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23

第23章 电子政务(7)

在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各部门十分重视跨部门业务协同。海关总署与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合作,紧紧围绕大通关流程,共同开发和推广了一批应用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税务总局联手推进“税一库一银”联网协作,通过联网协作,大大减少了税款在途中的沉淀,减轻了税务部门缴款书销号的工作量,使税务机关无须直接面对多家商业银行,降低了协调难度和征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与互联成本。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四部门联合在北京、青岛等10多个省市分两批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各试点省市通过工商、税务企业登记信息的实时交换,发现了大量在工商机关登记但未做税务登记或已注销工商登记仍然营业的行为,堵塞了监管漏洞,促进了财税增收,较好地解决了有关部门交叉稽核的问题,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

(三)电子政务在促进提高政务信息公开方面作用明显

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2003年年初,广州市政府正式实施《广州市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此后,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多家中央部委以及陕西、河北、湖北、北京等省市先后颁布施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规章,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7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条例》的出台为以政府网站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都已经超过90%,政务信息公开是这些网站的主要功能,大多数政府网站能够建立信息公开目录,落实信息公开责任制,并按照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结果来梳理和公布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效率,在提高政府透明度方面取得了实效。

(四)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渠道

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开通了领导电子信箱,很多政府网站设立了公众留言板,有些政府部门还开通了领导在线访谈,这些网站功能已经成为公众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的重要方式。很多政府部门领导在网上与群众互动,倾听群众呼声,征集社会建议,不少领导同志还在网上开办个人博客,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2008年元旦,部分国务院部委、省市领导通过新华网向海内外网友恭贺新年,引起网民的热烈回应。北京市首都之窗网站1998年首先推出了“市长信箱”,2003年启动了“社情民意平台”,2005年推出“政风行风热线”,这些政府网上服务大大提高了北京市民参与政策制定、行业监督的积极性。全国人大实现了立法工作的网上全民征求意见,《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开辟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新途径。商务部等政府网站紧密围绕工作重点和热点,调动业务部门积极性,推出访谈和民意征集栏目,密切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开辟了畅通民意的新渠道,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加畅通。

(五)电子政务在提升城市和社区服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电子政务促进城市和社区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北京市东城区在万米网格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化体系,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开创了社区医疗服务的新局面,成为促进和谐发展的典范,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杭州市采取“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发展于一身,建立了统一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实现了全市362个社区全部上网。网上服务内容涵盖了“吃、穿、游、娱、购”等多个方面,杭州市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将基层工作中涉及民生民情的有关服务与居民紧密联系在一些,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以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沟通手段,面向咨询、预约预定和特殊服务三个层次,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大类一体化服务。81890服务中心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市民对求助结果满意率超过99%。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后对这一新型公共服务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促进提高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电子政务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很多城市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建立起了城市统一应急联合指挥系统,初步实现公安、交警、消防、急救、城管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大大提高了城市应急反应能力。

(六)电子政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始取得成效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全国普遍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国97%的地市和80 01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初步建立自上而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农业部牵头建设了金农工程,组织建设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中组部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使农村党员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商务部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其他相关各部门也都积极提供服务三农的信息产品。各省市在农’村信息建设方面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整合已有资源建设服务体系、利用多种接入终端提高服务普及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比如浙江省通过“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整合了农业、教育、科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了覆盖全省95%以上乡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吉林、浙江、广东、安徽等地方政府组织建设了各类涉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语音电话、手机短信、农科ATM、农业网吧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涉农信息的普及率。这些涉农电子政务服务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经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已经成为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总结30年的发展经验,有利于为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继续沿着快速、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坚持服务社会公众

新世纪,中央提出电子政务建设要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发展理念,把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服务放在优先位置,促进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各级党政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政府有关电子政务管理部门通过投资引导、评价指标、宣传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大导向力度,尤其是在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处处体现服务为本,切实提高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从中央和地方的实践看,近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以服务社会公众为核心业务的典型,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从企业和居民的生命周期人手,不断落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品质,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好评。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网站在促进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帮助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当继续坚持服务社会公众的基本理念,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切实把电子政务为民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坚持业务需求导向

坚持业务需求导向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那些从业务需求出发,按照小步快走原则稳步有序推进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大多取得了成功。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业务需求导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只有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的各项工作;第二,电子政务建设就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要以政府核心业务为主线,而不是以部门为主线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第三,电子政务建设要处理好不同层次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笼统地讲有还是没有业务需求,对于个性与共性、近期与远期、需求迫切性与操作可行性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第四,电子政务不是对业务需求的简单再现和重复,而是在深入细致了解、消化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能够简化、优化原有流程,促进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促进业务流程优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多轮交流,反复比较,在促进原有业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业务改革,不断优化。

(三)坚持完善发展环境

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证明,在那些电子政务发展环境相对完善的部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更容易步人良性发展轨道,而领导不重视、宣传教育不到位、投入无保障的部门和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则相对落后。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发展环境建设首先应当突出意识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电子政务处在起步阶段,即便是在电子政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发展历史也就是15年左右。因此,不论是业务领导,还是技术领导,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很多时候是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强化宣教等工作就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是事物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电子政务建设也要不断创新。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领导和管理模式、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成功典型。领导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处理好责任与义务、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比如,商务部在推进本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成立了信息化司,明确管理责任,集中管理商务部电子政务建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建设,避免各司局各自为政,使电子政务建设真正做到统筹协调。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信息化司将大量技术性强的建设任务和日常维护工作分别外包给各个专业IT公司,分散了风险,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技术创新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空间相当大,完全依靠外国技术和企业不能保证我国电子政务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因此,坚持推动电子政务相关技术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这方面,北京市东城区构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网格化城市管理,是我国城市管理自我创新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一日千里,必然要求城市管理自我革新,自我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管理实践来看,城市管理工作经历了从管理部门自我制约,到群众监督,再到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城市管理理念得到了三次提升,管理体制经历了三次变革,管理水平上了三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始推行城市管理服务承诺制,到20世纪末又推出城市便民服务热线12319。2004年岁末,我国城市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创建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东城区首倡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带动了我国基于网格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也引发了创新城市管理理论的需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型城市管理方法而形成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架构,它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创新,实现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人性化、精细化和敏捷化,迫切需要城市管理理论相应地进行创新。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全部辖区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首创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该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超过90%,指挥中心任务派遣准确率达98%,问题处理平均时间仅为13.5个小时,推动了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被比尔?盖茨先生称为“世界级的案例”。2006年,北京市建成全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包括一个市级平台和八个区级平台,并接人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信息系统。该平台一期工程实现了对全市核心城区(三环以内)的6大类92小类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69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管理。

建设部决定在全国推广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此作为城市管理的典范。2005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等10个城市(区)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区)。2005年8月,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四项行业技术标准正式实施。2005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建设部验收。同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数字化城管系统也通过建设部验收。2006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建设部验收。2006年3月,天津河西区、天津大港区、重庆高新区、河北石家庄市、河北邯郸市、山西长治市、山西晋城市、山东即墨市、江苏常州市、江苏无锡市、浙江嘉兴市、浙江台州市、浙江诸暨市、河南郑州市、广西南宁市、云南昆明市、云南安宁市等17个城市(区)被建设部列入第二批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试点城市(区)。这次试点,要求将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与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紧密结合,促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2006年4月,建设部组织专家编写《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导》。2006年6月,建设部根据试点经验,对“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