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军官在日记中写道:“苏联人仿佛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他们不怕牺牲。”苏军决心与斯大林格勒共存亡:“我们要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决不让德军进抵伏尔加河!”
苏军新装备的1250辆“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就可发射1万发重型火箭弹。火箭弹的威力巨大,可摧毁德军的工事。德军官兵对此惊恐不已,斗志大减。
保卢斯部队拖住了百万苏军,这为德军的战局换来了时间,希特勒可以从容地调整部署,以便在其他战线上取得主动。而保卢斯和他的第6集团军则成了希特勒的战略牺牲品。
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季,91000名德军俘虏,正在冰天雪地中一步步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在这91000人中,战后只有5000人活着回到了德国。
1942年10月份,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仍然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损失大得惊人。只要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清楚,大城市里的断垣残壁非常有利于坚强而持久的防守。苏联军民充分利用这些断坦残壁,拚命防守每一处焦土废墟。
虽然哈尔德及其继任者警告过希特勒:“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官兵早已疲惫不堪了。”然而,希特勒却硬要德军继续进攻。一批批新的德国师团参加巷战,但转眼间就在激烈的巷战中消失。
对希特勒来讲,是否继续进攻斯大林格勒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他的威信的问题。
一次,总参谋长蔡茨勒鼓起勇气向希特勒建议:“沿顿河一带漫长的侧翼防线情况危急,应把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撤到顿河河湾。”
希特勒十分不满,大声说:“帝国的官兵到了哪里,就必须守住哪里!”
战至此时,苏德双方的战斗重心移到了北部的工厂区。双方为了争夺拖拉机厂、“街垒”和“红十月”工厂展开了殊死搏斗。
从10月4日起,德军出动了近10个师攻打工厂区,还动用几千架次飞机轰炸。德军曾经占领了“红十月”和“街垒”工厂的住宅区。
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指令说:“该地区不能让给德军,而且德军占领的那一部分也必须收复回来。”
10月5日,斯大林下令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斯大林格勒,要把每一座楼房和每一条街道都变成坚强的堡垒,把德军消耗在巷战中。
苏军按照建筑物的大小,相应安排一个排至一个连的兵力,并储存大量的弹药、粮食和药品,以便能够长期坚守。
例如,步兵第13师的巴甫洛夫等24名战士和30多个居民,从9月中旬防守的“1月9日”广场附近的一座大楼,坚持了近两个月。德军多次进攻该楼,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一直没有攻下。
为了纪念这些守楼军民的战绩,战后大楼重建时起名为“巴甫洛夫大楼”。这个例子说明苏军的抵抗相当顽强。
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地区下了第一场雪,严寒突然降临。由于补给迟迟未到,兵力严重削减而陷入困境的德军第6集团军竟连冬装都没有着落,官兵们冻得浑身发抖。
此时,希特勒下令必须占领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在希特勒的严令下,率领部队向工厂区和奥尔洛夫卡一带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势。
同时,在市区中部,德军向苏军第13师重新发起了攻势。经过一番激战,德军终于攻入“街垒”和“红十月”工厂附近的小镇。
10月14日,德军进攻拖拉机厂和“街垒”厂。在仅5公里宽的地方,德军出动了2个坦克师和3个步兵师,德军空军出动了2000架次飞机轰炸市区。
10月15日,德军占领了拖拉机厂。一些工厂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中修理坦克、大炮。拖拉机厂的工人甚至在德军攻至厂门前,仍在制造新坦克和装甲车。当工厂遭到德军入侵而停止生产时,工人们纷纷驾驶坦克,或者拿起武器,与苏军并肩战斗。
接着,德军沿伏尔加河西岸向南进攻,想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在危急关头,大量苏军援军进入斯大林格勒,立刻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10月17日,苏军第138师支援工厂区巷战。在伏尔加河岸的每寸土地上,双方都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10月18日,德军发动的城市攻坚战获得巨大进展,占领了该城的大部分,并差点切断了苏军的河上通道。
苏联政府宣布,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恶化了,投入更多的援兵用于巷战。苏军的英勇抵抗消耗了大量德军。
其中,苏联英雄潘尼卡科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激起了苏军的斗志。当时,几辆德军坦克进攻潘尼卡科所在的战壕。潘尼卡科用光了所有的手榴弹,身边只有两瓶液体燃料瓶。当他跳出战壕时,打开了1个燃烧瓶,在全身烧起了大火。他跑到坦克附近,照准坦克发动机的外壳打破了第2个燃烧瓶。顿时,大火吞没了他和坦克。
为减轻德军对防守斯大林格勒市的第62集团军的巨大压力,10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顿河方面军发动了大规模反攻。l0月25日,苏联第64集团军从南边向德军发动反攻,消灭大量德军。顿河方面军和第64集团军的反攻缓解了第62集团军的困境,粉碎了希特勒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阴谋。
尽管伤亡惨重,保卢斯仍于10月25日发电报给希特勒:“我估计最迟可于 11月10日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兴奋极了,10月26日,他发布命令:“第6集团军和正在斯大林格勒南边进攻的第4坦克集团军要做好准备,在占领斯大林格勒以后,马上顺着伏尔加河岸从南北两面继续进攻。”
其实,希特勒很清楚顿河北翼防线所受到的巨大威胁。最高统帅部的日志记载证明,这种威胁曾经引起希特勒的不安。问题是希特勒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其结果是他没有去应对这种威胁。此时,希特勒认为他已经掌握了局势。在10月31日,希特勒与最高统帅部人员以及陆军参谋总部离开了乌克兰维尼察,回到腊斯登堡的“狼穴”。
希特勒认为,若苏军发动冬季攻势的话,只能从中央或北方防线开始。那样他在腊斯登堡的大本营便于进行指挥。
形势并不像希特勒想像的那样乐观。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苏德双方打了近两个月,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南半部,但苏军的反攻更强了。
10月底,苏德双方精疲力尽,战斗逐渐停下来,德军也不再持续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德国老百姓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德国宣传部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德军攻势停顿了。他们对德国老百姓说:“苏联把所有的预备部队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因此德军正在消耗苏联最后剩下的兵力。”
为先发制人,德军于11月9日又发动了一次大的攻势,想歼灭城内各个据点,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尽管德军一下子占领了市区的大部分地区,但仍然无法消灭一些苏军的据点。苏军奋勇反击,德军多次被苏军击退,双方伤亡惨重。苏军再一次粉碎了德军的阴谋。
德军步兵相当疲劳,攻势减缓。11月11日,在保卢斯的严厉监督下,德军拼命进攻,重新占领了“街垒”厂的南部。苏军第62集团军被分割为3个部分,但苏军凭着这3块阵地有力地牵制了德军。
11月13日,德军再次发动进攻,由于苏军的抵抗,德军伤亡过重,进攻停止了。到11月18日,苏军经受了德军多次进攻后,守住了重要的据点。
几天以来,德军的进展很小,推进的距离只能以米计算,而每一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巷战是异常残酷的,坚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主力和第62集团军给予德军以重创,同时,苏军也受到了很大损失。市区的苏军曾经减少到四五万人。崔可夫在日记中写道,许多官兵被德军包围后,宁死不屈,拍给司令部的电报是:“我们宁死也不投降!”
顽强的苏军一直牢牢地守卫着斯大林格勒市区。德军损失了近70万人和大量的装备,但却无法攻下斯大林格勒。
一位德国军官在日记中写道:“苏联人仿佛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他们不怕牺牲。”
苏军决心与斯大林格勒共存亡:“我们要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决不让德军进抵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支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惟一运输线。负责运输任务的伏尔加河分舰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分舰队出动所有的船只,并征用当地的民船,冒着德军的炮火和轰炸,进行了354万次的航行,完成了运输任务。
这种英勇无畏的壮烈场面,使大批新参战的部队官兵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也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信心。
而德军广大官兵看到巷战无休止地打下去,非常沮丧。一些德军官兵曾经历过1941年莫斯科城下那个寒冷的冬天。这种沮丧的心情逐渐演化成一种不祥的预感。
夜晚明显地一天比一天来得早,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德军对此感到心神不宁,他们好像感到了末日的来临。
德军东线情报部主任莱茵哈德·格伦向希特勒发出危险警告:“苏军正向顿河北面大规模集结部队。对苏军的情况,我们无法作出正确的估计,因为斯大林格勒局势摇摆不定。有一点可以肯定,苏军会进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切断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我军应尽早撤离斯大林格勒。”
当时,希特勒正在贝格霍夫视察,他没有读到这份情报。他对罗马尼亚军队十分关心,曾经询问该地区是否安全。有关人员一再强调说没有不利的情况。
因为格伦的情报传递很慢,希特勒还不知道局势的严重性。苏军的兵力是多少,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将领们无法得知,同时,希特勒指责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高估了苏军的力量。
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缺乏跟得上装甲部队前进速度的炮兵支持。1941年末,德军决定在三号坦克底盘基础上制造一种榴弹炮载运车。1942年初,德国生产了一辆在三号坦克底盘上安装105毫米leFH-17型榴弹炮的车辆。
当时,德军又决定采用四号坦克底盘,结果采用三号坦克底盘的榴弹炮车的设计未被接受。但总体设计思想被接受了,很快出现一辆在四号坦克底盘上安装105毫米leFH-17型榴弹炮的车辆。
1942年7月,德军又要求采用威力更大的150毫米sFH-18L/30型榴弹炮,将其安装在埃克特公司生产的新底盘上,即“野蜂”榴弹炮车。
起初,“野蜂”仅作为过渡期的方案,准备用在新的自行火炮平台开发出来前。为提供足够的战斗室,野蜂的底盘被稍加延长,引擎从车体后部向中间移动。这种底盘还用于“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1942年年底时,由埃克特公司设计、埃森工厂制造的第一辆“野蜂”自行榴弹炮车问世了。至1944年,埃森工厂共生产了666辆“野蜂”炮车和150多辆“野蜂”弹药运载车。
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野蜂”炮车接受了考验,被证明是优良的武器。它们装备了很多装甲部队,在前线服役到战争结束。
“野蜂”炮车的主要缺点是弹药太少,它只携带18枚150毫米炮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43年,埃森工厂制造了157辆“野蜂”弹药运载车。
1944年初,为了给驾驶员和机电员更大的空间,埃克特公司重新设计了车体前部结构。“野蜂”顶部敞开的战斗室靠帆布来遮蔽风雨,一般使用一挺MG34或者MG42机枪提供近战防御。
2.“乌拉纽斯”计划
斯大林焦急地关注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展。他得到这座城市的呼救报告愈来愈多,因此他经常催促叶廖缅科派援兵渡过顿河,在更近的地方支援城市守军。
早在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正在激战时,斯大林经常把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从斯大林格勒召到莫斯科,研究如何对德军发动大反攻。该反攻计划的代号为“乌拉纽斯”计划。乌拉纽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
斯大林又把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和朱可夫派向各方面军去研究现场的情况,考察发动一场大反攻的科学依据。同时,斯大林要求他们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要求反攻计划既不准写下来,也不准标注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讯或电话里提到。直到10月初,苏军各方面军的参谋们才开始参与制定反攻计划。
起初,苏军想用两路装甲部队发动主要进攻,达成两翼合围的目标:一路装甲部队从北向西南进攻,就是从克列茨卡亚与顿河的桥头堡绥拉菲莫绍奇发起进攻;另一路从斯大林格勒的察察地域与萨尔帕湖向北进攻。两路装甲部队在顿河河岸的卡拉奇会师。
这一反攻计划经过两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下来,苏军的具体战略计划为:从斯大林格勒西北和南部,进攻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卡拉奇;对已经陷入巷战中的德军两翼发动猛烈的向心大反攻,再合围并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
其战略计划的核心就是,苏军兵分两路,进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所属的罗马尼亚军的几个军。罗马尼亚军的战斗力比德军弱很多,士气低落,逃跑率很高。
为了实施“乌拉纽斯”计划,苏军最高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组建了庞大的预备队。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重新组建了西南方面军,瓦杜丁担任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重组为顿河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司令;东南方面军重组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出任司令。
为了大反攻计划的顺利实施,苏军投入了大本营掌握的主力预备队。斯大林多次强调保密制度,一再要求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不准把大反攻的任何信息告诉给任何人,包括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各方面军司令。
斯大林说:“若有人想知有关战役的准备工作,将由我本人亲口转达。”
在“乌拉纽斯”大反攻计划中,斯大林对苏联空军寄予了厚望,重点强调空军与陆军协同作战。
从南部发动的大反攻将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属的第51、第57、第64集团军,第4及第13机械化军和第4骑兵军等快速部队,从萨尔帕湖以东的桥头堡进攻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
从北部发动的大反攻将由顿河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实施。西南方面军已经部署在沃罗涅什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之间。顿河方面军由第66集团军、第24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组成。
在北部发动的大反攻中,西南方面军担负主攻任务。西南方面军由第1近卫集团军、第2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骑兵军和第4坦克军组成。其中第5坦克集团军由第1坦克军、第26坦克军、第8骑兵军和6个步兵师组成。第5坦克集团军的任务是从沃罗涅什向南进攻。
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军们在莫斯科、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不断地往返飞行,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西南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的准备工作由朱可夫全权负责;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准备工作由华西列夫斯基全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