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成为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而且借助于利用世界先进电信技术的后发优势,也成为世界电信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1985年我国电话主线数在世界上总排名为第17位,到了1995年和1996年迅速攀升到第4、第3位。到1998年,我国公用固定电话网络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通信网络,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 349亿门,全国电话用户达到8 735万户。在网络传输方面,我国电信网成功地跨越了同轴电缆模拟传输和光纤准同步数字传输两个技术阶段,直接建立了光纤同步传输网络;在电话交换方面,我国电信跨越了纵横制
交换机和模拟电子交换机两个技术阶段,而直接采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电话程控化比重和长途话路数字电路都在99%以上。但是,这一时期电信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融资模式转变并没有改变传统政企不分、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基本体制框架。尽管依靠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费等自筹资金,电信行业一定程度地摆脱了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但是,传统体制造成的投资和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电信管理体制改革
电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政企分开和产业重组两条主线展开的。
(1)政企分开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
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通信发展的合力。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邮电部“三定”方案时明确规划了电信行业的未来改革方案,提出邮电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方向应当是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分三步走:第一步,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换职能;第三步,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同时确定,邮电主要业务必须由国家统一经营;邮电通信的管理体制应继续实行以系统领导为主、以地方政府领导为辅。
“邮电分营”在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中有了实质性进展,该方案明确要求邮电部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但仍然明确了邮电系统继续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邮电部负责对全国通信行业的宏观管理,统一管理国家公用通信网和通信业务市场,政企分开没有什么进展。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他司局,政企职责分开开始真正破题。
1993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同意由电子部、电力部和铁道部共同组建中国联通,并发布国务院178号文件,指出:“组建联通公司是中国电信体制深化改革的初步尝试。”中国联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电信产业由原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为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了开端。但是,由于原邮电部和中国电信政企合一,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电信以原邮电部的名义对中国联通采取了一系列的反竞争行为:一是对中国联通的市场进入实行限制;二是在互联互通上对中国联通接入市话网进行限制;三是在网间付费方面对中国联通实行垄断定价;四是在无线电频率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中国联通实行歧视;五是通过交叉补贴、低价倾销进行不正当竞争等等。直到1998年,联通公司的资产也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中国联通只占全部电信业务1%的市场份额,即使在中国联通的主营业务--移动通信中,也只占有5%左右的市场份额,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并没有形成。
继中国联通进入电信产业后,1994年1月,由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参股组成的吉通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为了确保电信市场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1998年根据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并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与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合理配置。至此,中国电信产业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2)产业重组
为了改变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经营格局,在电信行业引入有效市场竞争机制,国务院于1999年2月通过对中国电信的重组方案,将中国电信一分为四:一是中国电信公司,只经营有线通信及其增值业务;二是中国移动公司,只经营移动业务;三是中国寻呼公司,后来成建制划给中国联通;四是中国卫星公司,经营卫星通信业务。与此同时,政府对电信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允许一批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参与竞争。1999年8月,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联合铁道部、广播电视总局、上海市政府这4个股东共同投资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时,有一批经营lP电话、增值电信业务的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
1999年的拆分中国电信的改革以及放宽市场准人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经营格局,并且带来了中国电信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变化。到2001年,在寻呼业务领域,已经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在移动通信领域,已形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在长途电话业务领域,已形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吉通和若干家IP电话运营商共同竞争的有效竞争格局。但是,在本地电话业务领域,除了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经营少量业务外,其余都由中国电信垄断经营。可见,中国电信在本地电话领域还是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为了进一步打破本地电话市场的垄断,实现有效竞争。200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最终南北分拆方案确定,新中国电信集团及中国网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6月,依据国务院36号令,吉通并入网通集团。2003年11月,网通国际公司挂牌。2004年1月9日,网通北方公司成立。1月15日,网通南方公司挂牌,网通重组加速。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可在各自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话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人等互惠服务。2004年1月10日,中国卫通与国信寻呼签订协议,6. 77亿购联通国脉股份成最大股东,联通开始退出寻呼业。2004年1月29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更名为“中国铁通”,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运作。
二、改革成效及主要问题
1.改革成效
在中国的垄断行业改革里,电信行业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经过改革,我国的电信行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从过去的经济瓶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1)电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电话交换机不到400万门,每百人拥有的电话还不到半部,全国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要靠人工接续,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在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20~ 30年。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电信行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底,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l 747.O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1 116.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 316.3万户;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人端口达到8 539.2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368 927M;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573.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7.4万公里。到2007年底,全国电话用户达到91 2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72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 0%。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规模均为世界首位。2007年,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 0%。以网络容量和用户规模来计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通信大国。按我国电信业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和未来的市场潜力分析,这一位置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其他国家都无法企及。
在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一个完整的电信产业体系也初步建立。随着电信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拥有资产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收入庞大、盈利能力稳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几家基础电信运营商。1997年10月,中国移动(香港)公司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开了电信企业上市之先河。2000年6月,中国联通在纽约、香港两地成功上市,筹集资金总额达到了56.5亿美元。2002年11月15日在香港上市融资约110多个亿。2004
年11月17日,随着中国网通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的正式挂牌交易,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已全部实现海外上市。中国电信业的几大运营商在海外的成功上市,不仅仅起到了筹集资金,支持电信业发展的作用,也是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机构“脱胎换骨”的制度创新过程。2002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两家运营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行列。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GSM运营商,电信网络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研发、制造能力大幅提高,对通信核心技术、标准的参与越来越深入。我国自主开发的TD-SCDMA技术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全球三个3G标准之一。
(2)电信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2004年铁通交由国资委,电信行业的政企、政资分开已经基本完成,各个电信运营企业已经基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活动主体。随着电信企业的不断拆分和重组,电信市场已经从过去一家垄断的局面初步转向多家竞争格局。
在基础电信领域,已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和中国铁通等6家骨干企业,各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国际长途、国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企业开展竞争。固定电话运营商主要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2007年年底,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的用户份额分别为61. 9%、32. 6%/和5.5%。移动电话运营商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2007年年底各自的用户市场份额分别是70. 5%和29. 5%。基础电信流域的主导电信企业优势进一步加强。2007年,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用户、收入市场集中指数( HHI)分别达到2 882和3 181。在增值电信业务领域,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增值电信企业约2.2万家,已经形成了充分竞争。
(3)电信企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资费水平稳步下降
与其他行业竞争的结果一样,电信业一家垄断的格局打破后,来自市场的压力直接导致了电信企业效率的大幅改进、电信服务质量的改善和资费的不断下降。电信体制改革后,装机时间、故障修复、网络接通率、信息准确率等指标都有很大的改善。以固定电话平均新装机时间为例,可以最明显地感到改革前后的变化。过去安装一部电话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而2007年下半年,中国电信装机平均时限为4天;装机及时率:城市98. 28%.农村98. 13%。中国网通装机平均时限:城市2.50天、农村3. 00天;装机及时率:城市99. 50%、农村99. 20%。中国铁通装机平均时限:城镇3. 00天,农村4.29天;装机及时率:城镇99. 76%,农村99. 64%①。这个指标已经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多数OECD国家的平均新装机时间是1~2天(如果已有线路)。
在电信资费方面,尽管改革仍然还未到位,但总的资费水平已经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了13. 6%。从2002年以来,电信综合价格水平累计下降了53%。
2.主要问题
(1)基础电信领域尚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专业性垄断和区域性垄断并存
电信企业实力相差悬殊,强弱分明,主导运营商具有显著的市场控制力量,市场竞争并未明显促进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福利的改进。其主要原因是,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实施严格的市场准人政策,限制全国性电信运营商的数量。而且对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国际通信、卫星通信等基础业务领域实行分类的市场准人和监管,又导致了专业性垄断和区域性垄断并存的局面。
目前,我们对每个基础业务领域发放的牌照都非常有限。以我们近5.5亿户的移动通信市场,却只颁发了两个牌照,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两大领域,存在着两大主导运营商,名义上是双寡头垄断。但是,一方面,虽然联通和铁通从一开始就拥有经营权,但除了天津、成都和重庆等极少数城市外,一直都未能有效地参与固话市场的竞争,联通的固话领域发展已经基本停滞了;2006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三家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依次是60. 9%、34. 6%和4.4%。另一方面,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也几乎没有在本地电话方面展开竞争,更多的是固守各自本地电信业务。2007年甚至有新闻披露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签订了协议,自2007年3月1日起,双方停止在非主导区域的所有项目投资,双方在对方领域停止发展公众用户。因此,固话领域与其说是双寡头垄断,不如说是按照区域分割的独占垄断。而在移动电话领域,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实力相差悬殊,强弱分明,中国移动作为主导运营商具有明显的市场控制力量。市场竞争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主导运营商市场权力的滥用,在平等接入、互联互通、频率、号码资源分配、资费标准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基础电信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