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转型是需要的,城市工作的转型也是需要的,而在转型当中文化本身的转型也是需要的。什么是文化本身的转型问题呢?这主要是我们对文化建设、发展本身的认识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方针政策也需要转型。
首先,文化建设不能搞单纯的理念先行,需要的是理性设计与自发积累的结合;其次,文化建设不能搞“大跃进”,需要的是人文的涵养(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下)与时间的积淀,急于求成只能产生假恶丑,只能产生昙花一现的时髦,不可能产生真善美,不可能产生永恒的大师和精品;再次,文化建设不能只追求GDP,不能只把文化当工具,文化建设最大的事是以文化人,即用民族的核心价值化育整个民族,提高民族的精神品位;又次,文化建设不能搞高指标,高指标只能导致高数字、假典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能导致胡乱拼凑的弄虚作假,和材料浪费,令群众讨厌。这几个问题,无须展开多说,全是文化人一看就明白的常识性问题。但是,对于不懂文化的人来说,可能你说了半天,他还是不明白。
把上面这几个理念问题搞清楚了,剩下的方针政策问题也就好办了。
而这几个理念性的问题,虽然属于文化领域的常识,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搞清的。因为它们基本属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层面的东西,而规律层面的东西外行人是不容易一下子就抓住的,再加上我们不是一个习惯于按规律办事的民族,而是习惯于想当然、习惯于拍脑袋、习惯于我说了算。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上特别需要强调学习、特别需要强调研究。只有研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按照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把北京文化的事情办好。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研究文化本身的转型问题的意思。
五、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
无疑,北京早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了。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它的保护问题呢?因为,我们比起世界其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巴黎来,我们保护得并不是很好;也因为我们比起国内其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来,我们保护得也并不是很好。而且,即使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这方面,也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还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要提出进一步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理由了。
其实,在这方面,也还是真的有许多可以研究、也需要研究的方面。比如,应该研究北京解放初期那场政府与梁思成等人之间关于新北京建设规划、关于是否需要拆除旧城墙的争论及其教训(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出应有的结论);应该研究改革开放后城区危改拆迁与文物保护之间的争论及其教训,而且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引起重视(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新近被拆为证);应该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国际约定(如文化线路保护问题)并将之用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应该研究巴黎的有关城市整体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行动的经验及其如何在北京进行应用;应该研究北京部分修复文化文物古迹(已经有公布的部分修复规划和更多的内部意向)的利弊得失、性价比、可行性和不可行性,防止贸然从事;应该研究如何对濒危的仍在破坏性使用中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进行紧急抢救性保护;等等。总之,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北京既不是做得最好,也不是已经无事可做,更不是只有经验没有教训。研究怎样让北京这座负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熠熠生辉的文化之城,还是一个十分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六、研究北京文化品牌建设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的四大文化中心城市都是有自己的文化品牌的。如纽约是商业文化中心,伦敦是创意文化中心,巴黎是时尚文化中心、艺术文化中心,东京是动漫文化中心;有些城市虽然名气没有这几个那么大,但是在世界上也有响当当的品牌,如音乐之都之与维也纳,大片之都之于好莱坞(洛杉矶附近)等。北京有什么在世界叫得响的东西?有一个,即历史文化名城,对,这得承认。但是,这却不是北京独一无二的东西,伦敦和巴黎也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就逼着北京在文化上还得再拿出点有彩的东西,在世界上能够叫得响、吃得开。
除了历史文化名城之外,北京还有什么文化上的特色?还能够主打什么文化品牌?这也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看到过一个资料,说是2005年的时候,北京曾经提出过一个目标,叫做北京要建设“创意之都”。但是,之后的这些年,却没有刻意地做这件事,也许提出者本人对此也如过眼云烟了。这个口号不是不能提,问题是提了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做成这方面的“老大”?这就不能不慎重。如果创意之都搞不过伦敦,艺术之都搞不过巴黎,动漫之都搞不过东京,音乐之都搞不过维也纳,大片之都搞不过好莱坞,那就还是另选品牌的好。当然,我们不是说,人家有的我们一律不搞,这些我们也得搞,而且还得搞好,但是,不能再把这些作为我们独擅胜场的北京品牌来搞。我们得另谋思路、另辟蹊径。那搞什么好呢?笔者说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提出要研究北京主打的文化品牌建设的理由。
七、研究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方式问题
文化人才问题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里说的文化人才包括文化专门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领导人才等。从不同文化领域的角度说,需要培养的文化人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理论研究人才、文化学术教育人才、文化法制建设人才、文化创意创新人才、文化艺术原创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文化传播传媒人才、文化会展设计人才、文化期刊出版人才、文化企业事业管理人才、文化宏观领域领导人才等等。这些文化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式问题,都很值得研究。因为,文化建设问题、发展问题、繁荣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人才的建设、发展和繁荣的问题,就是一个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问题。没有文化人才的繁荣兴旺,怎么会有文化本身的繁荣兴旺?所以,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说到底,也是一个文化人才的有无、多少、高低的问题。
而在所有的文化人才队伍中,有两类人才最为重要。一是文化创作创意创新人才。这是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的基础和源泉所在。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才,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经验证明,这样的人才又往往不是单靠人为设计而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成长更主要的是靠宽松自由社会环境中的自然自发、创作积淀而成;人为地去打造、评选、树立,往往劳而无功,甚至是适得其反。对于这一类文化人才的成长规律的问题,是非常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的;只有把这个规律认识清楚了,我们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即创造他们成长的良好条件,使得他们能够比较快、比较多地成长起来。二是文化领导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这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既负责着宏观文化政策的设计和文化环境的创造,又负责着文化企业、文化事业甚至是文化产业的运营和管理,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服务,对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消费,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负有重要责任的。正因为这一类文化人才责任重大,就需要他们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需要懂得文化发展的规律而又自觉地尊重文化规律,愿意按照文化规律去领导文化和管理文化;而且他们还得能够真正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尊重文化和文化人、尊重文化劳动和文化创造;而且能够包容有个性的文化人才,宽容有不同意见的文化人士,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现在和未来。可惜,这样的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领导人才是太少了。因而,这一类文化人才的成长规律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尤其是通过总结我们多年来领导和管理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研究,就是必须的了。只有搞懂了他们的成长规律,我们才能知道他们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从哪条途径容易生长出来,又最适合在哪个领域、哪条战线去担负领导和管理文化的责任。只有把这些关于文化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式都弄明白了,我们才有可能出现文化领域的发展与繁荣,而且是人才的源源不断,文化的持续提升。这里说的当然是文化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培养方式问题,但无疑也是适用于北京这个国家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的;而且北京更应使文化人才问题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八、研究建设文化人才高地问题
全国文化中心乃是全国文化的高地。而作为文化高地,首先就是文化人才的高地。这个道理在上面一个问题中已经说清楚了。你真的想要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高地吗?那你就把主要精力放到建设文化人才高地的工作中去吧!研究如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人才高地问题,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发挥文化中心作用的重大战略任务。所以,研究如何推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问题,就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建设文化人才高地问题。
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人才高地,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培养文化人才问题,二是汇聚文化人才问题。前面已经说了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说说后一个问题,即研究如何汇聚文化人才的问题。
所谓汇聚文化人才,也就是如何把北京以外的文化人才、特别是北京急需的顶级紧缺文化人才吸引、聚集到北京,为北京的文化发展服务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能够汇聚文化人才的要素。至少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北京得具有怎样的文化环境?包括文化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等。二是北京得具有怎样的文化政策?包括文化创作的宽松度、支持度、利益度等。三是北京得具有怎样的文化法治?包括对文化产权的保护、对文化成果转化的支持等。四是北京得具有怎样的文化集散功能?包括成为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播地等。当然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东西。这里有一个个案,那就是北京在国家支持下对中关村科技示范园区为汇聚科技创新人才制定的各种政策,是个可以借鉴的例子(有关方针政策集中反映在北京市地方法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中)。当然,文化人才的汇聚可能比科技人才的汇聚需要更优惠一些的政策。总之,这些都是汇聚文化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需要研究的。
也许有人会说,北京已经是全国的文化人才高地了,就无须再在这个问题上下工夫了。对于前一句话,我们承认,就全国范围而论,北京的确已经是一个文化人才高地了。但是,目前北京只是全国的文化人才高地之一,而且这个高地的高度和广度都还有限,仍然需要加大和增高,再者它还远不是世界性的文化人才高地。如果你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后一句话也就说不用说了。总之,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问题,仍然是北京推进文化中心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提的建议,都是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设立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觉得,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尽管可以直截了当地建议有关方面采取什么实际运作步骤,但是不如建议从那些方面开展研究更为贴切,也更为易于引起有关方面的思考。当然,我们的建议也仅仅是选择了几个角度或方面,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很多很多的,比如:需要研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及其发挥的机理问题,需要研究北京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之间如何配合的问题,需要研究文化与经济、与科技如何融合的问题,需要研究北京文化如何增强软实力的问题,需要研究北京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问题,需要研究北京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需要研究如何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北京文化的问题,等等,等等。而且这种研究还应该是长期的、跟踪性的、持续性的。从一定意义说,为这个事情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比如可以称为“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也未尝不可,甚至未尝不是一件十分应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