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
12400100000039

第39章 为什么说美国次贷危机是“说谎者的游戏”?

和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不同。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本土的当地人很少一次性全额付款购买房子,基本上都是按揭贷款购房。加上,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发达,所以美国人不怕失业带来的不安全。但是为了享受较好的生活质量,为了能住上好的房子,对于那些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的低收入群体,怎么办呢?

因此,在美国只要有需求,市场就会有供给。贷款公司把广告投放到各大电视、报纸和街头巷尾,甚至还出现过“节目中植入广告”的现象。这些信息无不充斥在所有人的周围。相信对于那些稳定收入或者是高收入的群体,他们不必担心无法还款。但是既想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信用资质却又较低的人,却为了得不到住房贷款而发愁。

这时候,贷款公司出招了。他们打出的广告无不在精神方面刺激着这些低收入者。想买房吗!贷款吧!贷不了款!找我们吧!可是没收入啊!我们有优惠!可是首付也没有啊!我们提供零首付!可是利息也很高啊!没关系,我们头三年给你提供 2%的优惠利率!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 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有钱了!再看看这些年房地产市场,那真是漫山红遍、欣欣向荣的一片景象,比你投资股票还能挣钱。美国人看到如此多的诱惑,如此漂亮的大房子,把心一横,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

那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是次级贷款者。而那些成天打着广告,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人民走到哪里都会自信满满地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再过几年没准我也当个美国总统!也就是在 2006年之前,美国利率水平较低,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因此,那些主营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公司发现了这是一个不错的挣钱办法,但是他们把钱都贷给还款能力低的人后,自己却没什么钱了。因此,他们想办法找到了美国比较有实力的几家大型投资银行,像高盛、美林、摩根,因为它们十分通晓房地产市场那波诡云谲般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这些次贷公司心想,自己下水不要紧,要是能拉这些大腕下水给自己兜底,就算损失也不会太大。于是他们就和这些大腕商量出了一种办法,通过重新打包一些债券,通俗说就是 CDO(即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现金流量之可预测性较高,不仅提供投资人多元的投资渠道以及增加投资收益,更强化了金融机构之资金运用效率,移转不确定风险),然后卖给美国人,让美国人来承担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

投行们凭借自己嘴上功夫卖掉了 CDO中较低风险的债券,但是高风险债券还是少有问津。于是,投资银行又动起了脑子,想来想去,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做什么的?其实就是在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上买空卖多的主儿。于是对冲基金的老板们动用自己的关系,找到了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然后买入 CDO债券。试想一下,光靠银行利息差,对冲基金就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

债券销售出去了,公司资金也收回来了,次级贷款公司的业绩也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贷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次级贷款公司,再到各大投行和对冲基金公司,人人都能赚到钱。

不过当对冲基金挣的钱比投资银行还多的时候,投资银行心想,本来不想玩觉得风险比较高的次级抵押贷款,但是发现这些对冲基金公司挣着钱,心情还不错。于是他们也开始打起了 CDO的主意。

这回,对冲基金高兴坏了,它们看到投资银行这么疯狂地购买CDO,便用 CDO债券作抵押,换来贷款,继续买 CDO。因为当初签了协议,这些 CDO都归对冲基金的!投行一看,斗不过对冲基金,就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叫信用违约交换,俗称 CDS,它是一种对银行间债券业务的保险,类似于买保险,买方同意在一段时间内支付费用给卖方,而卖方仅在特定情况发生时,比如违约,才支付一笔金额给买方。签订合约的双方都可以把它转售给其他人。简单说,就是债券危机,给人家做保险的一方,现在无力支付违约金。他们觉得 CDO风险太高,就给 CDO投保,每年从 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保险公司也很明白,CDO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而对冲基金想,这几年也已经赚了不少钱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也值了!

但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宠儿们,的确会利用金融想出很多办法,基于 CDS的金融衍生产品,便又想出了更多的赚钱办法。现在 CDS这么赚钱,我们为何不放,为了买 CDS发行一个新的基金。于是他们用先前CDS挣的钱作为保证金来设立一个新的购买 CDS的基金,即便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笔保证金垫付亏损,也只有等这笔钱亏完了,真正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况且,再亏损钱,通过火爆的 CDS,怎么收不回那保证金呢?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地给予 AAA评级。结果这个基金卖得更加疯狂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

但是,好景不长,房地产市场终归是一场高风险的游戏,2006年年底,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期限到了之后,先是无法偿还贷款,紧接着是次级贷款公司破产倒闭,投资银行也发出巨额亏损报告,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利润快速下滑,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我们再回顾一下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当事人吧。其实从低资信的贷款者到次贷公司,再到投行和对冲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他们其实在次贷危机中,仅仅都只看到了房价上涨给他们带来的暴利,但是并没有看到一旦资金链断掉,自己其实是根本无法偿还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主义。而对于投资银行,其自身也是具有投机主义倾向的,在次级贷款问题上,金融机构由于存在杠杆机制对投资银行赚钱的诱因,使得投资银行把钱借给了那些信用资质较低或收入较少的借款人,所以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审查得不严,从而银行在放出去的贷款中很难得到返还的信用保证。总而言之,市场上的人都是出于对金钱的热爱而奋不顾身地把钱投到了房地产市场。而次级贷款公司不断地给贷款者画大饼的时候,其实他们心里很明白这部分抵押贷款风险很高,而在金钱的驱使下,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忘记了这是一个带着甜味的陷阱,而不断地包装推出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从表面上看带有无比耀眼的光圈,但是其内在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作为普通民众,在金融危机之前总是被这些人牵着鼻子走,而且一个接着一个谎言,让公众掏出自己的腰包。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最后终于次级贷款还不清之后,金融危机爆发了。

但是,次级购房者又好到哪里去了呢?一种以享乐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的消费模式主宰着美国社会。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的现象,让奢侈化生活遍布美国。

自上世纪 80年代初里根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 -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予储蓄机构和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 1933年《美国银行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因此,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房地产市场,最终金融危机一触即发,不可收拾。

谎言终究是要被揭穿的。在揭穿的那一天,无论是谁都会遭受损失,那么,为什么不让谎言暴露在阳光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