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数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服务符合需求的程度、服务的质量以及公众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子政务服务的利用率并不很高。而国外有关调查表明,“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电子政务服务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如在英国,占人口总数12%的低收人家庭无法上网的几率比高收人家庭大7倍,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上网的比率只占16 010,在未上网人群中有53%的人对互联网不感兴趣,有35%的人缺乏相应的技能和信心。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努力缩小数字鸿沟,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英国于2005年3月出台了《连接英国:数字战略》,提出采取八项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缩小数字鸿沟的国家。这些措施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设立“数字挑战”奖,奖励地方政府在推动实现“2008年各地方普遍接入电子化服务”这一目标方面的成就;成立跨部门的国家互联网安全中心,使英国成为使用互联网最安全的国家;为宽带内容的研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宽带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宽带使用率;扩大包容性,方便残障人土的使用;在2008年对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更好地明确下一步工作。尽管许多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非常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并通过诸如提高宽带接人率、建立社区接人中心、设立公共信息亭等多种方式拓宽服务对象,但有研究表明,未来几年内,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可能成为阻碍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电子政务发展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安全威胁存在,这些威胁主要来源于外部入侵、内部管理过失或破坏以及软硬件自身缺陷等方面,外部入侵主要有病毒破坏、黑客攻击、信息间谍、信息恐怖活动及信息战争等,内部管理过失或破坏主要有内部人员恶意破坏、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执行人员操作不当、安全意识不强等。虽然各国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但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和脆弱性、外部入侵水平的不断升级以及电子政务发展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出的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要求,如何确保各种电子政务活动的安全,将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二是隐私保护,虽然部分国家已经完成了有关隐私保护的立法,如美国、英国、德国等,但很多公众还是担心个人隐私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五)电子政务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和引入新的管理方式
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政企合作,美国在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中还提出“以市场为基础”指导思想。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政府将汽车驾照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建设和日常经营外包给IBM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建立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既节省了政府投资,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业务外包,政府可以从大量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优化业务流程、了解业务需求、创新业务方式等更加有效益的方面。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企业不断把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比如客户关系管理( CRM)、企业资源规划(ERP)、业务流程再造(BRP)等理念和方式不断应用于电子政务项目,使电子政务建设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化采购有利于带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采购效率,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节 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中的应用,从早期的数据处理到应用于经济管理的实践(以“三金”工程为代表),发展到目前以电子政务为手段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电子政务在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初步应用(1978~2000年)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经济信息系统建设被置于优先位置。1973年3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筹建为计划、统计服务的电子计算中心的报告。同年4月1日,经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我国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应用计算机的序幕就此拉开。197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决定由国家计委电子计算中心负责,采用现代化的方法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
“七五”期间,国务院确定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由中央、省、中心城市和县级四级信息中心构成,作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主要综合经济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决策服务的主干系统。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正式成立。此后,各级计划部门相继建立了信息中心。到1990年,除西藏、海南以外,其他省市都组建了信息中心。在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的同时,从1984~1990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经济、金融、铁路、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等12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此期间,有43个部委成立了信息机构,开发了各类经济信息数据库174个、各类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250多个。从1985年开始,政府开始大范围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198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率先使用计算机进行国务院公文流转管理。1992年5月,在全国办公厅系统办公自动化工作指导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编写了《全国办公厅系统办公自动化规划纲要(草稿)》,其政策与管理部分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建设的通知》的形式下发全国各地区和国务院各部门。
在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为满足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交换和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1993年年底,国务院正式部署了以“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简称“三金”工程)等“金”字头系列的重大系统工程,并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三金”工程的启动是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到1999年,“金关”工程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局和海关的计算机联网,有效地防止了利用假报关单骗汇、逃汇和套汇等违法事件的发生。“金卡”工程推动了银行卡跨行业务的联营工作,同时,非银行智能卡也在公安、保险、劳动工资、交通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广泛应用。“金税”工程建立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在查处利用假发票违法违纪、追缴税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了金海工程。至2000年,全国基本建成了以国务院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各级党委、人大等系统也建起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1999年1月,我国四十多家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政府信息化普及活动,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意识,为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纵深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台阶(2001~今)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政府网站、网络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基础信息资源库、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效益更加明显,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一)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2001年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信办)。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有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即十七号文件),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了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一网络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要业务系统在内的系列重点工程。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经过全面部署和协调督促,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逐步落实,重点工程陆续启动、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的新局面已经形成。为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势,“十五”期末,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了“服务导向”的主体思路。2005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十七大报告在行政体制改革部分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文件中进一步得到明确,对新时期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政策支持和导向力度逐步加强。
(二)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的需要
2007年,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投入运行,开始具备承载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外网建设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着手开展网上业务应用,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等部门开始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同时,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具备了为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提供北京地区横向传输网络服务、连接中央到地方的纵向传输网络服务的能力,为进一步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创造了条件。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都建成了满足内部办公需要的局域网,多数单位建设了本系统专用网络。这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应用的需要。
地方政务网络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有十多个地方建立了省级政务外网,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已经率先建成了电子政务省域网、城域网,覆盖范围较为全面。部分中西部省市利用IT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和采取统一管理体制,快速实现了省内网络平台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统一管理,发达地区则通过资源整合和业务互动,逐步提高网络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水平。
(三)政府网站体系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政府网站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00%、98. 5%和83%,各级政府网站普及水平较2000年都有较大提高。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树立了信息时代政府的新形象,标志着政府网站体系的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按照用户对象设置频道,按照用户对象的生命周期组织栏目的政府网站比例由2003年不足1%上升到2006年的30%左右。北京、上海、青岛、武汉、杭州等政府网站率先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思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出发,面向公民提供从出生到死亡、面向企业提供从登记注册到破产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大力整合服务资源,服务深度已从单纯提供办事指南等信息服务和下载表格,扩展到在线行政审批和办理状态查询等综合性服务。公众通过政务网站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全国人大实现了立法工作的网上全民征求意见,《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开辟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新途径。商务部、北京市等政府网站紧密围绕工作重点和热点,调动业务部门积极性,推出访谈和民意征集栏目,密切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开辟了畅通民意的新渠道。
(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有序展开,电子政务支撑核心政务业务的能力显著提升
自2002年以来,中央各部门先后启动建设了金关、金审、金盾、金税(二期)、金水、金农、金质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其中部分业务系统建成后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另外,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整合各部门网络和信息资源,使农村党员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企业信息共享等工程,探索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政务的综合监管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中央全面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各省市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积极推进自身业务系统建设,核心业务信息化比例大幅提高,电子政务支撑政务业务的能力显著提高。
(五)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共享试点工作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