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禅学领导
12510300000017

第17章 不辞小水,方成海洋——保持正确的领导心态(1)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佛言今释】

古今多少事情,一场谈笑尔。太白山人虽然输给了慧忠,但是看得开,依旧大度能容,谈笑自如,可谓智慧。而鱼朝恩却不愿意吃半点亏,一一进行反驳,到最后害得自己丢掉了性命。包容一个人,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领导者万万不可树敌太多,以免留下众多隐患。

【品读故事】

唐代宗时,有一位奇异人士,自称太白山人,而且能掐会算,深得唐代宗的喜爱。

而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很有名的高僧慧忠,他秉承了六祖慧能的法脉,于是有一天,唐代宗有意让这两个人在一起比试比试。

太白山人和慧忠见面的时候,有一种文人相轻的感觉,慧忠和尚首先发问:“不知道太白山人擅长何术?”

太白山人非常自负地说道:“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万物。本人精于算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慧忠听完之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我问你,你所居住的山是雄山,还是雌山?”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剑走偏锋,山怎么还会有雄雌之分呢?

太白山人听完之后也是非常吃惊,这如何回答呢!就连唐代宗,以及当时一位专横跋扈的宦官鱼朝恩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慧忠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接着问道:“殿上此地是何地?”

太白山人回答说:“容我掐算一番。”

慧忠笑着说:“不用掐算了,你既然识字,那就看我写的是什么吧?”

说完之后,慧忠随手就在地上划了一笔。

太白山人看了一眼,说道:“这是一个“一”字。”

慧忠却说:“这怎么可能是一呢,在土上面写一个一,难道不是一个王字吗?你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王地,这还需要掐算吗?”

慧忠又问道:“三七是多少?”

太白山人回答说:“三七二十一。”

慧忠听完之后又笑道:“难道就不能是个十吗?”

慧忠随后对唐代宗说道:“这个人简直是问山,不知山,问水,不知水,问地不知地,陛下,您从哪里找来这样一个活宝?”

唐代宗当然也知道慧忠耍的都是小把戏,于是就对太白山人说:“现在看来,慧忠禅师才是真正的活宝啊!”三个人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专横跋扈的宦官鱼朝恩却没有咽下这口气。他觉得慧忠根本就不是一个潜心修行的高僧,而是依靠自己的嘴巴取悦皇上的宠儿。

他实在按压不住心中的怒气,也想在唐代宗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于是开口问道:“请问禅师,佛法当中所谓的无明是指什么?无明又从何而来呢?你既然是当世的名僧,那么你一定知道答案了。”

这当然不是在请教,完全是挑衅,慧忠禅师也自然听出来了,但是依旧保持一份正经面孔回答道:“大人,当一个人快死的时候,出现满脸的衰相,这个时候即使是奴隶也会问佛法了,而这个时候就是无明,无明也是因此而起的。”

本来鱼朝恩是想要给慧忠一个下马威的,但是没有想到慧忠不仅全盘奉还,还来了一个咸鱼翻身,这一下子让专横跋扈的鱼朝恩更加难以忍受,随口说道:“天底下的事情谁敢不听我的,你一个小小和尚居然口狂言,我看你是活腻歪了。”

唐代宗听到这句话后,非常不高兴,起了想杀鱼朝恩的心思,到了后来,鱼朝恩被唐代宗设计杀死了。

【滴水禅思】

作为领导者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会说话,千万不要一人独揽成绩,这是领导者最忌讳的。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凡事看开一些,大度一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领导者也不是完美的,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下属,那么应该积极向下属学习,千万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过于自负。

没有摆脱不了的忧郁

【佛言今释】

智远禅师的一句话,可以说看透了一切,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极乐天堂,也没有人能够从烦恼中真正解脱出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够稳妥地处理一切挫折,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能量。

【品读故事】

有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面待了很长时间,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寺庙的参禅者,每天听到的都是参禅者诵经的声音。时间一长,小和尚有一些不耐烦了,开始郁闷起来,每天都过得非常不开心,于是他就跑到自己的师父智远禅师那里去诉苦。

智远禅师听完了小和尚的抱怨之后,说道:“快乐就在心中,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还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淡然,则无往而不乐。”

紧接着,智远禅师给小和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村子,有一位老乡绅,村里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太好老爷”,因为他的口头禅就是“太好了,太好了。”

有一次,接连几天都下着大暴雨,村民们被连续几天的大暴雨弄得非常烦躁,抱怨连连,但是他却说:“下雨天也好,下雨天出行不方便,大家刚好在家中好好休息,不用再像往常那样辛勤劳动了。”

又有一天,太好老爷的夫人换了重病,当时村民们以为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再说“太好了”,于是,大家都前去“太好老爷”家中看望其夫人的病情。

谁知道大家刚一进门,就听见“太好老爷”说道:“太好了,太好了。”

当时村民们一下子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知道怎么回应。

紧接着,大家就听见“太好老爷”说道:“我和夫人生活了这么多年,现如今已经是一把年纪了,一直都是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现在好了,我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照顾她了。”

当智远禅师给小和尚讲完了这个故事,启发弟子说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把坏事看成是一件好事,这不是非常有道理吗?我们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人生心态,面对一切艰难挫折,就不会有摆脱不了的忧郁!”

【滴水禅思】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态,在领导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定要展示自己的正能量,特别是在下属面前,你的积极心态,往往会起到强大的正能量效果,能够激励下属的工作热情,同舟共济,携手共同渡过难关。

佛性平等,贤愚一致

【佛言今释】

鹤林禅师的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假如有一杯难以下咽的咸水,如果在其中注入了一滴甜美晶莹的泉水,那么也将会变成清凉的甘露。我们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看他的表面行为,要想真正帮助一个人,就必须具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

【品读故事】

鹤林玄素禅师俗姓马,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马素。

有一个非常虔诚想要赎罪的杀猪屠夫,他非常仰慕鹤林禅师的崇高德行,于是就特地准备好了美食,非常虔诚地邀请鹤林禅师。鹤林禅师就非常高兴地去了。

当寺庙里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一片哗然,一个是以慈悲为怀,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一个是整天杀生,罪孽深重的屠夫,这两个人怎么能够到一起呢?

而鹤林禅师也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但是鹤林禅师还是毫无顾忌地前去赴宴了。等到赴宴回来之后,鹤林禅师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坐禅,不见任何人。

当时有一个学僧不明白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于是便来敲鹤林禅师的门想要请教。

鹤林禅师在房间内问道:“谁啊?”

学僧回答说:“师父,是我。”

鹤林禅师这个时候回应道:“不要说是你,就是佛祖我也不会让其进来的。”

学僧非常不解,于是问道:“为什么您连佛祖都不让进来呢?”

鹤林禅师回答说:“因为在我这里已经没有空间给佛祖住宿了。”

学僧又问道:“那么,您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祖师西来意吗?您告诉我,我就不进去了。”

鹤林禅师用非常慈悲的声音回答说:“祖师西来意就是到屠夫的家中应供。”

学僧听完之后,还是不解,又问道:“这种西来意,难道就不怕别人怀疑吗?”

鹤林禅师答道:“佛性平等,贤愚一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度者,吾即度之,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学僧这个时候终于悟出来了,西来意就是要普度众生,屠夫虽然一直做的是杀业,但是他虔诚供养,也确实就是佛心。

【滴水禅思】

一个领导者必须要有正确的领导心态,特别是在识人、看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仅从表面去看一个人,要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有的时候表面的东西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会把我们带入误区。很多领导者经常是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这样很容易片面,也不容易得到真正的人才,正所谓“人不可貌相”。

不要太心急,慢慢整理,能赶得及

【佛言今释】

每个人都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也有理由从容下来。生活其实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志向不能够不高,但心态不能够过于着急,否则就有可能会让我们忘记要把生活当中重要的东西放在肩膀之上,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变成遗憾。

【品读故事】

有一对小沙弥,师兄和师弟,他们奉师命进城布道讲学,临行之时,身上背了两包木简佛经,让他们感觉非常沉重。

师兄是一个慢性子的人,而师弟则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师父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互相从对方的身上学习一些优点,不要再那么固执。

在路上,小师弟一直催着师兄走快一些,师兄性子非常慢,又是打理书简,又是打理衣物,做起来是井井有条、秩序有然。

但是师弟是第一次出远门,内心非常的兴奋,再加上只顾求快了,就胡乱地把东西放到了包裹当中。

小师弟因为准备得不充足,再加上路上又缺东少西,丢三落四,最后都是师兄在后面帮他收拾。虽然小状况不断,但是一切还算顺利,再加上小师弟心急火燎地赶路,所以日程好像比之前提前了一些。

终于快要到达目的地了,两个人都想在天黑之前进入城中。虽然愿望非常迫切,但是师兄还是慢吞吞地把东西都检查整理了一遍,并且还没忘记提醒师弟,你的背包松散了一些,先整理一下吧,不要太急了。

师弟听完之后,满不在乎地说道:“用不着,等进到城中再整理也来得及啊,还是先赶路要紧。不着急怎么能行呢,这样会耽误时间的,如果我们在天黑还进不了城,那么我们就只能够在城外住一宿了。”

由于师弟的书简放得非常混乱,绳子也没有捆绑结实,最后背包掉了下来。书简散了一地,自然也摔坏了不好。这一下子让师弟慌了手脚,心想:这该如何是好?我们还要赶路呢!”

师兄则不着急地说道:“不要太心急了,咱们慢慢整理,或许能够赶得上。”

师弟在师兄的指导下,把书简和包裹又重新整理好,二人再一次上路。这一次,小师弟终于懂得了小心翼翼,因为再出现状况就真的无法按时进城了。

【滴水禅思】

“不要太心急”这句话既是说给师弟听的,也是说给我们这些领导者听的。这句话代表了生活的一种坦荡境界,更代表了人性的通达。

领导者应该理性地对待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急或不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万万不可以急于求成,如果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那么急于求成的结果就会轰然崩塌,一切归零。

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佛言今释】

小和尚是聪明的,他的这句话了却了洞山禅师的心愿,其实,名利就好像是一只皮箱,当我们用时,将其提起,不用时就将它放下。如果不用之时还放在手上,那就成了自身的累赘。

【品读故事】

有一天,洞山禅师感觉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但是心中却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于是他就告诉世人,看谁能了却自己的愿望。

在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就是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想要帮助洞山禅师了却他的愿望。

这一天,洞山禅师走了出来,在他的脸上洋溢着莲花一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周围的老百姓,以及朝廷派来的人,大声说道:“我在这个世上有了一点点的闲名,现如今,我的躯壳即将散化,那么我的闲名也应该除去。你们这些人当中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就等于是了却了我的心愿!”

听完洞山禅师的话,殿前面一片寂静,人们互相看着,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忽然,有一个刚刚上山的小和尚从后面走了过来,他非常恭敬地向洞山禅师施了一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大师的号是什么?”

小和尚的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向他投来了埋怨的目光。甚至还有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简直就是目无尊长,对于禅师居然如此不敬;也有的人埋怨小和尚无知,洞山禅师如此德高望重,居然都不知道。

可以说院子里已经开始七嘴八舌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洞山禅师在听完了小和尚的问话之后反而并没有恼怒,而且大声笑着说:“太好了!现在我已经没有闲名了,还是这个小和尚聪明呀!”当人们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洞山禅师满足地坐了下来,闭目合十,圆寂了。

这时,小和尚的眼中充满了泪水,还止不住流了下来。但是,他立即就被周围的人包围了起来。他们质问小和尚:“你真是岂有此理,你为什么要在禅师离去的时候问这样大不敬的问题,你真是胆大包天,多亏洞山禅师大恩大量,不和你计较。”

小和尚看着周围这些人,无可奈何地说道:“他是我的师父,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师父的法号呢?我这样做等于就是为师父除去了闲名!”

【滴水禅思】

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千万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领导者更需要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正确心态,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是很容易让自己在领导的道路上迷失的,这样也就失去了领导真正的本意。

生命比古董更无价

【佛言今释】

功名利禄就像四道墙,每个人都围着跑得忙,如果你能够看得穿,看得透,那么你的一生势必是快乐的。一休大师的救济行为就是其爱心的体现,而驱散将军的钱财,又等于是完成了将军救济苦难百姓的心愿和责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品读故事】

在室町幕府时期,有一位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小和尚,而且他的身份非同一般,他的父亲是后小松天皇,而他的母亲是个妃嫔。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由于他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受到皇后的排挤,只好被迫离开皇宫。

一休的师父以“欲从色界返空界,故且短暂作一休”之意为他起了一个名字“一休”。

一休和尚有着皇室的血统,但是一直在民间生活,他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佛学高僧。

有一天,一位将军把一休请到自己的家中,喝茶谈禅。在这期间,这位将军一时兴起,拿出了自己家中珍藏的古董,请一休入眼。但是一休看完之后好像没有一点兴趣,这位将军非常扫兴,说道:“大师,这么珍贵的古董都无法入您的法眼,难道您还有更加珍贵的古董。”

一休听完之后说道:“这是自然。”

这位将军是一位古董收藏爱好者,因为非常急切地问道:“那到底是什么古董呢?”

一休说道:“一件是女娲补天用的石块,一件是历代忠臣使用的饭碗,还有一件事是前朝高僧使用的禅杖。”

将军听完之后大为惊讶,这可真是无价之宝,于是他非常想据为己有,赶紧对一休说道:“大师,您看您一个出家人,也不在乎名利,何不把这些宝贝卖给我呢?”

一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最后二人以三万两白银的价钱成交。

将军担心夜长梦多,于是就立即派自己的手下带上白银和一休一起去取。

一休当着侍从的面,拿起一小块寺庙门口的铺路石,又拿了平日里喂狗用的破碗,以及平日里自己使用的拐杖,交给了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