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这个归结为达·芬奇的天才创作。第一,作者在创作这幅图画时,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他最理想的美的典型,力图要让一闪即逝的脸部表情,成为永恒喜悦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张力成就了作品的神秘之美。第二,达·芬奇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独创。他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女人,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右边时,感到远景上升人物下降,而当视线集中到左边时,会觉得远景下降人物上升。就连画像上的五官,其位置也处在游移不定之中。此外作者又把表现笑容的载体——嘴角和眼角部位画得若隐若现,界限模糊,这就更使人们在欣赏图画时如坠雾中了。我们认为,这幅画的神秘与达·芬奇的天才是分不开的,但又不全在此。世界上天才画家的作品多矣,为何都不如这张《蒙娜丽莎》神秘莫测?
更有甚者,有人从医学的角度别出心裁地对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进行了一番检测,结果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点肿,这些“大夫”们指出,这或许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吧?
后来甚至关于蒙娜丽莎的年龄,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她早不是什么妙龄少妇了,而是已经“人到中年”,很可能已经40岁往上了。这无疑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
事实上,对于《蒙娜丽莎》的版本,历来也争论颇多,许多收藏家都声称自己拥有《蒙娜丽莎》的真作。据统计,世界各种名画册上登载的《蒙娜丽莎》竟有60多幅,而且竟有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原画收藏于美国波特兰美术馆,经专家鉴定,确实是达·芬奇的手笔。这会不会是《蒙娜丽莎》的底稿呢?这些问题在增加人们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破解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的难度。
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在国际上甚至有人专门研究莎士比亚并形成了一门学问,即“莎学”。但是,有人提出莎士比亚只是一个化名而已,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莎士比亚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况且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的文字。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因此,就是像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对莎士比亚曾写过的那些杰作表示怀疑,狄更斯就曾经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只限于以下这些。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中。年仅21岁时,他就告别了父母,到外面去寻找生活的门路。他曾做过剧场的杂役,后来又靠个人学习成长为一名演员,并逐渐成了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37部戏剧,可以说是著作颇丰。除了他生前自己发表的2首长诗以外,莎氏的其他作品都是别人在他死后搜集整理成书的。
首先明确表示出怀疑的是美国作家德丽雅·佩肯,他指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
他还列举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伊丽莎白王朝宗教、政治以及整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上流社会认为写剧演戏有伤风化,是一件可耻的事,但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知识分子中,仍有不少学者在悄悄地排戏。可能是迫于社会的压力,为之撰写剧本的人就虚拟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培根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理所当然是剧作者。
其二,莎剧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涉及天文地理,异域风情,宫闱之事,而演员莎士比亚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来没上过大学。因此,莎士比亚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说它出自才华横溢的培根之手才能说得通。
其三,将莎剧剧本(尤其是初版作品)和培根的笔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做“莎剧系培根所著”的线索。
而美国的文艺批评家卡尔文·霍夫曼于1955年提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莎士比亚“新候选人”,他认为与莎氏同时代的杰出剧作家克利斯托弗·马洛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霍夫曼认为,1593年马洛假称自己受到迫害,离开英伦三岛,只身逃到欧洲大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威廉·莎士比亚的笔名,不断地将他创作的一些戏剧作品寄回祖国,从而不断地在英国发表并搬上舞台。他的根据是与演员莎士比亚同样年龄的马洛是一个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的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著名戏剧《汤姆兰大帝》就是他的作品。这位剧作家的作品其文体、情节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莎剧极其相像。据此,卡尔文·霍夫曼断定这些剧本为马洛一人所创作。
还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这个观点让人十分吃惊。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是潘勃鲁克伯爵夫人出版的,而她正好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密友和遗嘱执行者。那些学者们认为女王知识渊博,智力超群,对人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洞察力,是完全能够写出那样的杰作的。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少主角的处境与女王都出奇地相像。女王能言善辩,词汇丰富,据统计反映,莎剧中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多达21000多个。女王在1603年去世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大为减少,在质量上也大打折扣,这些很有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出版的。
然而,和彻底驳倒各种各样的怀疑论者一样,要完全推翻莎士比亚的著作权也是极为困难的。到现在,绝大多数人仍坚持莎剧为莎翁创作的说法。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莎氏博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家之长,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新文化思想,从而创作出了能够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品。莎剧情节动人,语言优美,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其作品反映的是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的各种社会力量冲突的现实,因而其作品有“时代的灵魂”之称。众所周知,莎剧以其四大悲剧而著名,即《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哈姆雷特》,这也是奠定莎剧在世界文坛上崇高地位的力作。
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化身,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因此,许多人不再去关心莎士比亚真伪的问题,但随着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历史研究中,相信这个谜题一定会被揭开。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无字天书吗
《河图》、《洛书》都是中国上古时期传下来的神秘图案。关于它们的传说是易学史上争论最多、最复杂、最混乱,但同时又是内容最为丰富的问题。
相传在我国远古的伏羲氏时代,有一个丑陋的怪物游到黄河边上的城市孟津,背上负着一块刻有一幅古怪的图案的玉版。这个怪物大得吓人,吃了百姓们的稻谷和庄稼,最后竟然开始生吞人类。伏羲听到这件事,带着利剑来到河边要斩除这头妖怪,妖怪打不过伏羲,跪地求饶,自称是黄河里的龙马,并将背上的玉版献给了伏羲。由于它是来自黄河的宝贝,伏羲称这张图为“河图”,后来,伏羲还按照《河图》做出了“八卦”,可以用来推算历法,预测吉凶等。
到了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次大禹在洛河引水疏通河道,从干涸的河底浮出来一只可以驮起百十人的巨龟,大禹认为这是一只通灵神龟就将它放生了。不久后,大龟腾云驾雾再次来到洛河,将一块光芒四射的古老玉版献给大禹,上面同样有一些神秘的文字和图画,大禹将这块玉版命名为“洛书”。传说在《洛书》上有65个红字。后来经过大禹反复揣摸,整理出历法、种植谷物、制定法令等9个方面的内容,古人又根据这九章大法,整理出一本一直传至今日的科学法典《洪范篇》。
上述这些传说在我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尚书》、《论语》中都有记载。其中比较可靠的是《周易》中的系辞篇,里面是这样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与上述传说十分吻合。直到宋代,朱熹解《周易》时,还曾派他手下的学者蔡元定去四川,用高价才在民间收购到了华山道士传出的《河图》、《洛书》等,都是由一些圆圈点构成的图形。另外,还有一个可信的证据是在现在洛宁县长水一带有“洛出书处”石牌两块。1987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原始社会末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玉片和玉龟,据专家考证是距今5000年无文字时代的原始的洛书和八卦图。
据说《河图》、《洛书》在古代出现的时候都有普通人无法识别的文字,但后来都慢慢地散佚,现在人们经常看到的两幅图是宋时朱熹的《易学启蒙》中的,因为有图无字又神秘难解,人们把它们叫做“无字天书”。其中《河图》是用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的。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而“洛图”也只有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有人形容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关于河图洛书上的这些神秘的图案,自古以来无人能破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图、洛书已经开始与天命、阴阳、占卜等有关了。孔子周游列国不得意时悲叹说:“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时就已经有老子、孔子写的关于天命的书《河洛谶》各一种。在两汉时期的算命文献中,河图洛书更复杂和神秘了,共有《河图括地象》、《河图始开图》等37种,《洛书甄曜度》、《洛书灵准听》等9种。宋时出现的河图洛书又加进了新的内容,是融天文、人体、阴阳、象数为一体的易学图像,是一种理念的阴阳消长的坐标图,暗喻的范围非常广泛。
对河图洛书的解释非常之多,有些人认为它是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活动的记载。原因是有关河图的记载最早曾见于《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时,在东边厢房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后人就认为河图是测日晷仪与天象图标,这些实物在当时是测日观天察地的仪器,在古人眼中带有神圣和神秘的性质,因而才有可能和代表古代王权威严的古玉器陈列在一起。还有根据《魏志》中说的“宝石负图”是一幅河图洛书的八卦综合图,看上去像罗经盘,磁针居中,外面围着八卦,最外层为二十八宿。所以这些河图是古代测量太阳的晷仪时根据日影来画出的;而洛书则是张天文图,用来概括天文的原理。还有人认为西安半坡出土的石板上用锥刺的圆点排成的等边三角形图案是它们的原型。但这还不过是一种有一定联系的设想,还无法看出这种图案与《河图》、《洛书》的起源有什么联系。
最近,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退休高工杨光和儿子杨翔宇发现,“洛书”的核心“十”字与墨西哥发现的“阿兹台克”历石中心人像的“十”字、金字塔俯视图中心的“十”字完全吻合。他们提出“洛书”是外星人遗物,“河图”则描述了宇宙生物的基因排序规则,而“阿兹台克”历石则是外星人向地球人的自我介绍。
各种关于河图洛书的说法都还没有真正找到依据,河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案,洛书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书写符号呢?河图洛书的原型是什么?古人又是如何按河图洛书画出八卦的?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解答。
神奇的八卦
八卦图是我国上古传下来的神秘未解的图形,传说是古代圣人伏羲创造出来的。《易经》中记载着在我国远古的伏羲氏时代,一匹龙马驮着一幅奇怪的图案游出黄河将它献给伏羲,这就是《河图》。伏羲氏得到《河图》后苦思冥想,恍然大悟后画出了八卦,用以推算历法、预测吉凶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图里面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它可以推算天命、预测未来,使八卦中掺杂进了万物天定的宿命论的内容。后来的学者否定了这种迷信的说法,但关于八卦的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它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未解之谜之一。
八卦图八卦图的外观是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分别代表了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图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图又称伏羲八卦图,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轴经线;以坎离代表水火为界,作为横轴纬线。相对二卦阴阳爻相反,互成错卦。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一般来说先天八卦图是理论的支撑,而后天八卦图则是被实际运用的。诸如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配置,均以后天八卦图作为背景参考的。
八卦反映的是什么呢?根据《周易》中的记载,八卦是太极推演出来的。《周易·系辞上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是说: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因此对八卦最普遍的看法是它反映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天道所反映的是宇宙中所有事物产生、发展、变化乃至灭亡的规律,阴阳互补是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如季节的变化、日月的起落等等,先天八卦图是它的有机模拟和高度概括。“地道”反映的是地面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克制、促进的规律,如江河奔流、生态平衡等,后天八卦图是它的有机模拟和高度概括。“人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生存变化都不过是自然中的一员,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邵庸在他的著作《皇极经世·天象数第二》中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邵庸将先、后天八卦融会贯通,用先八卦图解释后八卦图,收获很多。他在《皇极经世》中这样说:“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