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108

第108章 政府经济管理 (6)

1、激励调动作用。政府强制性的手段只能解决“不能”和“不准”之类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愿意”之类问题。当人们不从内心认同政府目标和政府行为时,政府工作就产生阻力。对于后面这类问题,政府可以利用教育和激励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调动人们自觉遵守道德的积极性,2、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道德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与其相对立的经济关系,则具有谴责、否定和促使其消亡或延缓其发生等作用。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这种反作用,无疑可以帮助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接受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率观念,并鞭策人们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去从事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为实现政府经济职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顺利履行其经济职能,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而道德手段正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手段具有监督导向功能,它以明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人们的言行发挥监督与引导作用。道德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社会的各个层次,约束社会的种种行为。它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从源头上净化社会环境。从而为政府发挥其经济职能提供社会保障。

4、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保证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是对政府官员(公务员)的监督和约束。政府官员的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有被滥用的可能,尽管这些权力不是道德赋予的,但由于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他所违反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所以,对于政府官员的制约,道德手段与法律等其他手段一样,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在特殊的社会时期,如中国目前的转轨时期,由于法律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将促使政府官员正确利用手中权力履行政府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调节,从根本上消除权利泛滥和腐败横生的社会土壤。

(第四节 我国转轨时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曾经并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界,都把这种转变叫做“转轨”,那么,这个时期的政府,就叫做转轨时期政府,它所面临的经济管理内容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也不同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时期,它有其自己的独特内容。关于中国转轨时期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也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实现公平分配、解决外部化和提供公共产品;另一观点认为,除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经济职能外,主要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安全。这两种观点所站的角度不同,结论当然也就有较大差异,前者是从一般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出发,后者则紧紧围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际,各有千秋,在此不去做过多评论。我们认为,现阶段的中国政府,既有转轨国家共同特点,更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所以,在讨论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时,既要注意其共性,也要重视其特殊性。基于此种认识,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应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宏观调控、微观规制、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非公经济管理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这六个方面加以探讨。关于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非公经济管理这两个职能在后面章节介绍,这里只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宏观调控、微观规制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这四个职能。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内容。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肯定有诸多不同。其中,在坚持共产党执政地位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根本特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度较大是重要特征。其他诸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既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转型国家政府面临的问题,不属于中国特有但也必须予以重视。所以,我国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应该从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等三个方面去探讨。

(一)完善市场体系

所谓市场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指由各种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市场构成的有机统整体。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市场体系可以划分成许多类型。第一,按交易的对象分,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个部分)和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两大类;第二,按交易的空间范围分,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等;第三,按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划分,市场体系包括采购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第四,按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划分,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三部分;第五,按交易对象的形态划分,市场体系包括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特指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等)等。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我国没有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市场体系很不完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是政府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建设基本要求。统一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市场体系,这就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区域分割;开放是指所有产品和要素能够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竞争是指能够在没有垄断的环境下运行的市场体系;有序是指有法律保障的公平、公正、有秩序的市场体系。

(二)维护市场秩序

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秩序即有条理、不混乱。市场秩序是相对市场自由而言的,是指在政府干预下形成并得以维护的公平交易、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的市场状态。市场自由体现的是效率,而市场秩序体现的是公平。市场自由要求国家更小的干预,而市场秩序则恰恰相反,要求国家更多地来加以干预。然而,没有秩序的市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自由,市场秩序是市场自由的保障。所以说,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法制既能维护市场自由又能保障市场秩序。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情况比较严重,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此不无关系。

(三)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

政府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我国政府和政府公务员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体制惯性和思维惯性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阻力,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脱胎而来的政府和政府公务员,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十分有限,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如果政府不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能力,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不能树立公共服务意识,那么,经济体制转型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应该提高哪些政府经济管理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等问题,在本章第四节阐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控,其实质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方面寻找最佳均衡点。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增长越快越好。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增长缓慢,就意味着就业不足,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相反,如果经济增长过速,尽管就业可以达到充分,但可能就会导致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一旦通货膨胀发生,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购买力将下降。在我国,如果其他方面的措施跟不上,过速的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压力。所以说,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就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宏观调控。

(二)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物价稳定并非指物价一成不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物价长期不涨甚至下降,并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它将导致社会需求下降、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加剧、社会动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但是,如果物价上涨过度,又将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控物价水平,使之在相对稳定前提下保持适度增长--一般认为,这个增长速度不能高于国民经济和人民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度”,就需要由政府来把握。

(三)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在较合理条件下都能找到工作的社会就业状态。如前所述,这个指标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紧密相关。政府如果仅仅考虑充分就业,可能就会导致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发生。但如果忽视就业率,社会经济又将变得不稳。怎样才能使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这三个指标达到平衡,也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平衡。国际收支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上讲,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的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国际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越来越不能反映一国对外的金融地位和经济发展趋势,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国际收支下了广义的定义:“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统计对照表,反映的是:(1) -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商品、劳务所得方面的交易;(2)该国以黄金、特别提款权为单位的所有权变化与其它变化,以及该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债权债务的变化;(3)无偿转移及其对应登录。”与狭义的概念比较,这一定义将未发生的债权债务与各种经济交易(如捐款、赠款、无偿援助、侨汇等)都列入其中。

现在国际上一般使用广义的概念,我国也使用广义概念。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一般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的。它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结果。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实际上这种差额为零的平衡现实中很难找到。一般认为,只要收入和支出之间差额不大,最好是收入略大于支出,就可以认为是达到平衡。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大量顺差,就会导致外汇储备上升、资本大量流人、通货通胀、本币升值、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GDP下降等连环反应;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逆差,就导致外汇国际储备下降、本币币值下降、资本外流、经济实力下降等后果。可见,国际收支中并非收入越大越好、外汇储备也并非越多越好,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一样,国际收支一定平衡。

通常国家主要通过利率、汇率、外汇管制、进出口政策等手段调节国际收支。

三、微观规制

(一)微观规制的概念与分类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的“Regulation”或“Regulatory Constraint”,日本学者首先将其译为规制。在我国也有人译为“管制”。作为规制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对规制含义理解的争议,西方国家学者们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梅尔认为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等等。

一般来说,微观规制也叫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和市场秩序,根据法律法规,以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对对微观经济主体即特定的市场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它主要通过规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由此涉及的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监管)来实现。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对于微观规制的分类也有不同观点,一种分发是分为经济规制、社会规制和反垄断规制,另一种分发是分为经济规制、社会规制和行政规制。这里我们采用第二种分发。因为,反垄断规制可以包括在经济规制当中。

1、经济规制。

经济规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之一缘起于市场的不完善性。如前所述,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即经济规制来纠正和补充市场的种种缺陷。这是政府经济规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实践证明,经济规制在某种意义上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的不足。但是,经济规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本身也往往存在许多弊端。

其中最需要提及的则是政府规制机构被各种利益集团所“俘获”并为其特殊利益服务,从而偏离了“弥补市场不足、服务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政府规制的基本目标。

这就从根本上导致政府规制的失败。这种失败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有可能发生,但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能因此废止政府经济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