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114

第114章 “城市化”是一个科学发展观课题

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城市化”既是“必然”,又是“必须”。所谓必然,是过去30年,城市化率从8%快速升为46%,以平均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因此,下一个30年,达到目前发达国平均的85%,应不令人感到意外;所谓必须,是非如此(城市化)不能有效拉动内需,非如此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非如此不能有利促进社会和谐。

尽管既是必然,又是必须,挑战性却是不寻常的高:要搞好,难度大;搞不好,(再调整的)成本大。所以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首要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认真面对。

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宏观与微观。

先论宏观。过往30年的城市化,是一个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产物。为了配合出口导向,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心高度向沿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倾斜。原料、半成品、技术、管理从海外引入,与来自内地的大量劳动力结合,在珠三及长三的土地上生产,然后再利用沿海的港口、机场外销到全球每一角落。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沿海城市蓬勃兴起,高速膨胀。其结果是:(1)城市机能远超负荷,产生各种城市病;(2)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在地理上相距遥远,因而实现极大的运输成本(每年春运及长假期间的交通,及油、电、气、煤的长程运输)等,极度违反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产生极大社会成本。

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下一个30年,实有必要加速转变这样的“发展方式”;再者,鉴于宏观发展策略今后也将从外需导向转为内需导向,因之过往30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型态也有必要加以扭转;不仅如此,目前及未来,中国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公路、轨道交通、航空、通信网络)也为内陆及大西部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铺垫。在这样的宏观大形势下,如何将(1)空间,(2)产业,(3)基建,(4)人口等在全国范围中进行“科学布局”,然后通过城市化的建设行动将新的发展模式具体体现出来,这即是中国城市化宏观角度的科学发展观。

其次,换一个角度,从微观看。如前所云,未来三四十年,放宽城镇的户籍限制之后,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移动潮流,现实的问题是:(1)这么多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城之后要做什么?工作机会在哪?所以(2)如何引入产业,如何提供足够的诱因让企业有兴趣到各个城市投资设厂或成立公司?为此,(3)相关政府的工作就是如何创备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化硬件与软件,以吸引企业;再者,(4)所有这一切有利于发展与拉动内需的建设与投资,相关财源如何筹措?政府或通过编列预算,或经由资本运作;最后,(5)当然,所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无论是旧城改造或新城扩张,也都必须强调品质,适宜居住,适宜工作,也有独特的城市风格与性格。凡此,即是中国城市化微观角度的科学发展观。

城市化之于中国,过去30年,无论旧城改造,旧城扩张,乃至于新城建设(深圳、浦东新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天津新区、以及即将展开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等),经验业已不少,可以做一总结。未来30年,一方面可以在这样的经验总结基础上,二方面,还可以参照汲取发展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展开第二阶段的城市化运动。前已言之,这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巨大工程,所以必须以戒慎恐惧,严肃认真的态度全力以赴。国家可以考虑,针对此一战略任务,成立国家级的“国家城市化科学研究院”,并在省、市一级设立分院,网络海内外专才,为中国百年优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此一任务及使命,提供最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