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公布的超过一般预期的CPI(5.4%)指标,货币当局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三率齐调,并且说存款准备金没有绝对上限,看来是动真格的了。
但是为什么在货币政策一再从紧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已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物价涨势劲头始终不衰?现在的物价对策问题在哪里?
(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到CPI上涨,要不只是把CPI上涨的最近的一个源头(即银行信贷)给压住(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要不就直接压住CPI(即干预个别价格冻涨)。这是扬汤止沸,或者叫“锯箭法”。
(二)还有一个问题,货币扩张在先,是因,物价上涨在后,是果。但从因到果,往往有一到两年的时滞。所以针对当前的CPI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谁有充分把握高度准确地拿捏好那个松紧的“度”?如果拿捏不准,岂不又对一两年后的物价造成了不是可能过紧就是可能过松的影响了吗?
所以,要对付物价这个怪兽,还得真正地把物价膨胀这头怪兽的病理与生理全面地、彻彻底底搞清楚才行。有的时候,头疼医脚可能比头疼医头正确,因为脚上有着影响全身病理与生理的经络。换言之,我们得学一门能够彻底了解物价变化病理与生理的“通货膨胀经济学”。
通货膨胀或物价膨胀,就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有两种类型,一是成本推动型,例如国际油价上涨导致进口成本上涨,推动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但严格的经济理论指出,成本推动造成的物价上涨如果没有需求面的购买力拉动,只能是一次为限的。因此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物价膨胀只有第二个类型,就是需求拉动型。
什么原因会产生需求拉动呢?只有一个,就是货币。所以经济学家说,所有的物价膨胀都是货币现象就是这个意思。温家宝说,要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也是这个意思。货币就是“薪”,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就是“釜底抽薪”。
那么,会导致物价上涨的货币又从哪儿来呢?主要有五个来源,也就是跟五种政策有关:
(一)货币政策。以这次物价上涨为例,为了对付2008年9月爆发的世纪金融海啸,中国货币当局从2008年底到2010年初采取了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的水龙头几乎开到了最大。这些大量释出的货币经过了一两年的传导过程终于传导到了CPI之上。
(二)财政政策。同样是为了对付金融海啸,财政当局采取了相当积极的两年四万亿的扩张政策,其中相当部分来自赤字财政,这当然也造成了货币扩张。
(三)贸易政策。主要是长久以来的巨大的贸易顺差。顺差来自于中国超强的出口竞争力,后者又包括了健康的出口竞争力(如工资低、劳动生产力高)及不健康的出口竞争力(如透支资源、环境、劳工与农民权益等)两种。巨大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净流入大增。中国外汇储备三月底已高达3万亿美元之多了。
(四)汇率政策。贸易所以出现顺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汇率政策,长期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来源。不仅如此,现行汇率政策也产生大量热钱流入的效果。
(五)外汇管理政策。现行的结售汇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把规定以外的外汇卖给央行,使央行因此必须向市场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即所谓的外汇占款(估计占货币供给M2的三分之一)。
所以要有效的对付当前的物价涨势,就必须从这五个方面调整政策,尤其是最后一项外汇管理。所以政策的调整其实也意味着结构调整与制度改革,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