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是持相同观点者。“新拿到手机牌照的厂商都关注这一块,但电视直销能否成为主打方式还不可知。目前按出货量来讲,电视直销占了不到10%,传统渠道还是主渠道。电视直销的手机品质一定要过硬,不能造成欺诈的感觉,否则只能迅速出局。”
品牌“陷阱”?
记者注意到,虽然有像金立语音王、恒基伟业商务通这样高价位的产品,但通过电视直销的手机大都集中在1000~2000元的中低端产品上。“电视购物受众的消费能力也就在1000~2000元之间的价位,定位高端,比如一部手机的价格高达5000~6000元的话,跟电视购物的目标人群就很不匹配。”古勇告诉记者,这是电视直销的手机都能宣扬自己价格超低的原因。
除此之外,功能超强,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卖点。支持手写,MP3,MP4,防摔,防水,防盗,等等。“实际上,那些夸张的功能,以及超低的价格,全都是因为采用了MTK芯片。采用这种芯片的手机成本很低,集成了MP3、MP4、手写、摄像等功能,很容易迷惑人,卖出一个好价钱。”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MTK(联发科)是台湾地区的一家IC设计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全球IC晶片设计的领导厂商。中国内地的许多手机生产厂家都采用了MTK提供的芯片,其操作界面都有相似之处。“屏幕下方有四五个小触点,很容易识别,都快变成MTK的身份证了。”这位业内人士说,“成本仅几百元的东西,放到电视上摇身一变就成了价值一两千元的东西。”
另一方面,电视购物“原罪”一样的宣传方式也困扰着手机行业。“在很多手机电视直销的广告中,电视购物公司依然不改其一贯的风格─循环重复播放的广告内容、不断介绍产品所标榜的功能、洗脑式的解说、密集的广告轰炸,以此‘绑架’消费者的意志,促使消费者购买。事实上,这样的广告表达,尽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打开国产手机品牌知名度有积极作用,但却难以换得好的口碑和购买偏好,对销售的拉动是非常有限的。国产手机厂商过于鲁莽行事,事实上未能巧借电视直销这一平台为营销提供支持。”品牌专家锐泓说,“手机电视购物必须在广告发布方式、广告内容上做出调整。对于低端、不想做品牌、捞一把就走的企业来说,原有的方式很有煽动性,还可以继续采用。但是对于高端产品,企业想做品牌,就必须注重创意,注重美誉度。”
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对电视购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顿,原因在于电视直销业畸形发展、涉嫌欺诈、干扰消费者视听。“一个负品牌美誉度的平台与国产手机追求高品牌美誉度的需求无法形成良好对接。”锐泓说。
在某手机电视购物节目中出现的“全球手机专家”居然是电影《食神》里的配角演员,至于恒基伟业号称的全球第一款“光能手机”更是受到了消费者质疑,这都说明电视购物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有用处,但并不能和品牌美誉度相挂钩,而后者恰恰是国产手机所欠缺的。
或许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些国产手机厂家在品尝电视购物“馅饼”的同时,力求避开品牌“陷阱”。“电视购物是一个销售渠道,也是一个传播渠道,手机厂商一定要诚信经营,在宣传产品时要客观,坚决不能夸大。”古勇说。
“电视购物良莠不齐,电视直销是国产手机走高端路线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认为,高端在于手机本身的高质量、高价值,如果单纯依靠电视直销提高手机市场定位的高端,而产品质量并没有消费者预期的那么好,那么对电视这个平台和厂家都是一个潜在的危机。因此,能否把产品做到高品质是手机厂家成功与否的关键。”刘文权说。
国产手机要打“持久战”
国产手机 外资手机品牌 国产手机 市场 供应链体系
国产手机将迎来“冬天”
自2004年以来,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出现明显下滑,从2003年占据“半壁江山”滑到了44%以下。
这种变化不仅针对国内手机品牌,也包括外资手机品牌。事实上,那些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外资手机品牌的生存环境也同样艰难,利润也在下降。这些品牌已经将生产基地移到中国国内的长三角或者珠三角。
可以说,手机行业目前的竞争比前几年的彩电业还要惨烈,彩电业用了7~8年完成的路,手机只用了2~3年就走完了。
国产手机将迎来真正的“冬天”。那些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提前改变竞争模式的企业,是很难捱过这一关的。目前,中国手机市场正在面临整合。在这段整合期中,一些小的品牌,一些没规模、没技术、缺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谁健康,走得稳健,谁就走到最后,急功近利必吃大亏。国产手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外资品牌赢在“有备而战”
在2004年这一轮行业大洗牌中,外资品牌的准备显然要比国产品牌的准备更充足。
以前,国产手机主要依靠渠道“前轮驱动”的竞争模式去竞争。制造成本低、在渠道上深耕细作是国产品牌的最大优势。但目前几大国际品牌基本上将其生产制造基地搬到了中国,或者委托中国大陆厂家、台湾地区厂家贴牌生产,生产制造成本与国产品牌已无明显差距。另外,外资品牌近两三年也在潜心学习本土品牌的销售模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区域代理与国代、省地混合销售体系,补齐两块“短板”后,外资品牌就有了反击的武器。
反观之下,国内手机产业却在不停地重复过去的老路,这是手机企业竞争与彩电竞争惊人相似的地方。连续经历了5年的黄金周期之后,整个手机行业还在乐观地强调规模,忽视了其他竞争要素。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方面未下苦功,“短板”反而更加突出,在外资品牌价格下调而新品又不断加速推出的攻势下,部分企业出现“领地失守”也就很自然了。
但对此我们也不能过分悲观,因为国产品牌会调整进步得更快。就像今天的彩电业一样,未来世界手机的制造中心也一定会在中国,中国的手机业将直接影响世界手机业的价格和竞争格局。
供应链体系的竞争
许多人都把能不能造芯片视为手机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是片面的看法。为什么一定要先自己制造芯片?为什么所有的元器件都要自己造?这样做有必要吗?
实际上,无论国产品牌还是外资品牌,芯片等核心部件都是由国际知名的几个厂家供货。即便是外资品牌,也并不是每个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芯片。芯片能自己配套,并全部完成硬软件研发生产的没有几家。
前些年,我们是受制于人,人家卖给你芯片,不但价格高,还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这里不能动,那里不能动。现在已经不同了。从全球市场来看,欧美、日韩、台湾等芯片厂家不仅一次性投入巨大,而且它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惨烈。因此对于强势的终端品牌商,它们已经非常乐意积极配合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及服务。
再说,芯片还有个软件问题,软件在手机中占的份量很重,国内并不弱。在利用国际市场整合有关资源方面,中国好的企业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在一个产业链条当中,我们应该首先做强做大属于自己的那一环,在此行业中成为龙头、整合者,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同时,技术不能孤立地看,企业之间最终比较的是整体竞争力。目前手机行业的竞争是一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
国产手机企业将会出现整合后的效应:熬过这个临界点,并在品牌打造、技术研发、销售模式创新、供应链条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的企业,将成为第一集团军;在销售模式整合上有所创新,且供应链、防范跌价能力提升、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将成为第二集团军;至于只有生产能力和OEM能力的,则被划入第三集团军,面临被整合和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