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
12483500000042

第42章 管理厚黑学,抱团打天下(3)

当时,年逾古稀的姜子牙仍然未通明主,听说周文王在招揽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之滨,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姜子牙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且鱼钩是直的,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姜子牙并不是真的钓鱼,只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巡视。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钓线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乜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失之交臂,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钧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宝:提供优渥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经过一番谈话,周文王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姜子牙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后来,周文王去世,姜子牙就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充分发挥他的才干,率领三军历经大小无数的战斗,最终打败商纣王,平定天下,周朝也从此建立起来。

周文王求才若渴,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方诸侯而姜子牙是一位身份卑微的乡野老者就看不起他,而是屈尊降贵,以上宾之礼相待,委姜子牙以重任,终于成就一番帝业。他所用的求才用贤之法与厚黑“求贤学”是同出一衷、如出一辙的。

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一个求访贤才的厚黑高人。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势孤力单,依附于荆州则表手下。虽然他有成就事业的大志,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是屡遭失败,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冷酷的现实,使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得天下的愿望,没有智能之士的帮助是不行的。因此,他思贤若渴,积极招贤纳士,到处网罗人才。

刘备听当时的隐士徐庶和司与徽说南阳的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历史上叫做“三顾茅庐”。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在以后的军事、政治生涯中,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鼎力相助,才使他奠定了三分基业,建立了蜀汉政权。

与刘备同一时期的曹操,也是一位网罗人才的厚黑大师。曹操在攻占冀州后曾说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为了让天下的谋士武将聚集在自己的帐下为其所用,曹操可谓无所不用其能,苦心钻营,百般笼络,终于寻得一批能人志士,成就一番功业。

汉末天下分崩,其时袁绍作为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军阀,执掌了联军首领的牛耳。曾几何时,袁绍官渡兵败,郁闷病死。冀州被曹军占领。曹操攻下冀城,来往袁墓设祭,且“再拜而哭甚哀”。他对众官说,当年和袁绍起兵,袁绍问他,“如果不成功,将依赖什么过活?”曹操说,“你的意思如何呢?”袁绍说,“我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之州,兼拥有沙漠腹地,南向以争天下。”曹操便答了上面的话。袁、曹各依地域、经济、军力和智力进行较量,而终将曹操胜了袁绍,掌握了北方。

袁绍拥有幅员广阔的地盘和实力雄厚的军队,也拥有像田丰、沮授、陈琳、审配等杰出的文士。袁绍却只知“据河阻燕”,看重自己的实力,不把那些无价之宝的谋士放在心上。他还鸡肠小肚,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把田丰、沮授都杀了。曹操与他相反,懂得谋臣的价值,杨修投靠他时,他跣脚相迎,审配、陈琳被抓到时他仍劝降,表现了爱才惜才的一片真心。只是审配决意死节,才斩而厚葬。陈琳被刀斧手捉至,曹操说:“你为袁绍拟檄,数落我的恶行,是可以的,可为什么要侮辱我祖、我父呢?”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左右都劝曹操杀了他,曹操怜其才,不但予以赦免,还给了从事的官给陈琳做。

曹操广纳天下名贤,“御智以取天下”,是一种“厚”到极致的用人策略。刘邦说过,他用兵不如韩信,谋算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但他能用他们之所长,而终成为君主。曹操的话与汉高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他比袁绍高明,“御智”比“据地”显示了优势,他的厚黑用人御人术在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海之内的一大批能臣谋士为他的厚黑用人策略所征服,为其出谋划策,卖力效命,曹操也依靠着这些人的智慧和力量坐拥三分江山。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管理者,手下如果没有一批见识出众、技术超群的优秀下属为其做事,工作就无法开展,难以取得成功。管理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发掘最优秀的人才并设法将其才干充分发挥出来,按照自己的意图将工作做到位,把事情做完美。人才难得,好人才则更难得,因此,管理者要有礼贤下士的胸怀,有文王“出访求贤”的苦心、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曹操“唯才是举”的用心,放下身段,虚心求贤,网罗人才,以自己的诚心换取对方的忠心和智慧。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让对方感到其受到了重视和尊重,时方才会“感激涕零”“尽忠报图”,为你出力办事。那些能够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的重要,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别人才智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一呼百应,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

结人心,造团队,带队伍

孔老的兵,是拿来防御自己,是维持仁慈的工具。

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关心的期望。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把握下属的心理,留心下属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及困难,给予及时的关心和照顾,不论你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只要这样做了,下属就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亲近和信赖的领导,从而紧跟在你的身边,努力为你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在上下班时经常和你打招呼,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犯错误时用和蔼的语气帮你认识错误,如果你的上司在你有烦恼的时候热心开导,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活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支助,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病的时候亲自看望……这样的领导,谁会不对其工作尽心尽力呢?

利用人情账与下属打成一片,是领导用来笼络下属的手段,也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必备的功夫。

春秋末年,晋国有个卿大夫叫赵简子,他有两头心爱的白骡。一天夜里,住在广门县的小官阳城胥渠的仆人来到赵简子的门前,敲门告诉说:“主人胥渠生病了,医生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治好;如果弄不到的话,那就必死无疑。”

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在一旁侍奉赵简子的家臣董安听后大怒:“胥渠这家伙,竟然算计起主君的白骡来了。请让我把他杀掉!”

赵简子说:“杀人为的是使牲畜活命,不是太不仁义了吗?而杀掉牲畜去救人活命,却是仁爱的表现。”于是吩咐厨师杀掉白骡,取出骡肝,送给胥渠。人们听说后非常感动,后来,赵简子攻打狄城。广门县的胥渠带领军队参战,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争先登上了城头,赵简子大胜敌军。

作为领导者要关心和爱护下属。《孙子兵法》开宗明义,认为“道”是赢得战争的第一种因素。所谓“道”,就是让部属与领导者的价值观相一致,这样部属就会与领导者同生共死,不会畏惧什么困难和危险,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企业越来越强烈地需要员工的献身精神,而员工的献身精神却稀罕得几乎成了神话。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管理者的唯利是图,严重伤害了人的价值自尊,献身精神甚至成了被嘲笑的对象。企业陷入了左支右绌的困境,可依然像一只“漏水桶”,总是无法实现理想的成本管理和赢利。作为一名管理者,你需要箍好这只水桶。

魏国名将吴起立了战功后,被任命为河西守将。他在职期间,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敬重。

一次,军中有一个士兵生了毒疮,红肿溃烂,疼痛难忍,恶臭熏人。吴起得知后,立即亲自去替他吸吮脓血,裹伤敷药,像对待亲生骨肉一样关怀备至。那士兵在吴起的精心医治护理下,很快就痊愈了。

吴起爱兵如子的行动,使全军上上下下,无不深受感动。不久,这事传到那个士兵的家中,其母竟放声大哭起来。人们觉得很奇怪,便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吮脓血,治好他的恶疮,你不但毫无感激之情,反而痛哭流涕,是何道理?”老妇人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当年我的丈夫也在吴将军的部下当兵,将军也为他吸吮过脓血,治好了毒疮。他为了报答将军的深情厚谊,作战时总是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直到战死疆场。现在我的儿子怎能受恩不报呢?不知道他又将葬身何处了,这怎能不使我伤心落泪呢?”

吴起就这样培养了一支堪称父子之兵的队伍,并率领这支队伍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其中有六十四次大获全胜,还从强秦手中夺得五座城池。

人们常用“爱兵如子”这句话赞扬将领对士兵的关怀与爱护,历来是把这种关怀与爱护当成美德来歌颂的。在现代社会,领导与下属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更是如此。

《史记》中有句名言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然默默不语,但由于会开美丽的花、结可口的果,所以人们自然喜欢接近它们,而在树下形成小径。这是比喻一个人若能诚信待人,无须开口就会获得人们的帮助和支援。这句话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用来歌颂李广将军的。

李广是西汉名将,勇猛善射,伐匈奴有功,武帝时任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使匈奴数年不敢南侵,因而被誉为“飞将军”。但李广似乎也时乖命舛,由于受武帝及外戚军人卫青等的嫉视,虽然屡建奇功,却始终未封侯。李广的死也很悲惨。李广虽已近年迈,但仍鞭策衰躯,自愿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在行军中却因受卫青排挤而迷了路,以致影响作战计划,最后引咎自刎而死。

李广虽是个以悲剧收场的将军,但就其对人心的收揽而言可说是非常成功的,部下对他无不心服。李广自刎而死的消息一传开,根据记栽:“广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也就是说,非但其属下部将,连士卒都为李广的死而恸哭。不仅这样,连全国人民,不管是否直接认识他,也都为李广的死而流泪悲痛。

李广所以如此广受全国人民的仰慕,固然是因其具有与匈奴七十余栽皆胜的辉煌战果,但其所以受部下爱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李广平时对待部下的态度。

李广一生淡泊名利,若有恩赏必将之悉数分配与部下,每天都与士兵吃相同的饭食。一生当中,虽有四十年以上期间两千石的俸禄,但李广家中从无恒产,也从未有人听他发过一句牢骚。

行军中,全军兵马饥渴交迫时,好不容易发现可供饮用的水,李广从未抢先饮用,必定等到全军兵马喝足才饮;食物也一样,在部下还没有全部分配妥当以前,自己也从未先吃过。

有位同僚将军曾这样评价李广的军队:“李广的军律未免太松懈了,若遭突袭则必然不堪一击。但是,士兵行动虽然松散,却都是随时乐意为李广效命的勇士!”由此可见,部下们都衷心仰慕李广,对李广的命令也都乐意服从。

爱兵如子是中国人推崇的带兵之道,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宣扬这种“爱下属”的管人之道。领导者必须深切地了解这种管理之道。“爱下属”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领导,如果能够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尊重下属的意愿、体味下属的情感、维护下属的利益,那么在关键时刻,下属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尽心尽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领导者,不能只是过问工作上的事情,对下属的个人心情和生活不闻不问,那样会把自己置于与下属对立的一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管理厚黑学认为,领导者要放下架子,“厚”着脸皮经常深入“基层”,和下属打成一片,同时,当下属有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这样既展示领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增加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无论是谁,都愿意在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团体里工作和生活,领导是否善解人意,是否体恤和关怀下属,成了其中的关键。领导一点儿小小的关心,会使下属几天几夜想着你的恩德。一些高明的领导者就非常善于使用“笼络人心”这一御人用人的手段,从情感、思想、工作、生活入手,通过各种方法笼络下属的心,激起下属工作的热情,迭到自己的目的,“笼络人心”是他们攀上事业巅峰的一块垫脚石。

宽厚待人,爱护下属

凡人要想成功,第一要量大,才与德尚居其次。以楚汉而论,刘项这两个人,德字都说不上,项羽的才能胜过刘邦,刘邦的度量却胜于项羽。韩信、陈平、黥布等,本来都是项羽方面的人,只因为项羽气量小,容纳不住这些人,才一齐走到刘邦方面来。刘邦豁达大度,把这些人一齐容纳,汉兴楚败,势所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