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给你们留下模仿的机会
【佛言今释】
这句话是临济禅师在圆寂时对弟子说的一句话,为的就是让弟子记住,学习东西也要有自己的创新,要有怀疑精神,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懂得学习的本质不是模仿,而是创新。
【品读故事】
有一天,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于是他召集众弟子说:“我圆寂以后,你们不可让正法也随我而去。”
当时他的大弟子叫惠然,他立即表明态度说:“我们身为您的弟子,是绝对不会将老师的正法灭却的,我们一定会永远牢记在心中。”众弟子听后也都一致表示同意大师兄惠然的意见。
临济禅师听了后点了点头,然后问到:“那么,如果以后有人问我的禅法是什么,你们该怎么回答呢?”惠然于是马上学着平时临济禅师教导他们的方法,高声大喝!
可是临济禅师听了以后却很不高兴,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真没有想到啊,我的正法要在你们这些弟子这里灭却,你们真是让我太失望了。”说完,临济禅师端坐在法座上寂然不语。
这个时候,他的弟子们都伤心不已,惠然对禅师的言行感到不能理解,于是对大家说:“师父平时教导我们都是大喝一声,今天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众弟子正在犯疑,这时临济禅师突然睁开眼说道:“我吃你们的饭,你们能饱吗?我要死了你们能代替吗?”弟子听后急忙跪在地上痛哭。
大弟子惠然请求到:“师父,弟子不明白您的教诲,请您不要着急离开,再多给我们一些明示吧。”
临济禅师这时突然大喝一声:“我才不给你们留下模仿的机会。”说完,临济禅师就圆寂了。
而这句话却永远都在弟子们的耳边回荡。
【滴水禅思】
临济禅师给弟子们留下的是参禅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行为,精神是模仿不了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如果单纯的去模仿别人,是没有任何真正价值的,只有领会了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到实在的收获。我们永远要记住:模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所以当你模仿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超越模仿才是成功之道。
你善解塑像,不善解佛性
【佛言今释】
这句话是六祖慧能对方辩说的一句话,其实就是要告诉方辩,仅仅看懂表面,领悟表面的道理是不够的,甚至有的时候是错误的。只有真正的用心领悟,领悟到事情的本质,这才是最关键的。
【品读故事】
有一位蜀地的僧人,他的法号叫方辩,他千里迢迢来参见六祖慧能大师。
于是六祖慧能就开始和他随意的闲谈,在闲谈的过程中观察他的悟性和悟境。
方辩忽然说道:“大师,我非常会捏泥塑像,要不我给您塑一个像吧。”
六祖慧能听完之后,心中有意点化他,于是就引导他说:“那你就试着塑塑看吧?”
很可惜,方辩并没有仔细领会六祖慧能这句话中的深意,于是他就马上动手给六祖慧能塑造了一尊像。塑像高大约七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以说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技巧。
方辩塑造完之后非常得意,于是他请六祖慧能来看他的塑像。六祖慧能看完了塑像后,进一步开示他说道:“看来你真的非常了解塑性,但是你还是不了解佛性呀!”
方辩听完之后,张口结舌了半天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六祖慧能看见他还是没有领悟,于是叹了一口气,送给了他一些衣物作为酬谢,方辩称谢而去。
【滴水禅思】
方辩以一颗世俗之心来做塑像,可以把塑像做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可是自己的心灵却没有什么领悟。所以,领导者做事情需要有领悟的精神,更需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一些陈旧的领导理念。
树和鸽就很悠闲
【佛言今释】
一颗悠闲的心,一件忙碌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工作,才是快乐的工作。让我们放松自己的精神去做事情,不仅事半功倍,甚至还会远离工作压力,不至于身心疲惫。
【品读故事】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小和尚和师父正在寺院后面的菜地里仔细锄着杂草,终于,经过两个人辛勤的劳作,最后一棵杂草也被除干净了。此时一丝凉风从树梢之间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阳光照射在师徒二人的身上。
只见小和尚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珠,又用手掌不断扇着,脸上露出非常轻松的表情,说道:“师父,咱们忙碌半天,终于忙完了,现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享受一下这凉爽的微风。”
师父打来一盆清水,一边清洗着身上的热汗,一边回答说:“其实树也是非常忙的。”
小和尚听完之后非常不解,于是问道:“树很忙碌,它们一天都做什么呢?”
师父把小和尚带到树下,说道:“你看,它的根正在一点点地往地下深入,不断吸收着水分。与此同时,整棵树都在不断地吸收着二氧化碳,它的叶子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吐出氧气,而现在,它正在大自然的帮助之下给我们带来丝丝的凉风。”
小和尚想了想说道:“您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在忙碌。您看不远处的鸽子,虽然它很悠闲地待在那里,可是它也需要不断地觅食,这么来看,好像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是真正悠闲的,那么师父,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悠闲的呢?”
师父听完之后笑了笑,拿起锄头朝着工具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对小和尚说道:“树和鸽子就很悠闲啊!”
小和尚刚才本来以为自己明白了,可是听完了师父的这句话,自己又糊涂了。他再一次问道:“师父,您刚才不是还说它们都很忙吗,这会儿怎么又变得很闲了?”
师父哈哈笑着,说道:“徒儿,你刚才不是说它们也很悠闲吗,其实它们至少还保存了一颗悠闲的心,它们是在用悠闲的心来面对忙碌的事情啊!”
【滴水禅思】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做领导工作,必须要高度紧张,绷紧脑中的一根责任弦。其实,大可不必这样,领导者需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尝试新颖的领导方式,不妨用一颗悠闲的心去对待你的领导工作,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子粗俗不堪,只怕难成大器
【佛言今释】
窥基提出的这三个条件,可以说条条都触犯了佛法的大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显示出了窥基的个性。而玄奘在听完了他的要求之后不动声色,一口答应,这也更加表现了玄奘临机应变,机智灵活的智慧。
【品读故事】
窥基是唐代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他后来跟从玄奘出家了,成为了玄奘的得意门生。他一生写了非常多的名著,主要宣扬玄奘传入的法相唯识学,可以说是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但是,关于窥基的出家原因却是非常奇特的,他是被父亲一怒之下赶出来的。
在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刚从印度游学回来,他在长安创办了译经道场,一边翻译佛教经典,一边讲经说法传道。在从事翻译传道事业的同时,玄奘还非常注意物色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有一次,玄奘偶尔在街道上行走,结果遇到了眉清目秀、聪慧大方的窥基,于是就想要收他为弟子。可是玄奘一打听才知道,窥基是尉迟将军的宝贝儿子。而且窥基的名气在当时的长安已经是人人皆知了。
窥基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他从小通学儒典,善于行文,而且他的文章得到了很多公卿大夫的赏识。玄奘心想,这样一位宝贝儿子,尉迟将军能够忍痛舍弃吗?但是不管怎样,玄奘都打算先试一试。
这一天,玄奘来到了尉迟将军的家中,他为了达到目的,还带着一位从西域收来的徒弟。这位徒弟比窥基年纪小,但是也是聪明绝伦,记忆能力更是很少有人能比。
玄奘跟将军东聊一句,西聊一句,一会儿工夫就把话题转移到了窥基的身上。
玄奘说道:“听说将军的公子文采横溢,才华出众,为什么不请出来让贫僧见一见呢?”
尉迟将军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道:“小小的孩子能够有什么才华,还不是大家在外面乱说。”尉迟将军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中为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而骄傲。于是把孩子叫出来说道:“孩儿,这位法师想要看下你的学问,你把自己学习过的兵书讲给法师听听吧,一定要用心背诵,千万不要扫了法师的雅兴。”
儿子在得到父亲的命令之后,就把自己学习过的兵书毫不停顿,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一字不差。
玄奘听着他背诵,心中也是非常的高兴,在听的过程中,玄奘几次向小徒弟使眼色,让他用心记住这些内容。
窥基把兵书背完之后,玄奘赞美道:“果然是名不虚传,真不愧是将门虎子。”
尉迟将军谢道:“法师说的哪里话,您真是太过奖了,这样很容易把孩子给宠坏了。”
这时,玄奘对身边的小徒弟说道:“徒儿,这是上古的兵书,刚才这位哥哥已经背诵完了,你也背一背,看看到底记住了多少。”
玄奘的小徒弟也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并且也是一字不差。这可气坏了尉迟将军,但是他又不敢去得罪玄奘,于是就迁怒到儿子身上,说:“你这个孽子,真是把为父的脸给丢进了,你学了这么长时间,没想到你还赶不上一个小孩子,我留你还有何用,我杀了你算了。”
玄奘一看自己的妙计有效果了,就赶紧劝阻道:“大将军,息怒息怒,公子真的是聪明绝顶,你既然不喜欢他了,倒不如让他做我的徒弟。我在印度的时候,就有大师告诉我,让我赶紧回来,说我的弟子在这边,其实这位弟子就是你的儿子啊。”
尉迟将军却说:“这孩子粗俗不堪,只怕日后难成大器啊。”
玄奘笑着说:“此子的学问气度,也只有将军才能够培养出来,而也只有贫僧才能够识得,如果将军你不反对的话,不如就让他做我的徒弟好了。”
当时尉迟将军怒气还在,也没有仔细考虑就同意了玄奘的请求。
但是窥基却并不甘心,他觉得出家当和尚实在是太苦了,不仅不能够吃肉喝酒,而且还不能随便外出,自己实在是受不了。
于是窥基提出了条件,说道:“让我出家可以,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千万不要强迫我节制情欲,我出家之后照样能够娶妻纳妾;第二,能够让我大鱼大肉吃个痛快;第三,能够让我随意外出,不必遵守寺庙的规矩。如果你能够答应我这三个条件,那么我就随你出家,反正现在我的父亲也不要我了。”
玄奘一听,心中自然大喜。虽然公子提出的这三个条件是很高的,但是时间一长,相信自己能够感化他,让他好好地修行。现在不管怎么说,只要能够把其收为弟子就好。
于是,玄奘便答应了他的要求,领着他出家了。后来,到了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窥基已经十七岁了,而且在玄奘的教导之下已经逐渐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真正喜欢上了佛法,最后正式受戒,剃发出家了。
【滴水禅思】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领导者,要时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随机应变,并且能够因人制宜,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怎样才能除掉杂草
【佛言今释】
除掉心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不是使用蛮力或者是暴力,而应该巧妙地在心中种植上新鲜的种子,用新鲜的事物来平衡旧事物,那么我们心中的死结也就会慢慢打开。其实,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花园,需要我们时时耕种。
【品读故事】
阳春三月,弟子们都围坐在师父的周围,希望师父能够开示世间的奥秘。
师父一直默默无语,紧闭双眼,突然,师父开口问道:“你们大家说说,怎样除掉旷野当中的杂草?”弟子们听完之后非常吃惊,没想到师父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第一个弟子说道:“给我一把铲子,把杂草铲掉就行了。”师父听完之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而第二个弟子说道:“我一把火就能够把杂草烧掉。”师父听完之后依旧微笑着点了点头。
第三个弟子说道:“我在杂草上面撒一些石灰,就可以把草根除掉。”师父听完之后还是笑着点了点头。
此时第四个弟子开口说道:“你们那些方法是不行的,都不能够除根,斩草要除根,咱们只有把草根挖出来,才能够彻底除去杂草。”
师父听完徒弟四人的话,说道:“这样吧,你们把这片地分成几块,每个人负责一块,用你们刚才说的办法去除杂草,明年咱们看一看到底谁的方法可行。”
到了第二年,徒弟们来到那片土地上,发现当初的杂草早已经不见了,而长满了金灿灿的庄稼,这个时候,徒弟们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土地上种上庄稼这一方法可行。
这时,徒弟们都围着庄稼坐下,眼中饱含泪水,因为他们的师父已经圆寂了,这是师父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滴水禅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精神,解决同样的问题敢于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找到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法。很多领导者,因固守旧,非常保守,还使用陈旧的办法来应对新问题,结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领导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
重来一次
【佛言今释】
“重来一次”意味着还需要重新来过,这样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因此在很多时候,与其硬碰硬,不如学会变通,特别是当客观条件无法转变的时候,那么就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绝境当中寻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品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