性抬头的双重压力,即美国需要忍受长期的贸易赤字以对外输出美元资产,却又面临需要保持贸易顺差以维护美元币值稳定和国内保护主义势力要求减少贸易赤字的选票压力的双重难题,其结果是美元政策常常在升值与贬值之间摇摆,增大了美元币值的波动性;最后是随着欧元与新兴国家货币的崛起,未来将进一步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伴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将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元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衰落。当然,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会采取诸如“重返亚洲”、与主要新兴国家签订区域性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政治、外交、经济甚至军事措施来延缓这一进程,但其步向衰落的基本趋势依旧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未来欧元的地位将不断得到巩固。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为欧元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随着欧盟和欧元区的范围未来不断扩张,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在世界多元化货币体系格局中,欧元的地位必将得到巩固,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欧元未来想要与美元抗衡,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当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挑战。就其内部因素而言,欧盟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实力最强的德国和法国,其劳动生产率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且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目前正面临欧债危机挑战的国家,其财政政策难以达到其他欧元区国家要求的水平,从而对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不完全协调的欧盟经济形成了严重拖累。而就外部挑战而言,国际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的波动未来可能对欧洲经济形成较大的冲击,而美国也不可能坐视欧元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此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欧债危机的落井下石便是明证。因此,由于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未来欧元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难以直接对美元地位发起强有力的挑战,甚至其巩固自身地位的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第三,英镑和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英镑的地位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便已走向衰退,如今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仅约5%左右。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因素曾采用英镑作为结算货币,但事实上如果从结算便利性、流动性等纯经济因素考虑,目前世界各国选用结算货币时的首选必然是美元或欧元。未来英镑的地位可能将进一步下降,且若排除政治因素,英国未来大概率的选择是加入欧元区。而日本目前在世界储备货币中占比约2%~3%,尽管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中占比超过20%,但目前已降至9.4%。由于政治和历史因素,日元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间被其他国家接受的程度一直有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实行贬值政策也导致了其在亚洲的声誉一落千丈,而人民币却趁此作出不贬值承诺,并逐渐成为区域硬通货。日本目前劳动生产率提升乏力,经济尚未走出低谷,加上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日本经济的复苏尚待时日。因此,日元无论在亚洲还是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作为储备货币的作用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且其未来在SDR中的占比可能进一步下降,甚至有可能被其他新兴货币所取代。

第四,亚洲形成统一货币“亚元”的概率很低。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已经形成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列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的中国—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区(CAFTA)。然而在亚洲地区推动形成类似欧元的统一货币体系,在目前看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愿望。分析欧元区主要成员国的特点,可以发现它们均属于发达国家行列,且经济总量规模、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亚洲国家较小。而亚洲国家绝大多数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且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土面积对比较为悬殊,而相互之间由于领土争议、资源划定及侵略历史等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摩擦一直不断,加上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尝试从中插手,因此亚洲目前的区域合作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更不用说形成统一货币的可能性了。

第五,人民币在亚洲及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同时人民币对外签订一系列互换协议、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也进展迅速。一旦人民币实现了区域化和国际化,未来就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登上世界货币体系的舞台,并有望成为SDR的权重货币。根据刘力臻等(2006)此前的调研,人民币以现金形式在与周边如越南、老挝、蒙古和俄罗斯等国的边境贸易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通过“地摊银行”等形式完成结算交易。在此基础上,我国与周边国家推广官方的、通过银行体系进行人民币结算就具备了现实基础,同时也将促进边境贸易的规模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契机,人民币未来有望成为周边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并有望进一步进入整个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储备货币篮子。

为改变目前美元一家独大、推动未来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目前存在三种路径或思路:第一种是建立超主权货币,譬如提升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的功能,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所有主权国家信用的世界货币单位;第二种则是新形成一种区域货币——亚元,形成美元、欧元和亚元三足鼎立的新世界货币体系;第三种是货币体系多元化、主要经济体主权货币国际化,譬如人民币等新兴国家货币也将进入世界储备货币篮子,而美元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这三种路径的尝试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都曾有所试探,但就目前世界格局和三种路径的实施难度来看,采取第三种方案的可能性最大。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提高非美元货币间直接结算占世界贸易结算的比例,而人民币正是最有希望的候选之一。

根据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对未来三十年世界货币体系格局的预测如下:预计到2020年左右,人民币将初步实现国际化,占世界货币往来结算的份额将提高到3%~5%;到2030年左右,人民币将逐步在亚洲地区树立起强势货币地位,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和其他新兴国家货币共存的局面;到2040年后,有望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种货币为主要交易媒介的新世界货币体系格局,届时美元很可能仍然份额最大,而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人均GDP及劳动生产率等关键经济指标都将位居世界前列。

五、华元体系与东亚经济自由贸易区

事实上,考虑中国未来的货币战略,不仅需要对未来30年世界情势作出预判,其中还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我国自身、周边,特别是东亚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其中,关于未来能否形成华语体系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经济区”,在发展自由贸易经济体的基础上开展货币合作,是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

如果要讨论统一中华经济区的话题,首先就应关注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国四币”的整合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华经济体系内,共有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门币四种货币在流通。其中人民币经过多年地区间贸易的积累,相关货币体系的协商安排,以及区域地缘政治进程等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已经在香港地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沉淀,并且未来还有望继续增长,但美元存款依旧占据约35%的比重;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的相关业务开展的合作洽谈也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澳门地区则在1999年以前,广义货币M2中就有52%为港币,澳门币仅占32%,而到2010年港币占比已达到59.1%,始终超过澳门元的占比;目前人民币采取的是针对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港币采用的是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新台币是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而澳门元则钉住港币。

未来,中华经济区内的经贸合作规模势必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也将不断深入。如果能够在四个地区间实现货币高度合作甚至统一,将大大节约相关商品和服务贸易,甚至金融业务往来中的换汇、结算成本,对于各个地区及中华经济区整体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而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会选择加入相邻的货币区,在理论上常用的分析框架即为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GG-LL”模型。在这一模型框架下,一国或地区将分析自身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并在实现货币一体化后福利效应为正时加入。具体而言,是在该国或地区让渡了铸币税、货币主权及货币政策平衡内外经济等成本后,获得的交易成本和外储成本节约、区域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收益更大时,才会加入已存在的货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