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不会着陆?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会不会遇到乱流?岁末年初,已成为国际经济聚焦的话题。
中国清华大学教授程致宇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房市泡沫已出现爆破现象,泡沫破灭后,包括澳洲与巴西的矿业、智利的铜矿、加拿大与俄罗斯的伐木业、日本与美国的大型机具制造商等,都将遭到严重波及。这个论点跟末日博士罗比尼早先的分析如出一辙,罗比尼曾预言全球2013年将出现“完美风暴”,届时全球四大火车头欧、美、日、中将同时熄火,最近罗比尼更进一步修正他的预言,把时间提前到今年。
程致宇教授分析逻辑的核心是房市泡沫的破灭,其实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泡沫,除房市外,还有巨大的产业(能)泡沫、基础建设泡沫、地方债泡沫、高利贷泡沫等,这些泡沫可能独立爆破,也可能连环引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是需求重挫,就是引爆金融危机,两者都是硬着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国际媒体、投资银行及经济专家纷纷唱衰之际,《人民日报》却刊专文指出,中国有能力避免硬着陆,因为拥有较高速成长的经济、较具抗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加上能提供充足的最终流动性,及较为充实的政府财政基础等,避免房市硬着陆的条件齐全。
今年中国经济会出现那一种结果,各方担心的理由均不无道理;但是不是硬着陆,却不一定,而论点则与中国官方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首先,就“硬着陆”这个并非严谨的经济学概念的通俗理解,不外两层意思,一指爆发金融危机,二指需求急遽萎缩,导致经济严重衰退。先就金融危机而言,通常在一般国家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官方都有办法管控,或许这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特色,但有代价。例子之一即是本世纪初中国官方对当时四大国有银行的危机处理:(1)先剥离四大国银的不良资产;(2)由政府编列巨大预算成立四家国有资产处理公司,购入从国银剥离的不良资产;(3)再编预算对国银注资;(4)为国银引入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进行战略投资;(5)最后一步,将国银在香港上市,危机解除。整个危机处理的核心逻辑,就是“全民埋单”,所以是中国特色。这也是一般国际专家看走眼误判的主因。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还是有必要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泡沫中,高利贷泡沫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未必是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处理所能着力的。危机如果从这里引爆,对中国政策当局将会是一个巨大挑战。
其次,再看需求,这同样也是国际专家经常进入的误区。中国跟一般发达国家不同,13亿人口的理论需求规模中,少说还有一半以上,在食、衣之外的住、行、育、乐、医等民生基本需求上,尚未获得切实的满足。只要用对了政策,将这种潜在需求“导引”出来,就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化解危机,避免硬着陆。
有什么政策可用?这又是中国的相对优势了。当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子弹耗尽之后,中国在持续维持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有相当宽裕的财政政策空间,即减税。
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再提及的“结构性减税”就是这样的思路。减税,可以拉动内需,但又不是一般性、比例性的减税,而是选择性、结构性的减税,针对民企、中小微企及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还有水利、三农等领域给予政策性的减税,即无异是寓“调结构”于“拉内需”之中了。
中国经济硬着陆乎?软着陆乎?就考验中国政府的政策设计与执行能力了。