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26

第26章 电子政务(10)

第四阶段:2000~ 2006年,即真正的电子政务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新加坡公众上网,帮助人民电子化;帮助新加坡的商业上网,将私营企业电子化;帮助新加坡的政府上网,将公共事务电子化”。实现多个机构一个政府网,敏捷而有效率地服务,成为反应迅速而可靠的电子政府,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佳的电子政务模式;提供最广泛的公共事务网上服务;以用户而不是以政府部门为核心。通过以上一系列发展和应用规划,科学系统地设计了电子政务的主体框架和各个层面的具体应用,使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从无到有,再到日臻完善与高度发达,并始终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2)统一建设,流程再造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始终是由政府直接发起,通过下设有关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调控,使整个推行过程进展合理化、有序化。“IT2000计划”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当时的国家的计算机委员会、国家科技局、电信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和新加坡广播局共同协调、开发经营。政府上网遵循“众多机构,一个政府”的基本思路,政府部门不单独建立网站,由一个机构把各个部门统一到一个网站上,避免重复投资和各自为政;同时,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府工作计算机化和办公自动化,它意味着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与关系的转换。新加坡政府提出把“公众当成客户一样对待”,宗旨是“以公众为中心”,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设置,而是按照流程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众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各个政府部门站点,而是按照业务流程,在一个界面上完成所有相关业务手续,让各个政府部门的服务无缝集成,实现“一站式”网上办公。为此,新加坡政府对行政业务运作流程进行改革和重组,对政府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和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无缝隙政府服务”,使电子政务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3)强化应用,注重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政府官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及其生命力就在于应用。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即时、普遍和有效的应用上。上至总理、部长,下到一般公务员必须上网办公和网上服务。目前新加坡政府内部所有的文件资料的流转,均通过网上传输完成。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电子政务人才培训,要求各级官员、公务员都必须具备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按一般、中层、高层三个不同层次,由政府出资,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5天的各种培训。对于政府各局所需的资讯科技专门人才,则由专门的业务部门NCB(相当政府的信息部门)统一招考后分配到各部门任职。

新加坡政府还十分注重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能。1997年前总理吴作栋创立了社理会,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由5个市长管理5个社理会,下设资讯科技与终身学习等13个功能委员会,推行“资讯科技学习计划”和“资讯科技带回家计划”,由政府出资80%,20 010社理会自筹。此外,新加坡还有许多公众联络所,在联络所里,有政府提供的电脑,以方便家中没有电脑的公众上网。正是政府的这些举措,使得新加坡人学习应用电脑的热情很高,从而提高了全社会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4)突出服务,双向互动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其政府门户网站从界面到功能的设计都非常人性化。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将政府服务划分为政府服务、企业服务、新加坡公众服务及非新加坡公众服务等四个人口。人们不需要了解政府组织的复杂结构和关系,也不需要知道哪一项服务该向哪个部门要求,只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网站就会把用户带到相关单位。

1)别具一格的“新加坡电子公众”中心,成为全球最为成熟的政府对公众模式。它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过程划分为诸多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政府部门就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驿站”里,你可以找到这些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电子公众”网站里共有九个释站,涵盖范围包括: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这些驿站把不同政府部门的不同服务职能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家庭”驿站里,“老人护理”服务包来自卫生部,而“结婚”服务包则来自于社区发展部。目前,新加坡公众可以通过电子在线提供2 600项服务,电子公众中心可以将其中的1 700多项服务传送到每个家庭。

2)“政府电子商务中心”是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电子互动来实现高效,便捷的商务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作为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系统,它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机构的财务系统和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政府部门的贸易伙伴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招标的邀请并购买招标文件,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索要发票、检查付款情况、提交产品目录和竞标。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供应商的激烈竞争,使政府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网上下单节约了更多的时间,通过更低的库存降低了成本。目前,政府通过“政府电子商务中心”采购,每年达到1.1亿美元,今后,准备将80%的政府采购都搬到“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上来。

3)为了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新加坡政府在其中心网站专门建立了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模块。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都通过该模块进行。

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极大的扩大了公众的参与度,提高了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而基于新加坡发达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虽然以政府投资为主,但其建设过程基本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方式。从附加设施建设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维护,均由政府部门提出需求标准,承包商负责设计并具体实施。

四、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在各国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电子政务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政府更加强调自己是民众的政府,各国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务的参与程度。

及时获悉民众所需,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把未来的政府建设成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

2.大力提高服务质量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政府将运用政府网站及自动柜员机等服务没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和更高质量的服务。

3.逐渐实现“一站式”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民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求服务质量提高,而且要求服务方式和程序不断改善。为了满足民众需求,世界各国电子政务不断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系统,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4.政府组织向知识化管理转型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的移植,而且涉及政府机构重组和政府服务整合,涉及政府再造,触及政府上上下下各个层面。电子政务正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电子政务使政府成为知识型、智能型政府。

5.使用信息更加平等在未来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将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努力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的不平等。因此,各国在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将更注重普及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到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

6.大力发展电子民主电子民主是未来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亮点。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电子民主的发展不仅能使民众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且也反映了电子政务公众需求导向。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

与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一样,我国电子政务也是沿着计算机单项应用,管理部门信息化,再到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样一条由低向高、由局部到全面推广的发展路子前进的。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步阶段:政府办公自动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为改革计划方法,提高经济预测和计划的科学性,于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国家计委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国家计委在吸收发达国家搞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利用现代经济系统控制理论和大系统理论构造我国经济信息系统,提出了“国民经济系统的控制论模型”,定义了“从国民经济空间到信息空间”的总体框图。根据这一总体规划,1987年1月,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正式成立。经过各级部门的努力,到1990年底,形成了除西藏、海南以外的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和14个计划单列市,150个中心城市和700个县的信息中心。该系统的建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各级政府制定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使我国开始进入政务信息化时代。

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国家基本建成了全国宏观经济信息预测监测网,建立了由国家和省组成的两级宏观经济模型,成功地开发了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国际收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引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物价信息系统、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为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1984~1990年,国务院还先后批准了经济、金融、铁道、民航、电力、财税、海关、统计、气象、灾害防御等10多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截至1990年底,我国已开发了各类数据库806个,信息总量达5 000万条。以国务院牵头发展的国家经济信息主干网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数字化和传递网络化。通过这“三化”建设,政府各部门逐步建立了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所组成的完整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使业务逐步地向网上转移。初步实现了政府内部信息网上共享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为政府各部门转向电子政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国电子政务的基础工程建设阶段:政府上网工程我国真正的信息化工程起步于1993年。当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我国开始了新一轮推动政府信息化高潮,其主要标志是“三金工程”的正式起动,以及“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三金工程”是指由国务院统一组织的金桥工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工程)、金关工程(国家对外经贸及相关领域信息网络工程)和金卡工程(建设面向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银行电子货币工程)。“三金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我国重点行业和部门信息化提供条件。

“政府上网工程”是指1999年1月由40多家政府部委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将公众信息资源上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中央政府上网工程的实现,迫使各级政府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在推动各级政府上网的同时,也推动了所有与政府有关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上网,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特别是金融部门网上支付的实现,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教育部门的网上教育,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公安部门的网上通缉,抓住了大量长期外逃犯罪人员,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外经贸部网上申报出口退税,从根本上解决了异地出口偷逃税收问题。其他如地方政府通过因特网发布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联系方式、提供各种办事程序及问题解答,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有关部门通过网上公开征集对国家重大政策的民意、建议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我国全面构建电子政务阶段:实施电子政务我国政府全面实施电子政务从2000年开始。当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由以往部门式发展转向全面的国家战略发展阶段。电子政务一改过去技术驱动为主,业务需求推动,政府信息化不再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对原有流程进行简单复制,而是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全面提升了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总体来说,目前全球电子政务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即使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网上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只能说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据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全国336个城市政府门户网站调查,截至2004年1月30日,全国336个城市中,已建立政府网站的城市共有303个,约占90. 20/0,还有33个城市没有自己的政府网站,约占9.8%。参加统计的336个城市平均电子政务实现度为38. 5%,已建政府门户网站的303个城市平均电子政务实现度为42. 7010。信息服务仍是网站主体,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整体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