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西点军校,新毕业的学员在毕业典礼上把帽子扔向空中以示庆祝。共有861名毕业生获得了毕业证,其中包括65名亚太裔学生。美国总统布什参加了当天举行的西点军校毕业典礼并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使命感是他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寻找新世界
美国学者奥尔森讲述新教徒大量涌入北美的历史时说:“当清教徒在17世纪自动离开英国的时候,他们寻找的是一个新世界,可以不受不虔诚的皇权和不纯洁的国家教会的阻挡,在那里建立这种基督教联邦。他们认为北美是应许之地,所以为了神与神的国度,他们要占领北美。”
命 运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乔治·华盛顿说了一句极有远见的名言:“我们的命运将涉及未来世世代代亿万男女的命运。”
“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了由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它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辛酸的墨西哥人
墨西哥有一句辛酸的谚语:“我们离魔鬼太近,离上帝太远。”在1846-1847年的美墨战争,美国军队在1847年占领了墨西哥城,迫使墨西哥签订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墨西哥被迫承认得克萨斯并入美国,作为战败国的墨西哥不仅仅失去了得克萨斯,还失去了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各州的一部分,面积近230万平方公里,占墨西哥领土总面积的一半。今天,墨西哥还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墨西哥人问,我们怎样才能收复失地?另一个墨西哥人则回答说,在床上。”这指的是,出于贫穷移居或偷渡到美国的墨西哥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今天正一天天充斥曾经属于墨西哥的美国西南部地区。
从崇拜到幻灭
1853年,22岁的智利青年本哈明·维库尼亚·马肯纳旅居美国,写下了《三年(1853-1855)旅行日记》。他在日记中热情洋溢地赞扬美国,充满青春幻想和活力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0年以后,当本哈明作为一名智利外交官重返美国时,美国上下的扩张主义情绪彻底粉碎了他的青春梦。他在1866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正像你所知道的,我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崇拜者。1853年我带着20岁年轻人的所有幻想第一次访问这个国家时,它给我留下了伟大的印象,直到去年11月再次抵达这里时,我一直保留着这个印象。但是现在,我的幻想全部破灭了。如果这个共和国还保留着一些伟大之处的话,那也只是对它自己而言。对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来说,它有的只是蔑视、嫉妒、无知和怯意……对于我们拉丁美洲人,它怀着最大的蔑视。”
使 命 感
19世纪的美国作家约翰·奥萨利班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国家,注定要向人类展示上帝的美好意志,那就是:我们是让人类进步、实现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国家,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一使命。这将是我们今后的历史,美国正是为了这一使命而被上帝拣选的。”“美国命中注定要采取好的行动,我们除了对一些可以吸取的经验以外,对过去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远大的未来才是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历史要在未来中创造。在我们的心中,有上帝的真意和慈悲的目标,有没被过去污染的良心,我们正在进入人类未曾踏入过的空间。我们注定要成为引导人类进步的国家,任何障碍都不能阻挡我们的前进,上帝的意志与我们同在。”
开发西部
1862年,就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署了著名的《宅地法》,法案规定:成年美国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耕种五年后就能够拥有这片土地的产权。这项法律,点燃了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未来的巨大热情。此后,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以及来自各地的移民,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这片区域,开辟这里的土地。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使美国的发展从东部沿海的狭长地带向更广阔的西部腹地延伸。
“西沃德的冰箱”
阿拉斯加原本是俄国的领土,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得知俄国要出卖阿拉斯加的消息后,异常兴奋。他告知属下,要千方百计做工作,早日促成俄国和美国签约。1867年3月29日晚,俄国驻美国公使爱德华·德·斯陶克尔到西沃德家拜访,将沙皇业已同意出卖阿拉斯加给美国的消息通报给他,并说,如果西沃德同意,可以考虑次日签约。急不可耐的西沃德当即表示:“为什么还等到明天呢,斯陶克尔先生?我们今晚就准备签约吧!”斯陶克尔显得有些迟疑地说:“贵部已经下班,您没有办事人员,而我的秘书也都回到自己的家中。”西沃德连忙说:“没有关系!如果您能在午夜12点前将您的秘书召集到一起,您会发现我已在国务院恭候,而且国务院也将准备就绪。”就这样,翌日凌晨4点,美国与俄国正式签署条约,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代价从俄国购买了阿拉斯加。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现在看来,美国人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还有许多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
“明确的天命”
1845年,约翰·奥萨利班在《合众国杂志与民主评论》上发表文章,阐述了美国向外扩张的动机,他说:“为了每年都增添的几百万人的自由,我们负有向新大陆不断扩张的明确的天命,这个大陆是上帝为我们预备的,谁也阻挡不了这个使命的完成”。“明确的天命”这个词,为以后的美国人所好用,成为美国政客向人民阐述对外扩张和干涉的常用语。
“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
1893年,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特纳认为,美国西部边疆的开发是保证美国民主自由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是在西部移民的过程中,美国人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而由于移民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农场的方式,因此在此过程中发展出来美国独有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平等思想以及民主传统。随着美国边疆地区的消失,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也将受到威胁。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边疆学说的起源,它使带点儿宗教气息的天定命运更加理论化。从此,美国的边疆变成了“活动边疆”,可以向世界的任何地方推进。
纪念谷位于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接壤处,著名旅游景地,那瓦霍人聚集地,也是Jack Ford拍西部片最常去的地方了,Rio Grande、The Searchers、My Darling Clementine、Stagecoach、Fort Apache、Wagon Master、Cheyenne Autumn,以及合拍的How the West Was Won都在纪念谷取景。这就是美国典型的西部风光:开阔、荒凉、粗犷、雄壮……
这里成了人们领略西部边疆历史风情的历史地理景观,也是西部片的最佳外景地。例如下面这幅经典的西部片searcher场景即取自纪念谷。
艾森豪威尔的两份电报稿
1944年6月,当盟军准备在诺曼底开始登陆的时候,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的总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草拟了两份电报稿。第一份电报的全文是:“各位联合远征军的海陆空战士们:你们马上就要踏上征程去进行一场伟大的圣战,为此我们已精心准备了数月。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们,各地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期望与祈祷伴随着你们。你们将与其他战线上的英勇盟军及兄弟一起并肩战斗,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推翻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纳粹暴政,保卫我们在一个自由世界的安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你们的敌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久经沙场,他们肯定会负隅顽抗。但是现在是1944年。与纳粹1940、1941年连连取胜时大不相同。联合国在正面战场予以德军迎头痛击;空军削弱了德军的空中力量和陆上战斗能力;后方弹药充足、武器精良、部署得当、后备力量丰富。潮流已经逆转,全世界自由的人们正在一起向胜利迈进。我对你们的勇敢、责任心和作战技巧充满了信心,我们迎接的只会是彻底的胜利。祝你们好运,并让我们祈求万能的上帝祝福这伟大而崇高的事业获得成功。”这是准备部队在诺曼底登陆成功时祝贺用的。后来,它成为著名的文献《你们即将开始从事“圣战”》,被载入史册。
另一份的内容则非常简短,是准备万一诺曼底登陆失败,交给报界发表的公告。它的全文如下:“我军在瑟堡-阿弗尔地区登陆,未能取得适当立足点,我已下令撤回部队。我决定在此时此地进攻,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最可靠的情报做出的。陆、海、空三军都曾恪尽职守,英勇奋战。如有任何缺点错误,全由我个人负责。”这份电报稿后来没有机会发表。
世界领导地位
1945年4月,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连任了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了。五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任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
世界警察
1945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美国众议院的林登·约翰逊就在美国国会的讲坛前慷慨陈词:“我们必须保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履行我们对全世界的道义责任。我们现在最崇高的职责,就是要保证未来。我们必须有一支强大的警察力量,保护我们对付罪犯,有一支强大的陆、海军,足以履行我们帮助联合国为全世界担任警察的诺言。”
好战者的自白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位扩张主义者。1897年6月20日,时任美国海军部长助理的西奥多·罗斯福在海战学院发表了题为《华盛顿的被人遗忘的格言》。他从乔治·华盛顿说过的“做好战争准备乃是促进和平的最有效办法”一语谈起,一再强调只有进行备战才能保障和平。他指出,建立一支“第一流的海军”乃是美国和平的需要,是使西半球得免于外来海军袭扰的积极办法;历史一再表明,“当和平的时机过去了再来备战就为时已晚”。他从民族特性和人生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战争的意义,他认为,“一切杰出的种族都是好战的种族;一个种族一旦丧失了顽强善斗的美德,不管它还保留了其他什么东西,那就等于丧失了跟最佳种族平起平坐的高贵权利;懦怯,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个种族,都是难以饶恕的罪过”;“和平中的胜利绝对不如战争中至高无上的胜利那么伟大”;“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国家在没有用以随时捍卫其权利的武装的情况下,可以在世界上保持其地位,或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事情来”。他首次提出了对武力与外交的关系的认识:“外交若无武力做后盾,乃是完全无用的;外交官只是战士的仆从,而不是其主人。”在这次演说中,罗斯福使用“战争”一词多达62次,演说极富鼓动性,充盈着咄咄逼人的气势。美国各大报纸全文刊载这次演说,引起全国范围的轰动,各地的扩张主义者为之拍手叫好,连当时的总统威廉·麦金利也赞许不止。
后来,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还说:“我希望在60岁之前看到西班牙和英国的旗帜在北美地图上消失。”1898年4月11日,美国向西班牙宣战,西奥多·罗斯福欣喜若狂,他立即辞职,要求亲赴战场,出任了第一骑兵团的实际指挥。
西奥多·罗斯福晚年在《自传》中写道:“我厌恶不正义的战争,我厌恶暴力和流血。我宣扬进行战争准备,为的是避免战争:我从不鼓动战争,除非战争是避免荣誉扫地的惟一选择。”不知他是在为自己早年的好战倾向辩解呢,还是人到老年心境已改?更有趣的是,这位积极的扩张主义者竟然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原因是成功地调停了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俄战争。
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向公众做演讲。西奥多·罗斯福曾任海军副部长,1900年当选副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西奥多·罗斯福发动“进步主义”运动。他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他把反垄断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获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他因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而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文明的主宰
1898年,一位国会议员的竞选演说表达了美国人的使命感:“我们的国家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有效的力量。在未来那灿烂辉煌的光芒的照耀下,我们新赢得的落脚点像海洋卫士一样从黑暗的海洋中升起--波多黎各比直布罗陀海峡更加壮丽;巴拿马运河比苏伊士运河更为雄伟;夏威夷、菲律宾,乃至整个太平洋!啊!随着我们贸易的不断扩展,自由的旗帜将插遍全球,全人类的水陆交通线将处于共和国的枪炮保护之下……我们致力于实现美国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事业,永不停息,直到……征服整个世界;直到美国的公民成为文明的主宰;直到星条旗成为插遍全世界的旗中之旗。”
就如同苏伊士运河是大英帝国控制东方辽阔的殖民地的钥匙,巴拿马运河从其开凿到后来的管理控制也始终是美利坚共和国世界霸权的重要锁钥。美国联合英国,将大西洋变成了它的内海,联合日本和澳大利亚,将太平洋变成了它的内湖。一个新的世界帝国诞生了,其声势远远超过了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全盛时期。
马歇尔计划
1947年,在密西西比州小城克利夫兰的州立代尔特师范学院里,美国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对听众们说,严冬刚过,北欧人民几乎遭到毁灭;在国外,能活下来真不容易。他说:“今天,我们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运用我们的经济与财政资源,使更多的人能活下来。如果我们要维护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我们的民主制度,我们必须这样做。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我们必须这样做。同时,作为我们做人的义务和光荣,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二十多天之后的6月5日,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以美国的援助打断“欧洲恶性循环,使欧洲人民对其本国和欧洲整体的经济前景恢复信心”。马歇尔将军认为援助金额在170亿美元左右。从此,欧洲复兴计划又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于是,美国开始了以欧洲为主、亚非为辅的大规模“慷慨解囊”运动。然而,这绝非单纯的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决定这一事件进程的实际上是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的行动仍然遵循着18世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最基本的假定--利己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美国伸出的并非“上帝之手”,或者说,“上帝”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向全球伸出了手。
上帝和威尔逊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主要内容是: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对于这种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秩序的设想,大大地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国家利益”,难怪欧洲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根本不买账。法国以强硬著称的“老虎总理”克里蒙梭说:“连上帝也只要求十点(指《圣经》中的“十诫”),威尔逊却要十四点。”
但是,威尔逊的这些理想大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合国宪章和机制中体现出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是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父亲约瑟夫·威尔逊是大学教授。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击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十四点原则。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天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威尔逊开创了国际政治中的理想主义传统,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乃至世界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他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被人戏称为“政界校长”。
历史的最前列
一部名为《湖中之火》的关于越南战争的著述写道:“在美国,获得自由与空间的渴求,进行征服与扩张的运动,从未受到过地域疆界或者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约束。”这本书在美国社会受到广泛的赞扬,因为这本书说出了美国人的感觉: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自由与扩张是他们的天性。作者写道:“这种民族神话强调创造和进步,强调坚定地通向强大和繁荣,为了个人,也为了整个国家。美国人将历史的发展看成一条直线,而他们自己则作为全人类的代表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
千禧盛世梦
美国学者马斯登在描述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形势和南北战争的起因时说:“19世纪中叶的美国新教徒屡屡宣告,基督教的千禧盛世已经不远了,认为他们身处一个看似能够将大众带向基督的伟大的奋兴时代,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改革将是这一千禧盛世的标志。”他又说:“但奴隶制似乎是美国成为一个完全正统的基督教国家的首要障碍,如果它也被消灭了,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战斗为代价,那么,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基督王国的高歌猛进。”
美国人的梦想
克里斯托尔与卡普兰在《我们的路从巴格达开始》一书中这样写道:“美国不仅应该是世界的宪兵或警察,它还应该是世界的灯塔和向导。如果是为了健康的原则和高贵的理想,美国领导有什么不好的?”
美国著名的新保守主义者迈克尔·雷丁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美国是个摧毁性的国家。世界上有人爱我们,也有许多人恨我们,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让他们难受。无论在生意上、经济上、消遣上、演出上还是在体育上,我们在一切方面都让他们不安。创造性的摧毁,这就是我们的格言。因此,我们要威胁一切人的安定……安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美国不是为了安定才被创造出来的。我们在世界上是个伟大的革命社会,我们要革命。”
斯坦福大学商业管理学院的院长罗伯特·乔说:“美国人深信他们试图带给世界自由,为此他们准备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知道这对欧洲人来说可能显得很天真,但这是大多数美国人内心深信的东西。他们觉得有人怀疑他们的动机真是匪夷所思。”
“为了上帝的某种旨意”
美国人把人类发展看成一条直线,自认为美国始终在最前面,始终是新的开端,“美国方式”始终代表世界未来。美国人相信,美国赋有特殊使命,不仅仅是为了富强,而且是“为了上帝的某种旨意”。最早的欧洲移民就是带着对新世界的美妙幻想和传播基督教信仰的热忱,来到北美大陆,要在这块从来没有诞生过国家的土地上创建一个新的国家。林肯说他“信奉自由并献身于所有人生而平等的主张”。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利佛·罗伯特说这个国家应该成为“圣战者,人民的斗士,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基本权利的捍卫者,自由世界和人权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