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12526200000075

第75章 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10)

朝野上下对此协议甚为不满,对李鸿章有不少怨言,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朝臣们还是接受了该协议。《李福协定》只是初步协定,具体条款还需进一步商议,但法国人尚未等到进一步商定协定,便火急火燎地要求清政府军队撤军。结果在6月21日,法国向安南谅山增兵,试图驱逐此地大清驻军,但这次他们却碰了钉子。两军激烈交火,最后以法国的失败告终。法国随即照会清政府,要求清政府进行道歉,并讹诈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清政府拒绝其请求后,在东京边界,战争进一步升级。

由于醇亲王的上位,清政府开始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此时,醇亲王并没有下令开展对法国的进攻。慈禧太后和她的参谋们惊讶地发现,这次战争中,法国人与之前的西方野蛮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在当地做一些引起民愤的事情。

当法国远东舰队总指挥库尔培上将带领舰队陆续闯入闽江口并迫近马尾港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遇到任何阻拦。8月23日,库尔培指挥九艘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逼迫闽江沿岸的福建水师投降。但是福建水师们并没屈从,库尔培便开始向其开火,这使得福建水师损失惨重。其中,福建水师九艘军舰沉没,沿岸几个重要的炮台被攻陷。第二天福建水师又有十二艘军舰被击沉,四个炮台被严重破坏。至此,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在此次战役中,大约有三千名清军丧生。不久之后,库尔培率军返回台湾。

法国军舰闯入闽江,被皮埃尔·洛蒂称为“福州的无上荣耀”,但并非所有在中国的外国人都跟他的观点一致。洋人中有一人?相当坦率地描述了法国此次胜利后的残酷场面。“涨潮时,此次战役中落水而亡的将士的尸体将会浮出海面,而落潮时,他们又顺势沉下。在此后的几天里,想在这片海域中自由穿行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二十英里的海底之下,法国人的残暴无情已然消失殆尽。”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清政府受尽如此屈辱之后,竟然没有对西方人进行打击。清政府并没有向法国宣战,抗争活动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

库尔培率军到台湾后,并没闹出多大动静。在安南东京,黑旗军正与清军联手与法国军队进行一场拉锯战,在这场战役中,法国军队没有任何优势。

由于中法之战给予那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以巨大的打击,他们怨声连连。此时,安南东京的战乱仍未平息,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出面对中法之战进行调停。1885年6月,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署了《李巴条约》,又称《中法新约》,其中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与安南订立的所有条约,从此以后,安南除了其宗主国外,与其他国家再也没有政治关联。法国与安南间的战争,虽然最终法国取胜,但这次战争对于法国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成为欧洲历史中重要的篇章。

在中国方面,与狂妄的法国签署《李巴条约》,对于李鸿章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但同时民众将这一条约的签订视为清政府丧权辱国之举。民众称,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要求革掉其一切职务。但慈禧太后坚持站在李鸿章一边。她并不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也不会将其革职,反而会比以往更重用他。李鸿章还将钦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从困境注释:① 传教士乔治·B·史密斯,福州英华书院的校长,在《北美评述》中引用了史密斯《动乱中的中国》第24-25页的内容。中救出,使他免于处罚。

钦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在法国军舰闯入闽江时,非但没有对其进行阻拦,反而还对其热情款待,甚至厚颜无耻地将此视为“福州的无尚荣耀”上报给朝廷。仅凭这一点,张佩纶就应该丢掉乌纱帽,并且被流放至边疆。然而,在李鸿章的干预下,他逃脱了处罚。在1888年时,张佩纶成为了李鸿章的女婿。在如此强大的保护伞之下,即使在1894年他被指控有贪污行为时也照样能封官加爵。但是伟大的李鸿章总督不应该为张佩伦这样一无是处的人动用关系,因为慈禧太后对此已心生不满,并因此默许了那些倒戈李鸿章的行为。

在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的这些日子里,大清四面交困,在南边,与安南之间的问题尚未解决,朝鲜东北部麻烦就接踵而至。在俄国与日本眼中,朝鲜犹如一块“肥肉”,早就对其垂涎三尺。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也称汉密尔顿港)使得俄国想要夺取巨文岛的如意算盘被打乱。此时,朝鲜为中国的属国,俄国人便向李鸿章表示抗议。李鸿章派遣军舰到巨文岛附近海域进行抗议,在取得俄国以及其他列强不会占领巨文岛的保证之后,英国从巨文岛撤离。

这次事件还成就了一个人——袁世凯。袁世凯是李鸿章门下吴长庆的手下。在此次朝鲜甲申兵变中,袁世凯的足智多谋令李鸿章令眼相待。在日本占领朝鲜之前,袁世凯带领清军占据朝鲜皇宫,还绑架了排外的朝鲜王,并把他作为人质押送回大清,抢占了控制朝鲜的先机。自此,大清在朝鲜的地位得到稳固,而袁世凯离成功也更近了一步。

光绪帝成年即将亲政的时候,大清迎来了一段平静时期。此时,大清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这友好的局面并不是建立在大清屈辱的让步之上。同时,内部叛乱也已经平息,朝廷中身居高位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正共同致力建立一个强盛的大清王朝。这时的朝臣们已经意识到提高大清防御能力的必要性,他们希望光绪帝亲政时所接手的不是一个内忧外患不断、摇摇欲坠的国家。自1883年以来难以平息的一系列的反传教士的暴乱依旧在继续。然而,在光绪帝亲政之前,这些暴乱还未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此,关于反传教士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议。

如今大清这样良好的局面,离不开慈禧太后的努力。在她摄政的这些日子里,她发掘了李鸿章等极富才华的人,在这些人的尽心辅佐之下,慈禧太后才能掌控好国家之舵,让国家在狂风骤雨中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

在管理外交事务方面,恭亲王比较受外国人推崇。在慈禧太后罢黜恭亲王之后,清政府便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和恭亲王相提并论的人了。但我们必须承认,1887年之前,在慈禧太后提携下进入权力中心的醇亲王、李鸿章、袁世凯,即使他们全部不受外国评论家待见,但仍然值得尊重。另外还有两个人对营造此时良好环境也功不可没,他们是张之洞总督和刘坤一总督,他们性格坚毅、眼光长远,在十九世纪末前外国人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表示感激。

§§§第10章撤帘归政

1887年2月,光绪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亲政大典将会在中国农历新年时举行。亲政大典后,慈禧太后颁布了一道懿旨,向世人宣布她将结束垂帘听政,归政光绪帝。但是不久之后光绪帝却发布(或者被迫发布)了一道特别的圣旨,圣旨中称自己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因此,仅靠他一人是难以统治大清的。“当朕听闻慈禧太后发布归政懿旨后,”他说,“朕焦虑不已,犹如朕身处茫茫大海,不知道彼岸在何方。所以,在今后的几年中,朕恳请慈禧太后训政,在处理重要的国事时,让朕仍能听到慈禧太后的谆谆教诲。朕亲政后,将认真听从慈禧太后旨意,勤勤勉勉,不敢怠慢,在太后的指导之下,朕将致力于建立一个强盛的大清。”

在这道圣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在此之前,为显示皇权尊严,皇帝从未从属于某一人或某一部门。难道慈禧太后为延长其独揽大权的时间胆敢违背祖训,或者是还有其他原因使得光绪帝到了亲政的年纪而没有办法真正亲政?

在满族皇室家族中,与普通的皇亲国戚相比,光绪帝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如果他的伯父恭亲王在别人眼中是一个谜,那么光绪帝更是谜中之谜。由于光绪帝在幼年时期一直体弱多病,所以,他看起来一直是苍白而纤弱的。光绪帝在位时,见过他的外国使臣都对他的面色苍白、羞涩胆怯、气若游丝印象深刻。直到中年,光绪帝还是一张娃娃脸。他三十八岁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十六岁。他体态修长而优雅,额头圆润而饱满;他脸型细长,下颚突出;在高高拱起的眉毛之下,他有着一双闪烁着智慧的大而哀怨的眼睛;他的双唇薄而性感,常常自然的分开并略微向左倾斜。他的穿着极其简单,即使是参加国家盛典,也依旧如此。在众人面前,他谨慎而高贵的举止一直都非常引人注目。但有谣言称,在私底下,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一边满地打滚一边尖叫。他成年之后,他生气时常常把手边所有东西摔得稀烂,甚至还会将鞋子踢到皇后身上。据说,在对待女性方面,不管她们有多貌美,光绪帝对她们都不屑一顾。

但是不论光绪帝体态如何虚弱,脾气如何暴躁,我们都不能否认他有着非凡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尤其是在他决定变法后。决定变法是他亲政以来所做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甚至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光绪帝虽然比慈禧太后思想更开放、自由,但在亲政之前他并没有致力于做学问。他似乎已经沉迷于西方思想而不能自拔。在他幼年的时候,欧洲和美国玩具使他愉悦;在他成年之后,欧洲和美国所有种类的机械设备让他着迷。亲政之后,他更是肆无忌惮地沉迷于他的喜好了。他收集了很多钟表,甚至还可以将这些钟表进行拆卸,然后再把它们拼回。音乐盒、留声机以及更复杂的电话和电报机也让他无比入迷。后来他还尝试着学习弹钢琴、学骑自行车、购买小型铁路机车在紫禁城中运行,还在莲花湖放置了一台机动游艇。除此之外,他还读了他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欧洲书籍的译本。他还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英语。

大清上下,在所有满族人和汉族人之中,似乎只有光绪帝离外国文明最近。他与一些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同辈们相比,是比较开明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光绪帝对外国文化狂热的喜好和推崇带有主观臆想的成分。

光绪帝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生活,在慈禧的严厉监视下成长。最开始,主要照顾光绪帝的是东太后慈安。慈安太后去世之后,光绪帝才完全处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中。慈禧太后似乎并没有鼓励他学习西方文化,而是一直给光绪帝灌输要以她为尊的理念,只有这样在光绪帝亲政后她才能够有机会彻底控制他。如果单从光绪帝在公众面前的言谈举止来看,慈禧太后确实是成功了。但似乎在私底下,当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治国理念发生冲突时,情况便大不同了。但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后,也没有证据表明光绪帝曾经对慈禧太后不敬。

在光绪帝刚刚开始亲政时,他积极接受西方新理念,并打算把这些理念用到治国之上,他期望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清能够变得更强盛。虽然志向高远,但由于体质虚弱、生性胆怯,他的远大志向并没那么容易实现。现在他首先需要做的是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诏书。

到目前为止,那个能够激起光绪帝推翻旧制,改革创新决心的人还没出现。光绪身边的太傅翁同龢,虽然在政治上比较中庸,但是在光绪帝的影响下也能够顺应潮流,接受新思想。曾国藩之子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一直被光绪帝视为好友,他是中国第一个派往伦敦的驻外使节,但不幸的是,他在1890年过早地去世了,也就无法参与到光绪帝后来轰轰烈烈的变法之中。曾纪泽一生学贯中西,是一名成功的外交家,但是在各种势力的压制下,他在朝廷中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光绪帝刚开始亲政,仍然胆怯并希望慈禧太后能够进行训政之时,醉心于皇权的慈禧太后当然不会推却。她欣然接受了训政的请求,继续垂帘听政,在未来的两年多里,光绪帝仍然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

1887年,既是光绪帝亲政的时间,也是他大婚的时间。然而,他大婚的日子和他亲政一样,都被推迟了。慈禧太后不希望光绪帝像同治帝一样,选择一个慈禧太后并不满意的女子为妻。同时,她也意识到让她家族的成员与光绪帝联姻,对她控制光绪帝、独揽大权是极为有利的。她的嫡亲弟弟,满洲镶黄旗副都统桂祥,是最受她宠爱的亲人之一,他的女儿们也深得慈禧太后宠爱。桂祥的大女儿,不善言辞、身体虚弱且貌不出众,比光绪帝年长三岁,但慈禧太后仍然认为她是皇后的最佳人选。在慈禧太后看来,光绪帝是否有钟情的皇后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皇后是否易于自己掌控,并听命于自己。1888年11月初,光绪帝畏于慈禧太后权威,被迫与桂祥的大女儿成婚。

接着,《京报》中刊登了慈禧太后的懿旨,内容如下:

“皇帝寅绍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著立之为皇后。”

在光绪帝选后的同时,他还选了两个妃子,一个是珍妃,还有一个是珍妃同父异母的姐姐瑾妃,她们都姓他他拉氏,是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据宫中传闻,皇后不受光绪帝宠幸,因为她是光绪帝的表姐,他们成亲是违背祖制的。1889年1月份的时候,太和门突然失火,这让宫中认为此乃老天反对他们成亲的信号。虽然后来隆裕皇后不受光绪帝宠幸,但是她却没有让慈禧太后失望。即使在光绪帝被软禁之后,她也依然默默地站在专横的慈禧太后身边,听从她的安排。虽然作为皇后她没有多大权力,但是她的尊贵身份和地位却是慈禧太后赐予的,她对此心怀感激。

在定好皇后人员之后,礼部草拟了一份大婚庆典计划,并呈给慈禧太后过目。虽然朝廷里已有一套成熟的大婚庆典流程,但不幸的是礼部还是在祭天典礼时出了差错,结果礼部所有官员被降职,以示惩罚。在错误被纠正后,慈禧太后最终把举行大婚庆典的日子定在12月4日。

据说?皇帝迎娶皇后时,需要经过这样的程序:首先,光绪帝这边需要一个媒人提亲,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在取得女方家同意后,接着便要纳彩礼,也就相当于民间的订婚礼。纳彩礼之后,则是大征礼,即过彩礼,也就是光绪帝正式向桂祥家送大婚的彩礼。在大婚之日,则是奉迎礼,光绪帝派使臣带着浩浩荡荡的迎娶队伍前往桂祥家。迎亲队伍到了之后,首先要举行册封礼,为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金册和金印,叶赫那拉·静芬被册封为裕隆皇后。册封完毕后,迎亲队伍才带着皇后回到宫中。接着,光绪帝和皇后需要一起拜天地、拜祖宗,以此来告知天地祖宗他们成婚的事实。在大婚庆典的一两天之后,光绪帝要带着皇后拜见其父母。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即使一直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这样郑重其事的拜见也是不可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