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104

第104章 政府经济管理 (2)

越过了这一点,就会削弱市场经济,甚至变成计划经济。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以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手段为主,以行政的直接手段为辅;要求把调控范围主要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当然,政府管理经济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做观领域。比如,对企业某些经营项目颁发许可证。但从主要方面说来,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还要求严格地依法调控。

(四)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

市场经济原本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制经济的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特点显得尤为突出。这样,作为法制化的市场竞争关系的市场运行规则,在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变得更重要。市场运行规则是有关机构(政府和立法机构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主体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使各市场主体能够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自主经营;使各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承担税收和其他负担;使各市场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地位。具体说来,市场运行规则大体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市场进入规则。这是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必须遵循的法规和应该具备的条件。二是市场竞争规则。这是各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展开竞争的行为准则。三是市场交易规则。这是各市场主体之间交易行为的准则。

三、市场经济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市场主体的多元性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必须以具有自身利益、自主经膏、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为前提。如果大家都是政府的附属物,一切按计划分配,就不会产生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他们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依法自主进行决策。在私有制的市场主体之间,固然彼此利益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就是在公有制内部,国有与集体之间,不同集体之间,不同国有出资者代表之间,利益也有所不同。市场主体的多元性,是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

(二)市场交易的社会性

尽管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是独立的,但市场主体为他人生产的商品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市场是联系买卖双方的桥梁,它将彼此独立的市场主体联合成为统一的市场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一项工程的投资支出,直接成为许多生产投资品企业的收入。这些企业的收入,又会通过各种形式间接成为更多市场主体的收入,工资成为家庭的收入,家庭通过消费又会形成生产消费品的其他市场主体的收入;利润成为企业家的收入,企业家通过投资又会间接形成生产投资品的其他市场主体的收入;这种市场交易会无穷循环下去,涉及全国乃至全球。

(三)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从原则上讲,市场交易遵循价值规律,平等互利,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市场主体都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均等机会。

市场主体的多元性,使市场主体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千方百计参与、市场竞争,你死我活,优胜劣汰。市场经济通常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谁的信息灵通,勇于创新,品质优良,价格低廉,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利润,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只能退出市场,宣布破产。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定价,统收统支,政企不分,企业只是按照指令计划行事,即使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也会受到政府保护。结果,该活的活不好,该死的死不了。这是市场经济的效率高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市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各种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吐故纳新,富有生机。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按照非歧视原则实行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跨国公司可以在多个国家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利用当地优势生产零部件,成为行销全球的名牌:而计划经济由政府集中决策,强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往往具有封闭性和国别性,条块分割也容易导致行业垄断和地方割据,不利于国内外的合作与竞争。

(五)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理想状态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尽管利益不同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策,自由竞争,但只能从事法律允许的或者法律未禁止的市场交易,绝不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从市场进入、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到收入分配,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规章、契约,加以引导、规范和约束,形成稳定有序的市场。如果发生纠纷,可由法院和有关机构进行裁定。而计划经济的法规很不健全,一切按计划办事,所谓“计划就是法律”。如果产生争端,也由政府说了算,这就更容易产生寻租行为,导致腐败。

四、市场经济功能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已经转化成了生产价格规律。在现代化经济的各种市场上,买方成千上万,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卖方也成千上万,究竟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市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市场能够及时发出信号:某种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时,就表示供给过多或需求不足,有关企业应当减少这种产品的投入;反之,当某种产品求大于供,价格上升时,就表示供给过少或需求过多,有关企业应当增加这种产品的投入。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地指挥着资源的流向--从一种产品流向另一种产品,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全社会的资源都得到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部门产品价格在较长时间内高于生产价格,那么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平均利润,而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就会推动这个部门的企业增加投资,并吸引别的部门企业的资本转向这个部门。于是,这个部门的产品将会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超额利润就会减少以至消失。反之,如果一个部门产品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低于生产价格,那么企业不仅得不到平均利润,甚至会亏本。这就会促使这个部门的企业减少投资,并把资本转移到别的有平均利润可图的部门。于是,这个部门产品就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随之上升,可以获得平均利润。这就是通过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引起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的上下波动,形成各生产部门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这方面的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内在功能。

(二)提高经济效率在资源配置既定的条件下,市场主体追求的利益,来自生产经营的收入,而收入的初次分配,按照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中的贡献份额进行。按要素分配收入的原则,激励着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要素,投向市场最需要、也是收益最高的场所。

作为劳动者,将追求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就业岗位,并恪尽职守,力求最优的绩效。

作为投资者,将寻求风险最低、回报最高的机遇,力求最大的增值。作为企业家,将苦心经营,以一定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如果所有要素共同将效益这个“馅饼”做大,即使份额不变,要素收入也会增加。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就会竭尽全力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技术,开发人才资源,开拓营销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并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厄运。所以,市场是增进企业运营效益强有力的机制。因此,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激活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另一重要功能。

(三)促进技术创新

就提高经济效率来说,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又一重要功能。市场经济实行“一物一价”原则,在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成本越低,利润越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生产者想方设法进行研究开发,“敢为天下先”,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当一项高新技术出现以后,其他生产者也会争相仿效,迅速普及,导致全社会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而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此前一切时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宏伟得多。就重大技术变革来说,如果农业社会以千年计,工业社会以百年计,则信息社会将以十年计。

(四)传递经济信息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对商品生产者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

因此,他们极为关心商品的供求状况。但对单个的商品生产者来说,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市场价格机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格以它自身变动的方向(上升或下降)和幅度(升降的多少)给商品生产者传递着简明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给商品生产者传递增加生产的信号;价格下降,表示商品供过于求,给商品生产者传递减少生产的信号。企业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决定生产的增减和资本的投向。市场还通过利息、地租、工资和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给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多方面的信息。

(五)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价值,不是决定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而是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那些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那些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减少利润甚至亏本。这样,市场机制就在物质利益方面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会在这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第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市场经济功能的充分实现,是有一系列条件的。主要是存在完全竞争;价格及时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卖方与买方掌握的信息完全对称;等等。但在实际上,市场只能大体上具备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比如,一般说来,市场上不大可能存在完全竞争,但垄断竞争、寡头竞争等不完全竞争市场(即竞争性的市场)还是可能存在的。这样,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一个过程。在历史上,列宁在制定和实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曾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此后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这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者的内在统一性的认识进入了更深更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亿万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思想不断解放取得的理论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从1984一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国。至此,历经15年,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及其框架在理论上、认识上己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其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因它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土壤,又必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印记和特点,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传统概念上的“社会主义”,只承认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而把私有经济与资本等早已属于市场经济的东西都排斥在“社会主义”的门外,因此,在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说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示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这样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国从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走向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召开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酝酿成熟,并做出了清晰的、科学的表述,以此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明确了改革的思路。从十三大起,改革具有了全面性、总体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理论观念与僵化的思维模式,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到党的十四大又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划时代的命题和改革的目标模式,也是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

党的十四大上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