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艰难的复兴
12399400000078

第78章 和平发展道路与民族复兴上(1)

需要给世界说明的是,中国未来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在世界各国之中永不当头,中国未来强盛后,也将恪守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会武力干预别国,甚至侵略别国。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深入进行学术研究,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中国争取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但是,关于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目前的许多论述看,或者是因为使用传统的国内范式语言而不能被接受,或者是逻辑不严密和不科学。那么怎样来分析和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其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定义及其内涵

可以看出,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虽然有联系,但是有区别的。通常所指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自身内部的发展道路。当其与外部联系时,主要是指经济联系方面采取何种方式。而其发展道路与外部联系时,又分为和平发展道路与非和平发展道路。

那么,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其本质定义为,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过程中,选择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和平交流,不对外强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以武力和强权争取自己发展的资源和市场,在平等的分工、协作、投资和交易中形成、获得自己发展的资源和市场,自己的工业化不以损害全球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从范畴的解释来看,现代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不以武力和强权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市场,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是,需要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保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的完整,维护自身发展海空运输通道的安全,保证空间飞行航道及外空间本国卫星等设施的安全,参加国际维护和平行动。

自然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全球竞争中也不断上演,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战争史。从本质上来说,军队及国家,以及战争是保护和争夺扩大人口、土地、草地、牲畜等资源的组织和方式。

二战以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东西方对垒,互相为意识形态而战。典型的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其特点是试图以武力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或者以武力争夺国土等资源和世界商品市场。这些都不是和平发展道路所主张的。

其次,在发展与世界的关系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间形成契约精神,以公平的分工、协作,以及按照市场平等交换的原则,保护财产及知识产权、进行等价交换、尊重合同及协议、遵循共同商定的规则。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大国和小国之分。由此而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结算等经济联系。因此,需要尊重投资国和贸易往来国的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者和知识、技术及商标拥有者的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在投资、贸易和生产中,需要有互相遵守的行为规则和程序,合作需要有双方的契约。比如,相关法律透明、准入和交易程序公正公开和有章可循;需要尊重市场经济原则,自由平等交易,不以不合理的价格和交易规则损害他国利益。既不能武装侵略,也不能进行不平等的经济侵略。

再次,在本国发展中,不以损害全球生态环境,并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原则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哈丁悲剧是经济学上的经典案例模型。即在一个草地上,牧场是公共的,而各家的牲畜是私有的。在公共的草地上,各家为了尽可能地多养羊,导致承载过度,使草地沙化,形成灾难。哈丁模型推广到全球,也是这样。即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是都想更多地使用公共资源,如从公共的海洋中更多地获得渔业矿产资源,更多地向空间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气体,在外空更多地安置自己的卫星,更多地获得通信和航道等公共型的空间资源等;二是用交易的方式,高发达国家从低发达国家获得林木、矿产等资源,甚至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运送、倾倒垃圾等。这些提高本国和本地区发展内部收益的行为,对世界将形成代价很高的负外部性。因此,各国如果不能在全球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上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哈丁的灾难和悲剧就会在全世界发生。这也是一类实质上不和平发展形成的问题。

因此,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也要考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自觉加大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进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对全球不可持续资源的依赖,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湿地湖泊河流等系统,使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不对全球形成严重的负外部性,保护全球公共生态环境,建设一个环境良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人类美好家园。

第四,推动国家间的良性竞争,避免非合作型博弈,促进合作型博弈。国家间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形成程度不同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实现发展的共赢。

全球经济需要各国企业的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有技术的进步,才能使管理提升、降低消耗,才能提高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这种竞争形成了国家间的博弈。这样就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国家间形成的是纯粹经济竞争,还是经济与武力威胁相加的竞争?二是经济竞争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型的共赢博弈?三是在合作博弈时,是否强加对方不愿意的政治等附加条款,以非经济方式进行竞争?

和平发展,需要的是合作型的经济竞争,而不是掺杂武力进行竞争。当年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不开放市场,这是不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的方式。但是,世界列强国用枪炮利舰侵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开放口岸和市场的行为,则属于武力胁迫的经济竞争。

现代和平发展,是合作共赢博弈的模式。前面已述,由于各个国家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优势等的不同,在生产和贸易上的激烈竞争是有利于提高世界生产和技术整体的素质和水平。但合理的专业分工、协作,通过投资和贸易实现各自的利益,即竞争中的合作共赢,仍然是经济博弈的主体。特别是通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设立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区,加强合作并减弱恶性竞争。和平发展,也包括通过经济援助、贸易优惠国待遇、培养受援国造血机能等方式,帮助竞争中的弱国实现共同发展。

和平发展,在国与国的经济合作中,不应强行附加对方不愿意的非经济政治等因素。华沙条约组织内成员国之间有经济方面的合作,但许多成员国与苏联的经济交往中,往往因为合约体内计划经济和调拨等不合理的分工、价格和贸易体系,使处于弱势合作国的利益受损。并附加了一些政治因素在其中,甚至武力干涉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合约国的内政。因此,现代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合作,需要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市场分配资源基础之上,并尽量减少国家的行政干预和强加其他非经济条款。

第五,全球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大国,都需要对保证全球和平,缩小国家间发展差距,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要减少军备支出,限制军备竞赛,防止地区武装冲突,避免战争爆发;减免不发达国家的债务,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并且真心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自己国民经济的造血功能;作为发达国家,更应该带头减少排放,节约能源,保护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并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财力和份额,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体制转型中的国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应逐步地承担上述责任和义务。

第六,长远看,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发展,需要建立各国和各地区间的协商机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制定共同的行动规则,并建设能发挥作用和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即形成全球和平发展的体制模式。

上世纪中叶,联合国的设立,为各国和各地区协商之间的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等等事务,包括冲突,及进行较为中立的裁定,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治理架构;而其宪章,也是人类共处的行动规则。国际法院、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给全球投资贸易等经济活动,商定了行动规则,是进行协调、诉讼和裁判的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以来,全球各国间就生态和环境进行着艰难的协商,力图达成共识,形成各方遵守的行动规则,以保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维护全球环境安全。

为了实现全球和平发展,需要付出的努力是:(1)强化协商。进一步加强各国和各地区间的协商沟通,使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形成平等有效的协商机制。(2)达成人类共识,制定共同规则。通过各种论坛、会议和其他渠道的磋商,各国不论大小,平等表达意见,在一些重大的和平、发展、环境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基于这些共识制定需要遵守的行动规则。(3)补充和修改联合国宪章,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及其运行的规则和程序。由于各国大小不同,人口规模不一,需要建立联合国的双重会议形式;建立新的强有力的联合国决议执行机构,将联合国的立法和执行分开;完善国际司法体系,形成合理的检查和法院机构;鼓励形成更多的国际民间的组织,完善和发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家间第三方组织的协调作用。总之,从长远看,需要形成合乎人类和平发展的全球民主参与的治理结构。

(二)社会主义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在研究中,总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是什么关系?以美国价值观出发的全球战略看,美国在21世纪的重要任务是防止极端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共产主义在全球死灰复燃和全球蔓延。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价值观,是旗帜,在分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极端的资本主义、将共产主义极端化,都给人类造成过重大的灾难。不容否认,苏联以及柬埔寨等国家曾经将共产主义推向了极端,在20世纪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时教条理解的共产主义思想,及中央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和仅按劳分配等的以三位一体经济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像实行资本主义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在现代化的竞赛中获得成功,甚至是以失败而告终。

资本主义社会学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内容,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资本严酷剥削劳动,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代,工人生活惨不忍睹,是极不人道的。工人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逼迫资本主义社会朝着加入社会主义的方向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适当增加政府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工会合法化,形成劳工法律和合理的工资制度;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并且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福利社会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内容也在进行重大的调整,吸收了相当多的社会主义要素。

而社会主义社会,也向资本主义借鉴和学习成功的经验,进行重大的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各国在不断地进行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转向了经济建设和民生,否定和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政治运动搞建设的道路,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道路。30多年来,我们从中央的计划经济转向了以社会供需调节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一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制;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按贡献合法分配的分配制度。而且,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资投资、企业及其管理者。实际上,过去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一大二公和单纯按劳分配等三位一体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已经被全面改革。

中国30多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我们并没有实行国家领导的家族世袭制;建立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退休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推进党内民主和执政方式的改革,改进党内选举制及其监督体制;新闻信息放开,互联网改革,特别是微博等形式的信息传播机制发展很快;立法逐步民主科学和公开化,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行政和司法三者初步制衡的政权治理结构;从人口的城市单位、家属院和农村公社大队户籍、档案、粮食关系的管理体制,城乡分割,劳动计划招工,向人口自由迁移,自主择业,自由居住,自由出行,身份证管理转变;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村委会的选举制度,并逐步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党政领导、法院和检察院院长等的党员和人民选举及其监督体制;我们在逐步放开民间社团组织的设立,完善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自治,形成政府、社会、法人和自然人的社会治理结构;我们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调整了宗教政策,允许并尊重信仰自由,充分发挥宗教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积极作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虽然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但是,与3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明显的改革和天翻地覆的变化。

纵观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历史,我们发现通过互相学习长处,改革缺陷,形成了更加符合发展,保障民生,平等公平的大社会。实际上,在借鉴学习方面,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加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中国正在朝着一个人道、民主、自由、法治和秩序的现代国家迈进。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防止极端资本主义和极端共产主义出现;当然,还包括防止和遏制极端法西斯主义,极端宗教和恐怖主义在世界的复活和蔓延。极端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宗教及恐怖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宽容对待不断改革的不同制度的社会,不以冷战思维考虑和有我无你、你死我活的方式对待社会制度的分歧;建设性地促进各种制度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和改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要和平相处,共同改革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