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艰难的复兴
12399400000073

第73章 中国地缘环境和对外战略下(6)

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的规范性领导地位,尽快形成与我有利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并提高在非洲、拉美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存在,使之在经济领域更多地依赖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大国的军事交流,提高国防力量的透明度,尽快形成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有效的可信的战略威慑能力。在周边地区适度地展示军备和必要时使用之的决心与意志,有效震慑威胁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行为。

3.分化瓦解西方对中国的遏制

对于欧洲。在政治上继续发展与欧洲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文化、社会间的交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增信释疑,给欧洲以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在经济上,深化中欧经济联系,拓宽双方市场准入的渠道和方式,支持欧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变中国威胁论为中国机遇论。对于美国在亚太的军事联盟体系。集中中国有效的战略资源,选择最佳的突破口,使其某一个盟友将联盟的定位由军事联盟转为政治或经济联盟,削弱美国在其亚太同盟体系中的政治信用。在这一方面,可将泰国作为战略争取的对象,一来中泰之间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两国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二来泰国在美国在亚太的联盟体系中与美最为疏离。依靠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用经济手段拉近与新加坡的距离,加强与新加坡的政治联系,消除新加坡对中国的急速崛起而带来的恐惧和疑虑,降低其对联盟体系的期望。对于日本,继续发展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尤其是加强民间的交流,增加两个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好感,有效管控两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确立以和平手段解决分歧的根本原则,积极弱化日本在联盟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美国,中国不与美国为敌,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原则,但是要坚决地抵制美国危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决不妥协,这是原则之上的原则。

4.做好战争准备,十年内打一次有限战争

基于菲律宾羸弱的国力和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嚣张气焰,中国可以将之作为优先打击的对象,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力量在短时间内给予菲国防力量以致命的打击,彻底摧毁其挑衅中国的国家意志,在地区内决定性地树立起中国作为大国的威严。

(执笔:韩爱勇,周天勇补充)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王正毅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2. Amna YusafKhokhar:《巴基斯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3.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秦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程洪、于燕:《试述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2011-2010)》,《拉丁美洲研究》,2010年第5期。

5.丁一凡:《中欧关系的不确定性来自何方》,《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

6.冯仲平:《盘点2011年的世界大事欧债危机及中欧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1期。

7.冯仲平:《新形势下欧盟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

8.冯仲平:《关于中国对欧政策的几点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1期。

9.韩琦:《中拉关系与重视拉美 “无形资源”的开发》,《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1期。

10.黄大慧:《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求实》,2010年第20期。

11.胡艺、沈铭辉:《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5期。

12.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李安山:《中国—非洲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与可持续性问题探析》,《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

14.李晨阳:《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15.刘建飞:《中美俄日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6.刘海燕:《中国与中亚国家边界演变与思考》,《当代世界》,2010年第8期。

17.刘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存在》,《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18.刘宝莱:《应对奥巴马“新中东政策”的几点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5期。

19.刘鸿武:《论中非关系三十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回应》,《西亚非洲》,2008年第11期。

20.罗建波:《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与政策》,《新远见》,2012年第5期。

2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期。

23.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24.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当代亚太》,2002年第7期。

25.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26.秦放鸣、孙庆刚:《中国的中亚战略研究》,《亚太经济》,2010年第2期。

27.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荣鹰:《共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议程——未来10年中印关系前瞻》,《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29.时殷弘:《欧美接近、中欧疏离与中国的战略需要》,《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

30.时殷弘:《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31.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9期。

32.孙德刚:《论中阿战略合作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第6期。

33.王海运:《新时期俄罗斯外交战略走向及中俄关系深化》,《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4期。

34.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35.王缉思:《世界发展趋势与中美关系前景》,《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

36.王缉思:《中国大战略求索》,《领导文萃》,2011年10月(下)。

37.王丽娟:《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8.王帆:《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9.吴寄南:《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转型期 ——兼论两国增强战略互信的路径选择》,《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

40.吴洪英:《“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辨析》,《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3期。

41.王京烈:《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回顾与思考》,《西亚非洲》,2010年第4期。

42.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趋势、对策》,《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3期。

43.杨青:《“南海问题”问题的实质和中国的政策》,《新远见》,2010年第12期。

44.叶江:《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45.于晓燕:《中国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策略思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6.于铁军:《中美日协调是构建亚太地区复合安全架构的重点》,《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47.约翰伊肯伯里:《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48.谌华侨:《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地域性考量》,《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49.张昆生:《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

50.张金翠:《应对水资源争端:中印策略的博弈论分析》,《南亚研究》,2010年第4期。

51.郑秉文、孙洪波、岳云霞:《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总结与思考》,《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增刊第2期。

52.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重点学科课题组:《2011年中欧关系回顾与展望》,《欧洲研究》,2012年第1期。

53.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4.左凤荣:《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代世界》,2012年第7期。

二、外文文献

1.Amitav Acharya,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Asian Security Order: Norms, Power, and Prospects for Peaceful Change”, in Muthiah Alagappa ed., Asian Security Order: Instrument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David C. Kang,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 No.4, Spring 2003.

3.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3, Winter 2004/2005.

4.Femi Akomolafe, “No One Is Laughing at the Asians Any more”, New African, No .452, June 2006.

5.Kusuma Snitwongse, “A New World Order in East Asia?” in Asia-Pacific Review, Vol. 10, No. 2, 2003.

6.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1.23, No.4 ,Spring 1999.

7.Robert S. Ross,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in Robert S. Ross editor.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New York: M.E. Sharpe, Inc., 1995.

8.Stephen M. Walt,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World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9, Spring 1985.

9.Wanjohi Kabukuru, “Kenya: Look East My Son”, New African, July 2006.

三、网站

1.www.Mofcom.gov.cn

2.www.ifeng.com

3.www.Sohu.com

4.www.Hexun.com

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

中国自秦汉到19世纪前期,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一直是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一些国家政要、学者们议论中国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饱饭的问题,而今天其中的一些人士则发出“中国威胁”之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令人震撼。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中国强大后如何与世界各国相处?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如何处理好与各国的利益关系?中国再发展30年,其前景会如何?这些不能不是我们所考虑和憧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