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但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美国和中国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两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消费和储蓄严重失衡。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说,是中国的储蓄助长了美国的房产泡沫,美国人太爱消费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太爱储蓄了。换句话说,美国人喜欢信贷消费,而中国人喜欢将钱存到银行,就是储蓄。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享受生活式消费,而中国则是勤俭节约式过日子。
随着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之后,中国这种以储蓄为基本方式的消费模式,面对美国的消费模式的冲击,会如何呢?
其实,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人喜欢透支消费。美国人的信用卡里其实是没有一分钱在里面的,银行也鼓励他们先用未来的钱,给消费者提供至少 45天的透支免息期。美国人拿到工资后,才按照透支的金额把钱转入信用卡,还款给银行。然后又开始继续下一个透支消费的周期。没有人先把钱存进信用卡再消费的。银行愿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有些人在还款到期日时无法还清全部的款项,这时银行就可以收取透支利息了。但是,银行也担心有些人永远还不清款项,给银行造成损失,所以美国银行对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和还137 款情况是监控得非常严密的。
另一方面,美国喜欢分期付款。美国人喜欢用有限的金钱去尽可能地买更多的东西。除了房子、车子之外,绝大部分电器、家具等,也都是分期付款买回来的。美国人喜欢尽快地享受到一切可能享受到的生活,决不会等到存到足够的钱才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所以,当你看到普通的美国人住着别墅,开着汽车,家里各种设施齐全,实际上那些很多都是还没有付完所有款项的。不怕贷款,不怕支付利息,这也是美国人很不同于中国人的地方。同时,这也是因为美国各项福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人们对未来的收入和生活比较有信心。
我们知道,美国一直是一种高消费与高负债并存的模式,它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占全球的 65%,可为什么美国却总是“不差钱”呢?有人说,中国是穷国,美国是富国,可是中国却在“借钱”给美国,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美国的逆差背后反映的是其多年来的负债消费模式,也就是靠借钱过日子。支撑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基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者,美国可以通过开动自己中央银行的印钞机,来换取真金白银,也就是其他国家实实在在的财富。这是支撑美国多年来负债消费的基本条件。反过来,美国之所以能够通过印美元来借债进行消费,是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美元。
二是美国的过度消费持续了这么久,与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以及部分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直接相关。产业的空心化涉及很多问题。到前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制造业占整个 GDP的比例在 12% -15%之间,与此相对应,美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而美国之所以这么长时间致力于发展金融业,根本原因是它能够通过金融业在全球财富分配中获取最大的份额。
上世纪 80年代,美国还是一个净债权国,美国人在海外的投资跟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相抵以后是一个正数,因而美国每年大约有 3000亿美元的净投资收益。到 2005年前后,美国的海外净债务超过 2.5万亿美元,而按照美国官方的国际收支统计,海外净投资收益仍然为正。它作为债权国能赚钱,作为债务国还能赚钱,这是一个统计上解释不了的现象。所以,一个很直接的推理就是,外国人在美国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低于美国人在海外的投资收益率。这种投资收益率的巨大差异,就是建立在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之上的。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储蓄呢?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问题是,这种对于饥荒的集体“记忆”是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储蓄的本能呢?如果不是本能,那么扩大内需就有希望,一旦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就敢于花钱。如果是本能,那么即便是有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中国人也照样会维持高储蓄率。
曾经历过“三年困难”阶段,对“饥荒历史”刻骨铭心的那部分中国人,如今大多已经不是经济活动主力,他们仍然在储蓄,但储蓄行为与用途和后辈大不相同。他们为儿女储蓄,为“有事”而储蓄,储蓄的结果,多半是把一生积蓄全部交给医院,在人生最后的短暂阶段,在痛苦中实现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慷慨”消费。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都还很欠缺,许多人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同时,许多人存起来的那些钱,不是不想花的钱,而是不敢花和不够花的钱。
由此可见,中国人热衷于储蓄确有历史原因。许多人或许明白,把钱放到银行里,对于自己来说并不划算。因为过去这些年,通货膨胀高于利息收入,存折上的存款月复一月地降低了购买力,而参与其他投资又深感危机。如买房可以保值,但目前大城市的购房门槛已经很高。转到小城市置业,可能会遭遇“限购令”。投资股市,散户可能会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 80后、90后向美国人学习,与其把钱存起来,不断贬值,还不如将钱花掉,及时享受。
那么,中国的储蓄真的助长了美国的房产泡沫吗?而对“美国人太爱消费的原因是中国人太爱储蓄了,把钱就非常便宜地借给了美国人去消费”的观点,应看到美国的过度消费跟中国的消费不足,表面看起来是对应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形成机制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在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后,美国人悄然改变了自己的消费模式。美国人一向喜欢用信用卡消费,但这场经济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如今更倾向于使用“已经赚”的钱,放弃了“今天用明天的钱”的美式消费习惯。美国人目前希望可以在规定的预算内消费,同时避免由于未能按时还款而产生更多的信用卡利息。他们目前更希望自己可以理智消费,可以“有纪律”地消费。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使用现金或者存款户头消费,也为他们节省了费用,因为通常他们需要为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交付一定的费用,但负面影响是,商家现在无法从信用卡上获取珍贵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同时,由于失业率在未来的几年里很有可第六章 理财亦有道能继续高涨,同时,银行也可能继续执行信贷紧缩政策,所以美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可能会持续数年。
显然,一个国家的消费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得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哪种消费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模式在国民经济中能稳定地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有自己的消费模式,并且随着国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多,投资渠道逐渐增加,从而也使得储蓄消费的单一模式有所改变。没必要成天去说要刺激中国人积极消费或者把银行的钱都拿出来。谁都知道享受比遭罪好,问题是生存环境与制度安排阻碍了普通人群的消费。所以还是先前讨论的那个话题:社会保障带来的一切,能给国人一颗稳定发展的心,能让国人放心消费的心。相信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不会因为美国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而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消费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