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史上“神秘再现”的事件更不胜枚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北美战场的一支空战队,战斗后结束整编时发现少了一架P—38战斗机。编队飞机立即在附近空域搜索,但是没有发现失踪飞机的残骸,也没有发现飞行员跳伞。当时,这架失踪的飞机却神秘地归来,但在机场上空爆炸,飞行员跳伞了。基地官兵目睹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机身编号证明,这架飞机正是失踪的那架P—38战斗机。但它的油箱早已用干,怎么可能飞返基地?而那名跳伞的飞行员前额中弹,又怎么还能跳伞?这一奇案被引入美国空军机密档密,档案上附有基地指挥官和所有目击者的签名。
穿越时空的再现,即神秘的失踪与神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时间是第四维。他认为在科学计算中,人不仅要考虑长、宽、高,还要考虑“时”。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时空隧道的假说,来解释自然界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
美国学者埃德·斯内德克认为,在空间存在着许多一般人用眼睛看不到的,然而却客观存在的“时空隧道”。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只、飞机等,实际上是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时空隧道”。
布桑·兰帕认为,“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地球上的每个人,以及每一件东西,在另一套时间体系里,都有一个相对极性的对应体。对于神秘的失踪,兰帕认为,这是误入了反物质世界,当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接触的瞬间,即归于毁灭,这个理论假说很好地解释了神秘的失踪,但对于神秘的再现却显示出理论的低能或无能为力。
约翰·布凯里在对时空隧道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理论假说:1时光隧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即偶尔开放。2时空隧道和人类世界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进入未来,因为在时空隧道里,时间具有方向性或可逆性,它可以正转,也可以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3对于地球上的物质世界,进入时空隧道,意味着神秘失踪,而从时空隧道中出来,又意味着神秘的再现。由于在时空隧道里,和地球上是一个时间体系,时光可以相对静止,故而失踪3年、5年,甚至30年、50年都像一天、半天一样。这一假说,虽然可以解释某些神秘的事件和怪异现象,然而却无法验证这些近乎荒唐的理论。此外,“时空隧道说”还不能完全解释“穿越时光的再现”。比如,人和飞机如何进入时空隧道?又怎样从时空隧道中出来?时空隧道究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人和飞机怎么会进入?
还有一些更奇怪的现象,上述假说也不能完全解释,比如,泰坦尼克号游轮和乘客同时沉没、消失,乘客进入了时空隧道,为什么游轮没有进入?如果游轮也同时进入,为什么船只没有穿越时光再现?而船上的乘客却神秘地再现了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空隧道”,仍是一个待探索的自然之谜。
地球是如何孕育生命的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演化,才从最初在地球极年轻时形成的简单化合物,进而构成复杂的生物,整个过程发生过一连串变化,才有各种生物出现,而且个别生物的结构才变得极为复杂,这一切都是怎样开始的呢?
谈到我们这个行星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第一个疑问就是:所有活的有机体所必需的两种化合物,即蛋白质和核酸,怎能在地球的表面上自然产生出来呢?今天,一位优秀的有机化学家,如果要合成一个活细胞里维持生命必需的各种物质,是没有什么困难就办得到的。然而,这些东西又怎能自行产生呢?
数年前,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哈洛德·尤列提出了一项卓越的构想,作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尤列的构想是依据近代解释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这个学说认为,各原行星最初都拥有延伸大气,由氢和甲烷、氨、水汽等氢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里的化学元素如氢、碳、氮、氧等,正好就是构成氨基酸的元素,而氨基酸又是蛋白质巨大分子的基本“构造单元”。尤列由此推论说,这些简单化合物的分子,在受到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以及接受大气中雷暴的放电时,就能结合起来,形成较复杂的氨基酸分子。
为了证实这个构想,尤列叫他的学生史坦利·米勒做了一个实验:把氢、甲烷、氨和水汽混合一起放入试管,连续接受放电几天,然后拿试管内的物质去分析。结果发现了几种蛋白质内常有的氢基酸,因而证实了尤列的假设。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仍充满氢和氢化合物的时候,就可能不断产生氨基酸。这些化合物慢慢淀积在地球表面,在海水边缘区形成浓溶液。生命所必需的一种化学成分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生命所必需的另一种成分是核酸,我们对其起源所知极少。核酸的分子链中含有磷原子,这是大气中可能没有的。此外,核酸的合成需要高温,而不需要紫外线辐射或放电。一项大胆假设认为,核酸是产自受过雨水冲洗的火山的活动,可是这项假设还没有确切的实验证明。
第二个疑问是:海水里的这些蛋白质和核酸溶液,怎会演化成有繁殖力的原始生物呢?地球上生物演化初期,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原理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事实上,达尔文的演化原理可以向后推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模糊界限,应用到简单的无机反应。如果把铁粉和银粉混合物暴露于氧中,因为铁的氧化过程比银的迅速,所以产生的氧化铁会比氧化银多。同样,溶于原始海洋里的蛋白质分子,也必发生过演化的化学过程,但这个过程也许较为复杂。那些在本质上反应较迅速的分子,显然较反应慢的分子占上风。
有机物初期生长的情形,仍是一个谜团,因为早期的生化反应,不能在当时的岩石里留下化石遗迹。至于有机分子什么时候和怎样能够繁殖其他有同样化学性质的分子,现在也无法稽考。我们只能推测,这种进展必定在已知最古老化石形成前的地质年代发生。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一件在南非一些黑硅石薄片中发现的原始细菌化石,约有三十五亿年历史。
在已发现最古老化石以前生存的有机体,我们也没有多大机会发现大量的证据,因为较早期的生物,必定是非常微小的软体有机体,与有机分子没有多少差别。事实上,假如有某种法术,可以让我们回到约三十亿年前的话,原始的水池里和陆块的岩质斜坡上,都会发现好像是没有生命似的。只有在缜密观察之下,才能发现在这个行星表面已有生命存在,而且许许多多不同的微生物甚至已在全力竞争求存。我们的行星在演化的早期阶段,地表仍然暖和,而且目前海洋盆地里的水,大部分还存于大气中,构成一厚层浓云。阳光不能直接穿透这层浓密的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这种阴湿黑暗环境中仍能生长的生物,必然仅限于完全不须阳光就能生存的微生物。
这些原始有机体之中,有些必须依赖其周围溶在水里的有机物质维生,但是也有一些逐渐习惯于完全依赖无机养料。属于第二类的“食矿物的”有机体,现仍可在“硫细菌和铁细菌”内找到。它们藉硫和铁的无体化合物起氧化作用,获取生命力。这类细菌的活动,在地球表面发展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铁细菌可能与许多蕴藏丰富的沼铁矿床有关。沼铁矿是世界上工业用铁的主要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积聚在地表的水越来越多,同时遮掩太阳的浓云也逐渐消散。这时阳光很容易穿透大气到达地球。在阳光的作用之下,有些原始微生物慢慢生出叶绿素。这样使微生物能利用太阳辐射的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生长所必需的简单化合物。这种“赖空气维生”的可能性,为有机生物的进化打开了新境界,最后达到目前可见于近代植物界的高度发展和复杂形态。
但是有些原始有机体选择另一种生长方式。它们不靠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合成养料,却利用寄生在植物上摄取养料的方法,得到“现成的”碳化合物。其中有些寄生有机体,很快就生长出移动的能力,在竞争养料时大占便宜。在寄生生物中,又有一些对单植物养料感到不足,于是开始互食。捕捉食物的需要,或逃避追捕的需要,演化出更好的移动方法。经过亿万年以后,终于养成动物界自行移动的适应性变化。
容易变形的软体动物,不能在水里迅速移动。要移动快捷,需有坚硬的流线型体形,以及配合坚硬“活动部分”操作的肌肉。坚硬的躯体部分还可抵御攻击,同时也是攻击其他动物的好武器。在地球的原始海洋里,适者才能生存。因此,这些优点的发展,使胶状似的软体动物,演化成生有利爪的坚甲动物。
坚硬肢体的进化,对动物有极大好处,也对近代古生物学家有极大帮助。有关古代软体有机体的资料,只靠偶然在软沙里发现的一些痕迹,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生有坚硬的甲壳或骨骼的动物,则可藉它们的化石从事研究,一如它们还活在今天那样。
严格来说,地球的生物史,起自动物开始生出坚硬的肢体和躯体之时。近代博物馆内,陈列出许多甲壳和骨骼,使我们可以见到近古的生物体型,但是远古的原生有机体,则因时间久远而不为人所知。
大陆为何要漂移
近年来“格罗麦挑战”号船在公海上游弋,记录在航海日志上的勘测航程非常重要,绝不逊于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任何航海成就。船上的科学工作者钻探海床,研究有亿万年历史的沉积泥和沉积岩。每次把三英里半长的钻杆提上来,都证实了一项当代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世界各大陆都在地球内部的上地幔漂移。
大陆的漂移这项发现产生一种称为“全球板块构造”的概念,推翻了一切以地球是一个稳定行星为依据的传统观点。新概念认为,地球是个活动不息的星球。在过去的四十六亿年历史中,地球上的海洋开开闭闭好像手风琴一样,各大陆互相冲击宛似笨重的大船在怒海中相撞。这项崭新的认识,也解开了很多从自然科学萌芽以来就令人困惑的谜团。例如各大陆、海洋、山脉、岛屿等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竟会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峰上等等。以上所举只不过其中一部分。
地质学上的疑问,有些仍未找到答案,所以科学家在细节上的意见并不尽同。但是板块构造的概说已经证实,科学家多半也承认。美国海洋学老前辈尤英博士说:“全球板块构造的学说不应再视为仅是一种理论。就科学上的意义来说,这个学说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运动定律并驾齐驱,而且对人类也同样重要。”
上述学说为地质的现象提出了下列几个论点:
①地壳并不如地质学家从前所想像那样是一整块硬壳,而是由若干单独的板块(十大板块,每块再分为若干小块)构成。板块由厚四十至六十英里的岩石构成,都在极热的黏质地幔上漂浮。
②地球表面的陆地就搁置在这些板块上(洋底也是如此),从前一度连接一起,形成单独一整块的超级大陆,约两亿年前才开始分裂。裂开的碎块终于形成现今的七大洲和各大岛屿。这些大块的陆地缓缓漂移分离,像流动输送带上的包裹一样。
③从洋中海渊裂缝涌出来的熔岩,凝聚在这些地壳板块的边缘,使板块逐步增大;同时这些板块又受到来自地球深层的力量所推动,以每年一英寸半至六英寸的速度在地球表面朝不同方向漂移。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速度可以说是猛烈的。
④板块互相推挤争取空间,产生种种蔚为奇观的现象:移动中的大陆板块(大体都是花岗岩)碰及洋底板块(由质地致密、浮力较小的玄武岩构成)时,就像巨大的推土机铲到洋底板块上面,把海床上亿万年来层叠的沉积物刮掉,也把地壳岩石成片地刮走。这类岩屑堆积在大陆板块的边缘,像弄皱的毛毯似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洋底板块被压了下去,以陡斜角度逼进大陆板块边缘的地沟中。
没人的洋底板块受到摩擦所产生的热力而熔化,在地面下聚成白热的熔岩囊。这些困在地面下的熔岩被逼由地壳裂隙逸出,喷发出地面形成火山。地壳板块的撞碰、分离以及切截也会造成地震。
地质学家怎会做出这个看来稀奇古怪的推论?细看地图时可见,假如把南美洲和非洲放在一起,稍微挪动,这两大洲就像拼图游戏中两小块合拢起来一样吻合。一九一二年,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创立学说,认为各大陆从前一度实际连接一起。他指出巴西凸出地带的岩系与非洲几内亚湾的,在年代和结构两方面都相似,足以证明是由同一个地质结构分裂出来的。他还注意到,在南美洲、非洲、澳洲,甚至远在印度,都发现过完全相同的化石植物和淡水动物,若说这些动植物经历几千英里的咸水旅程还能生存,实在毫无可能。但许多人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谁也想不出有什么力量能推动庞大的陆块,使陆块在地球的坚硬地壳中移动。况且,照理这些移动中的陆块会在洋底上留下岩石移了位的痕迹。可是一直找不到有过这种变动的痕迹。
还有难以理解的是:洋底上的沉积物稀薄得出奇。地质学家推算,由海洋微生物形成了沉积物,加上吹进或冲入海中的尘埃,经过亿万年时间,各洋床一律至少应积有十二英里厚。可是在各海洋的中央几乎没有沉积物。在邻接各大陆的海洋边缘有薄薄的一层,仅厚半英里。一八五○年以后,工程师在铺设横越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海洋中有淹没了的山脉。此后在太平洋和其他海域也发现类似的山脊。
到一九五○年,海洋学家才发现洋脊自成一系,连绵四万英里,环绕着地球。大洋脊的中心深处有很多裂缝,渗出熔岩。在洋底逐渐裂开的地方,熔岩不断涌出,变硬后形成新的洋底物质。科学家臆测,洋底可能逐渐向外移动,离开洋脊,终于急遽下陷没入邻接地的深海槽中。
一九六三年,这个新概念得到明显的支持。那年英国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维恩和马西慈发表了一篇演绎推论。地质学家早已发现在地球历史上,磁极曾经多次倒反极性。这种现象的成因至今不明;但地质学家凭借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确定嵌入岩石中的化石的年代,能确定磁极倒反发生的时期和辨认倒反痕迹,如辨认树木的年轮一样。
(上一次磁极倒反在七十万年前发生。)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推论说,洋底真是由洋脊的熔岩产生出来然后渐渐伸展离开洋脊的话,那么,洋脊正背两面就应当有一段完全相同的磁极倒反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