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秋季,协约国组织的干涉军又反扑了。从库班地区北上的邓尼金白军是此次反扑的主力。为了保证南方战线的胜利,列宁委任斯大林为南方战线总指挥。斯大林来到前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以后,作出了从沃龙涅什方向重点进攻的战略计划。
这个战略计划的重点是把邓尼金白军截为两段,使苏联红军穿过各个工业城市,再去夺取燃油工业重镇顿巴斯。10月,斯大林指挥第13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攻下奥勒尔。布琼尼的红军骑兵乘胜追击逃敌,苏军骑兵在沃龙涅什跟白军主力骑兵展开厮杀,把白军骑兵打散。
1920年春季,波兰军队和弗兰格尔白军又来进攻苏维埃共和国,斯大林成为西南战线的总指挥。根据斯大林的战略部署,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击退了波兰军队。6月7日,攻下日托密尔城。此次苏军的进攻使白军和波军企图打阵地战的阴谋破产,白军和波军被迫逃窜。苏军展开追击并解放了基辅,还在短期内朝边境推进,战果很大。
后来,斯大林又指挥了西南战线的克里米亚战场。经过激烈争夺,苏军终于在秋季占领了克里米亚,击溃了弗兰格尔的军队。冬季,西南战线的战争停止了。
2.最大的一次德军炮战
在刻赤半岛作战胜利以后,德军部队士气很高。曼施坦因将第11集团军重新整编,以执行克里米亚战场的最后战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战。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苏军经过半年时间的补充后,已经把缺额人员编制足额了,要塞的补给品十分充足。要塞群本身环绕着大量的战壕、铁丝网和碉堡。山坡上修筑了大量炮位,若没被炮弹直接命中,德军就无法摧毁它。苏军还在前沿和防御纵深区埋设了大量地雷。
曼施坦因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战计划起名为“鳄鱼”。为方便发挥空军和炮兵的威力,曼施坦因将主攻方向选在要塞的北面,北面的防御工事比南面更加坚固,但地形比南面平坦。
要塞北面的主攻由德军第54军负责,统辖第22师、第24师、第50师和第132师,以及得到加强的第213步兵团。在发起进攻前,曼施坦因要求第54军将兵力用在主攻方向,就是正对着塞瓦斯托波尔湾北部高地的方向,千万不能纠缠于苏军前沿的那些坚固碉堡。他要求第54军绕到后面再进攻,这是对一战时德军阵地渗透战术的发展。
德军第30军负责在南面进行牵制性进攻,统辖第72师、第170师和第28师,其中第170师留作集团军预备队。
在炮火准备方面,德军第11集团军将不使用德军所习惯的猛烈轰击,因为要塞的地形太复杂了,而且第11集团军没有那么多的炮弹。德军计划在步兵部队开始进攻前的5天,以空军和炮兵对事先测量好的苏军目标进行精确轰击。另外,空军还准备空袭苏军港口补给线,切断要塞的海上补给线。
为了进攻要塞,曼施坦因将第11集团军所有的炮兵调到了前线。南方集团军又给他运来了一批重型火炮。德军第54军的炮兵指挥官是周克托尔,此次他负责指挥56个重型和中型炮兵连,41个轻型炮兵连和18个迫击炮连,两个突击炮兵营,共121个炮兵连,另外还有两个观察营。
曼施坦因经常视察德军的炮兵阵地,他看到了新运来的各种火炮:重型火炮的口径达到19厘米的加农炮,重型榴弹炮的口径为35.42厘米,中型榴弹炮的口径为30.5厘米。
曼施坦因在炮兵阵地中发现了两种新炮,一种是特制的60厘米口径的加农炮,另一种是“大多拉”火炮。
第30军的炮兵由马迪尼克率领,他以前是奥地利军人,后来在东线立功升为军长。他一共指挥25个重型和中型炮兵连,25个轻型炮兵连和6个迫击炮连,还有一些突击炮兵营和两个观察营。他还指挥第300坦克团,该团的特制“坦克”能够遥控高爆炸药。
在这场攻坚战中,德军投入了不包括高射炮兵在内的208个炮兵连(包括罗马尼亚山地军炮兵),相当于每公里长的正面,有近6个炮兵连。
6月7日拂晓,曼施坦因下令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起攻势。德军炮兵对事先测量的苏军堡垒发起了猛烈的轰击。德国空军也向既定的目标发起大规模空袭。
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不仅是一个集团军进攻一个数量庞大的苏军,而且是德国炮兵、空军与钢筋水泥的苏军要塞的对抗。德军虽然是精锐部队,但苏军不仅占据地利,而且占据人和。
203个德军炮兵连集中在北部要塞群,曼施坦因想在最强的防线上打开一条通道,发动二战中德军最大的一次炮战。
苏军305毫米巨炮处于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面的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狭窄地带,随时可能重创德军步兵部队。普通的重炮对坚固无比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无能为力。要塞的巨炮射程达44公里,使德军第54军寸步难行。德军为突破这个强大的要塞,必须使用威力最大的火炮。
德军经过仔细策划后投入了3门超级大炮:420毫米口径的“刚玛炮”、610毫米自行迫击炮“卡尔炮”、800毫米的列车加农炮“多拉炮”,但德国炮兵更喜欢称“多拉炮”为“大多拉”火炮。
“大多拉”火炮顺着临时铺设的4轨大型铁路南下,开始炮击“斯大林”要塞。大多拉火炮的射击阵地必须设置在一条铁轨上,具体由一名德国陆军上校指挥。为了操作这个庞然大物,需要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此外,还需要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加在一起总数达4000多人。动用“大多拉”火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得到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批准。
“大多拉”火炮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大炮响起时,宛如电闪雷鸣,惊天动地。炮击之处,所有东西立即化为乌有。不仅是德军,连苏军都为之震惊。
“大多拉”火炮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总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尽管“大多拉”火炮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但它的表现令所有在场的人终身难忘。
德军的首要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德军的“多拉炮”连续发射7100公斤的穿甲弹穿透了8米厚的混凝土装甲板,直接命中了地下的弹药库中部。弹药库的连续大爆炸震撼了全岛,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中断了。
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炮轰“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
在北部的炮战中,德军的火炮主角换为610毫米“卡尔炮”,它的外号叫“雷神之锤”。“卡尔炮”的射速很快,重达2200公斤的高爆弹倾泻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上,4米厚的水泥装甲板被炸成碎片,要塞内部显露出来。
德军第8航空军每天有1000架次飞机俯冲轰炸着要塞,迫使苏军向要塞内部撤退。为压制要塞火力点的火力,420毫米“刚玛炮”向要塞进行了地毯式炮击,1000公斤重的炮弹雨点般地射向要塞周围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被德军孤立了。
在35公里的炮兵阵地上,1300门德军大炮不间断地炮击“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要塞被不断爆炸的冲击波覆盖,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变成了灰烬。要塞的苏军联装炮塔目标太小,没有被命中,它们仍然坚持炮战。
德军为了对付苏军联装炮塔调来了2门355毫米炮到别别克峡谷的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改用穿甲弹,轰击联装炮塔。
十几枚重1000公斤的德军穿甲弹从顶部穿入苏军炮塔装甲板,这些德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内连续爆炸。“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的装甲炮塔顶盖被炸碎,德军又改用280毫米火箭炮向敞开的要塞内部发射燃烧弹,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轰击。最后“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被德军摧毁了,炮塔里的苏军全部被炸死。
这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在德军发起进攻后,苏军凭借工事进行了顽强的阻击。苏军多次发动反击。曼施坦因回忆道:“不管是大的据点,还是小的碉堡,苏军经常打到没有人为止。双方寸土必争,德军必须经过浴血苦战才能肃清每个碉堡和每条堑壕。”
尽管战斗主要是由步兵和工兵来负责的,但炮兵中的观察兵有必要提一提,因为有了他们炮兵才能把坚固的据点和碉堡炸毁,而炮兵是步兵部队最大的帮手。
6月18日清晨,德军占领了“鹰巢”阵地。接着,德军其他部队从这里向北进入苏军防御的内部体系。
当时,曼施坦因的兵力日益减弱,他也没有把握占领要塞。而且发现自己的部队有过早消耗光的危险,所以立即向陆军部要求再调来3个团的步兵,陆军部批准了。
6月26日,第11集团军几乎已经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外围地带都占领了。要塞内的苏军仍在继续抵抗,他们没有任何撤军的迹象。同时,德军的攻坚能力也成了强弩之末。
当德军第54军第22师进攻到席费尔拉亚湾后,曼施坦因立即来到前线视察该师的每个团。他从北岸的一个观察所向前看,前面有一条狭窄的水面,宽度在880米至900米之间。在对岸的右端是塞瓦斯托波尔城。正前面有一道岩壁,上边的苏军阵地十分密集。
曼施坦因认为,从侧面应该能够摧毁查本防线,因为苏军一定不会想到德军会越过席费尔拉亚湾。
为全面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坦因发动了奇袭。在28日-29日之间的午夜,德军准备强渡席费尔拉亚湾。为了掩住北岸的一切噪音,德军第8航空军持续对塞瓦斯托波尔城进行空袭。德军炮兵做好了准备,只要南岸苏军有任何火力,表示苏军已经发现了德军强渡,德军炮兵马上向南岸的岩顶苏军阵地发炮。
德军突击船的下水和装载工作都没有受到苏军的攻击。29日凌晨1时,德军第54军第22和第24两师的第一波兵力到达南岸。当南岸的苏军采取行动时,德军已经在岸上建立了防御阵地。德军爬上绝壁,把苏军的阵地逐一攻破。要塞的命运已经注定了,苏军的苦战无法挽回战局。
斯大林的命令从无线电中不断传来,命令守军战至最后一人。城内所有的平民都参加了防御战。曼施坦因担心城内的巷战会使部队受到损失,因此在各部队没有继续进攻以前,派炮兵和空军尽量攻击,以使苏军尽早投降。
7月4日,被迫撤到克尔森半岛顶端的9万多苏军最后投降了。德军缴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此次战役,德军在付出了伤亡约2.4万人的代价后,终于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曼施坦因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施佩勒于1885年2月出生,家乡是德国路德维希堡,他的父亲从事酿酒业。1903年,施佩勒加入皇家步兵第8团,晋升中尉后被派到军事学院深造。一战初期,施佩勒加入航空队,历任野战航空第50大队上尉中队长、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由于指挥能力突出,他被授予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 1933年,施佩勒升为上校,调到德国航空部工作。不久,他来到柏林担任第2航空军区的高级指挥官。随后,施佩勒升任驻慕尼黑第5航空军区司令。
西班牙内战时期,施佩勒担任“兀鹰军团”总司令,武装干预西班牙内战。他对于现代武器作战方面经验丰富,被佛朗哥政府授予西班牙十字勋章。
1939年9月1日,施佩勒率领第3航空队参加二战,成为德国的急先锋。1940年7月19日,晋升元帅。 9月13日,第2和第3航空队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因雾太大,空袭被迫中止。18日,德国空军大规模空袭英国,被英国战斗机和高射炮击落飞机147架。英国损失战斗机49架。从此,德国空军不再进行大规模空袭,而改为小规模偷袭。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施佩勒只有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可供使用。盟军在登陆的一个小时内夺取制空权。德国空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1944年9月,施佩勒被希特勒革职。
1945年,德国投降。施佩勒被美军逮捕,押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被宣告无罪。 不久,施佩勒因患重病在泰宁疗养。1953年4月2日,施佩勒病逝。
3.哈尔科夫序幕
1942年5月,德军把80%的兵力投入到苏德战场时,英美在没有任何敌人进攻的情况下,像“蜗牛”一样调遣部队赴其他次要战场。此时,英美两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千万以上。英美精心组建了强大的机械化陆军、空军和海军。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一再要求英美在欧洲战区开辟第二战场。
英美两国知道,一个个新组建的德国师正从德国和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调到苏德战场。英美希望德国与苏联拼得两败俱伤时再出兵。
为了补充在苏德战场的损失,希特勒被迫采取极端措施,征召18岁至45岁的德国男子入伍,甚至征召46-55岁的男子。
苏德战场迫使德军不断补充兵力,德国扩大了军工生产的规模。1942年与1941年相比,坦克、自行火炮、强击炮的产量从3806门增加到6189门,迫击炮从4230门增至9780门,战斗机从9540架增至11408架,轰炸机从3660架增至6000架。
美国早就向德国宣战了,但美国大公司仍继续向德国出售战争物资。在1942年,德国通过西班牙从美国进口了40.6万吨粮食、22.7万吨煤和焦炭、17万吨燃油和1500吨橡胶。
德军统帅部的具体作战方案为,从奥廖尔南部发动攻势,攻占沃罗涅什;从哈尔科夫向东发动进攻,这些部队与在塔干罗格一带发动进攻的德军合围斯大林格勒地区。德国统帅部要求各部队尽快到达斯大林格勒地区。或者至少该市处于德军大炮射程内,使斯大林格勒无法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自1942年5月起,苏联各个方面军纷纷组建空军集团军。苏军统帅部组建了由坦克军组成的预备队,并根据需要,用它们去加强前线的各方面军。
苏军统帅部估计,1942年夏季,德军将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两个方向是莫斯科和南方。苏军统帅部对于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这两个方向中最担心的是莫斯科方向。
莫斯科的得失对苏联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德军在莫斯科方向驻扎着70个师。关于1942年夏季的作战计划,苏军统帅部认为,苏军还未形成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因此在近期内,苏军仅限于积极防御,而不是单纯的防御。
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指出:“我军不能只顾防御,同样可以在广阔的战场上发动一系列逆袭。”斯大林决定,苏军在克里米亚地区、哈尔科夫地区、利沃夫-库尔斯克、斯摩棱斯克,以及列宁格勒发动一系列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